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0-10-21郭培涛
郭培涛
【摘 要】将CT检查及核磁共振检查实行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评价两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所诊断的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此文数据资料,对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予以CT检查及核磁共振检查,分析及研究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取CT检查的病灶检出大小对比核磁共振检查,P>0.05,采取CT检查的平均病灶检出数目、检查用时、检查花费对比核磁共振,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检查及CT检查各具优势。
【关键词】CT;核磁共振;腔隙性脑梗死;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065-01
腔隙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血管性疾病类型,其发病率较高。采用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案对及时明确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疾病信息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丰富的信息[1]。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分析CT和MRI常用的诊断方法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检查中的作用及优缺点,为诊断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此文数据资料是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所诊断的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4至77岁,年龄平均值是(61.02±5.84)岁。将具有沟通障碍的患者排除,将具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排除,将具有颅内其他血管性相关疾病的患者排除。
1.2方法
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颅脑至枕骨大孔进行扫描,观察影像学表现及病灶检出情况。参数设置:最薄层厚0.64mm,螺距1.375mm。
MRI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临床诊断,取仰卧位,采用头线圈;常规序列完成扫描,观察病灶检出情况。参数设置:2D模式下和3D模式下最小层厚分别为2.0mm和0.5mm。
1.3指标观察
(1)观察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检查、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2)观察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核磁共振检查、CT检查的平均病灶检出数目、病灶检出、检查用时、检查花费。
1.4 统计学分析
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21.0)检验,核磁共振检查、CT检查的平均病灶检出数目、病灶检出大小、检查用时、检查花費采取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数据研究意义。
2 结果
2.1对比30例患者磁共振检查、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
CT检查结果显示丘脑、颞叶、小脑、基底节区、顶叶、枕叶或者脑干存在不同程度的斑点状影或者低密度小片状;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上述位置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斑点状或者小片状低密度影,且DWI显著加深,T1WI呈长信号。
2.2对比30例患者磁共振检查、CT检查的平均病灶检出数目、病灶检出大小、检查用时、检查花费
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取CT检查的病灶检出大小对比核磁共振检查,P>0.05,统计学数据研究意义不存在。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取CT检查的平均病灶检出数目、检查用时、检查花费对比核磁共振检查,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3 讨论
采用有效、准确的诊断方法明确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对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CT和MRI均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常用的诊断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CT主要是利用典型低密度影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位置、大小情况进行诊断,但是若发病时间较短,很可能部分病灶低密度影表现改变不明显,在发病超过24h再进行CT扫描检查准确率将会明显提高,因此对于发病时间较短患者难以准确地显示所有病灶情况,很容易造成漏诊或者错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情况。
MRI分辨率更高,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准确率也更高。相较于CT来说,MRI检查中的T2WI信号较为敏感,对微小病灶的分辨率更高,并且显示时间也更早。但是MRI诊断方法也存在明显不足:①费用高。与CT检查相比较,MRI检查费用远远升高,这也是部分病例选择进行CT检查的原因;②检查所需时间较长。MRI检查更为精细,所需时间也更长[2-3]。
综上所述,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MRI准确度更高,但是检查费用和检查时间远不如CT,因此应当综合考虑受检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林毅.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28):63-64
李梢叶.CT和磁共振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22-23
桑银保.腔隙性脑梗塞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J].影像技术,2015,27(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