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观察
2020-10-21修翠芹
修翠芹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从中选择了4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200例,后者则接受常规治疗,前者接受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方治疗,分析比较两者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前者有194例患者治疗有效,后者有164例患者治疗有效,差异较为明显(P<0.05);两组的治疗恢复情况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时间短,临床症状改善较快,两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医治疗的安全性高,将其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中,其治疗结果要优于西药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路径。
【关键词】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62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122-01
慢性支气管炎在不同季节的发病情况不同,尤其是春季、冬季时期,患者多出现哮喘、咳嗽、气急等。本次研究对象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对我院收治的400例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分组试验结果来证实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方治疗的临床价值,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从中选择了4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200例。对照组200例患者中,包括了116例男性患者和84例女性患者,年龄在51~81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9.1±1.4)岁;观察组200例患者中,包括了112例男性患者和88例女性患者,年龄在50~79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9.4±1.5)岁。两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方治疗:中药药方为甘草、厚朴各3g,防风、白术、前胡、杏仁各10g,陈皮、法半夏各6 g。对于胸闷喘息不得卧者加以白芥子、葶苈子、射干各10g,咳嗽明显者加用白芍、白前10g;对于寒痰严重者加10g干姜;对于外寒内热者加以桂枝3g[1]。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计算,统计学处理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达分析结果,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相关研究数据的对比用t检验。P<0.05时,表明两组慢性支气管炎的相關研究数据对比,存在明显的不同。
2 结果
2.1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较好,差异较为明显(P<0.05),如表1。
2.2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治疗后咳嗽、喘息以及咳痰等情况均逐渐消息,对照组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良好,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如表2。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体,一般病程较长,患者会出现喘息、咳嗽、咳痰等具体症状表现,难以治愈,复发率高,治疗周期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改变,空气质量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人换上了慢性支气管炎,威胁了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在疾病的压力下患者负面情绪较多,且长期的治疗患者会耗费较多的金钱与精力。常规的西药治疗例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祛痰止咳等,能够迅速控制病情,短期内疗效显著,但长期效果并不稳定,患者的复发率较高。中医学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肺肾气虚、脾肾阳虚有关,属于“喘症”、“咳嗽”等范畴,本研究对患者实施了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方,采用的中药成分中,陈皮具有理气健脾、调中燥湿的功效,法半夏能够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甘草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茯苓能够祛湿、利尿、滋补脾脏,诸药合用发挥了清热解毒、化痰祛湿、补虚益肾的功效。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82.00%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0%明显较高,差异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咳嗽消退时间分别为(5.8±0.5)d、(3.7±1.0)d,咯痰消退时间分别为(5.8±1.0)d、(3.6±0.5)d,喘息消退时间分别为(4.9±1.0)d、(3.3±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与西医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结果存在不同,中医治疗组的疗效以及主要症状积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较于西医组的恢复情况较好,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2]。
综上所述,健脾止咳化痰方是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症状在短时间内基本消失,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吕雯. 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1):36-37.
王婧. 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3):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