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医学影像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价值

2020-10-21王帆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骨髓瘤多发性临床诊断

王帆

【摘  要】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使用核医学影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囊括本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4例,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各42例,参照组采取常规影像诊断,实验组使用核医学影像诊断,就两组患者的诊断价值进行组间分析。结果:实验组诊断方式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相较于参照组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医学影像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较高的价值,且该方式的特异度与敏感度显著提升。

【关键词】核医学影像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0098-02

现如今,多发性骨髓瘤在临床上的发病率相对增加,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占比高达10%,好发于70岁以上老年人群[1]。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特殊、复杂的恶性肿瘤,主要是因骨髓内浆细胞增生异常而致。该病的病情变化较大,在确诊后通常存活期≤30天,少数可≥7年[2-3],因此,早期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积极影响。传统的影像学诊断凡是为X线检查,而核医学影响可借助18-FDG显影,能观察骨骼代谢状况。本文就核医学影像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癌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囊括本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4例,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各42例,参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56~78岁,平均(64.27±2.53)岁。实验组男23例,女19岁,年龄56~78岁,平均(64.56±2.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指定高年资专业临床影像學检查医师完成相关操作,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参照组使用传统X射线进行诊断。实验组使用核医学影像诊断,给予患者静脉注射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待2~4h后使用核医学影像系统(美国GE,Staram4000XR/T)对患者的前位与后位全身骨显像。

1.3 观察指标

分析诊断方式的特异性、敏感度及准确度,进行组间比对。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理诊断发现84例患者中68例患者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参照组准确度为65.48%(55/84)、敏感度为66.18%(45/68)、特异度为62.50%(10/16),实验组准确度为83.33%(70/84)、敏感度为85.29%(58/68)、特异度为75.00%(12/16),实验组诊断方式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相较于参照组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临床上发病率相对较高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该病的临床特点为骨骼破坏,患者通常因全身疼痛、病理学骨折、骨痛就医[4]。男性患者相较于女性相对较多。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损害机制尚不明确,该病患者后期会出现骨皮质明显损伤,相邻软组织有肿块形成,常见于四肢长骨、中轴骨,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5]。早期多发性骨髓瘤通常骨外形正常,对临床诊断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出现较高的漏诊、误诊状况,待出现症状就诊时往往已发展至中晚期,需加强临床关注度。因此,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评估,不但可早期对患者进行治疗,还可显著改善预后状况。X射线是传统的检测方式,无法发现多发性骨髓瘤的相应病变,而磁共振成像(MRI)、CT等虽可有效的判断出局部病变,但在诊断过程中极易出现遗漏的状况[6-7]。随着现在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核医学影像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诊断方式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相较于参照组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早期骨病局部无显著病理该病,通常患者骨无机盐需丢失30~50%以上才会出现骨质破坏或骨小梁结构病变等状况,但因其血流、代谢存在异常放射性聚集,可根据该特征对疑似患者进行核医学影像检查,从而确定病情。核医学影像可对患者的全身骨折进行详细的检测,充分避免MRI、CT等影像技术局部检查的避免,有助于改善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准确率,保障患者早期开展积极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状况。核医学影像的特点包含:①根据不同的类型,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改善预后状况。②能从整体角度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扫描,掌握骨骼状况。

总而言之,核医学影像技术针对多发性骨髓瘤从全身骨骼的扫描,从而清晰的判断患者骨骼各个部分的代谢状况,可对疾病的分期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判断疾病的预后状况,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毛秋粉,曹晓征,王锦锋等.多发性骨髓瘤采用核医学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1):84-85.

[2] 李国雄,刘志军,杨秀蓉等.多发性骨髓瘤18 F-FDG PET/CT表现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5):848-851.

[3] 袁渊,任胜男,马小龙等.多发性骨髓瘤髓外侵犯的CT、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0):1891-1894.

[4] 赵梅莘,张卫方.从孤立性骨浆细胞瘤到多发性骨髓瘤:18F-FDG PET/CT早期预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35(12):1861-1865.

[5] 王天民.核医学影像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3):63-64.

[6] 王攀峰,李永超,徐杨等.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诊断和监测作用[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2):129-133.

[7] 林琳,李勇,王丽范等.18F-FDG PET/CT在多发性骨髓瘤与骨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5(11):849-852.

猜你喜欢

骨髓瘤多发性临床诊断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探讨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
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析
缺乏特异性症状,多发性骨髓瘤误诊率高
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