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消化道造影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重要价值
2020-10-21李亚文
李亚文
【摘 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造影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诊治的43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上消化道造影影像检查资料,总结憩室分布部位、形态轮廓、数量大小、造影剂排空时间等影像学特点。结果:十二指肠憩室多为囊袋状,好发于降部内后壁,可为单发或多发,较小憩室易排空,大憩室排空延迟或不能完全排空。结论: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多无明显典型症状,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对十二指肠憩室的检出率高,是诊断十二指肠憩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憩室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0065-01
消化道憩室示消化道的局部囊样膨出,有真性和假性两种,绝大多数憩室向消化道腔外膨出,极少数向腔内膨出[1]。十二指肠憩室是指各种病因所致的十二指肠局部粘膜下层通过肌层缺损处形成的囊袋样膨出。该病在我国发病率占消化道憩室的首位,多无明显典型临床症状[2],多以上腹部不适就诊,而十二指肠降部是憩室的好发部位,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占全部小肠憩室的45%~79%[3],容易误诊。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十二指肠憩室的早期发现率和定位诊断率逐步提高。本文旨在分析十二指肠憩室病例的上消化道造影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总结,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9月~2015年5月應用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临床资料完整的十二指肠憩室病例。本组43例患者,男23例、女20例;年龄26-75岁,平均50岁。26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或仅表现为腹痛、腹胀等上腹部不适11例;上腹痛、腹泻、呕吐、嗳气6例。
1.2检查方法
采用飞利浦(PHLIPS)650mAs数字胃肠机,均采用十二指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所用钡剂为青岛东风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干混悬剂,吞服钡剂后透视下采集图像,
采用立位、俯卧位、仰卧位及左右斜位获得十二指肠左、右斜位充盈相、黏膜相[4]。观察憩室部位、形态轮廓、大小、及憩室的排空情况。
2. 结果
2.1分布部位
43例患者胃肠造影检查共检出憩室数49个,其中降部32个占65%,水平部8个占16%,升部5个占10%球部4个占8%。
2.2形态、轮廓
十二指肠憩室大多为突出肠腔外囊袋样钡斑影,形态可变性大,多数不规则[5]。检出的49个十二指肠憩室中,38个呈囊袋状,7个呈圆形、类圆形,4各形态不规整。憩室大部分颈部较窄,呈蘑菇样;41个憩室轮廓光滑,边缘清晰,可随蠕动波发生改变;2个形态比较固定,边缘欠光整,加压时钡剂可排出。
2.3大小及数量
检出憩室大小不等,形态多样,最大者约4.0cmX3.5cm,最小者约0.3cmX0.2cm。其中单发43例占87.8%,多发憩室6例占12.2%。
2.4憩室排空情况
Φ<2.0cm憩室32个,均能完全排空;2.0cm <Φ<3.0cm者13个,9个完全排空,4个延迟排空;Φ>3.0cm憩室4个,3个能完全排空,1个延迟排空,改变体位后4H仍不见钡剂排出。
3. 讨论
憩室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表现为突出轮廓之外的囊袋物,而十二指肠憩室在胃肠道憩室中居第2位[6],仅次于结肠憩室。目前,十二指肠憩室的具体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有学者经尸检认为[7],原发性憩室与肌张力缺乏及肠内压力长期作有关 ,继发性憩室是由于炎性改变造成粘连、牵拉肠壁而形成,范围多在距泛特壶腹部3cm以内[8]。
该病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25岁以下少见,而临床诊治的过程中,极易误诊,因其并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为体检过程中偶然发现,最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容易误诊为胰腺炎、胆囊炎慢性胃炎等[9]。据临床统计,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只有极少数会出现梗阻、出血、炎症和穿孔等严重症状。
4 结论
目前,国内外报道认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是上消化道造影,近年来,多层螺旋CT、MRI、ERCP等野逐渐应用于十二指肠憩室的检查,但此种检查方法简便易行,一般患者均可耐受,并可通过改变患者体位显示十二指肠环,利于憩室的检出,还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憩室的部位、形态及轮廓、大小、数目,通过延迟还可动态观察钡剂排空情况[10],因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依然是十二指肠憩室诊断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积春,毛世鸿,邵鸿生等.传统X线造影检查对消化道憩室的诊断价值[J].甘肃科技,2011,27(3):133.
[2] Mallappa S,Jiao LR.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um masquerading as a cystic pancreatic- neoplasm[J].JRSM Short Rep,2011,2(11):89.
[3] 孙贤久,王连源.十二指肠憩室的研究进展[J].新医学,2006,37(9):622-624.
[4] 邹仲.X线检查技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06:429-430.
[5] 孙宏亮,王武,马国林,等.胃肠造影诊断十二指肠憩室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9,23(6):360.
[6] 王思珍,王新波,戴洪山,等.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20(10):1094.
[7] 田东,赵龙,陈黎等.十二指肠降部憩室的形态学观测[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5):464-465.
[8] 岑家定.16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7(8):746.
[9] 黄霓,王波.多层螺旋CT对30例十二指肠憩室的应用价值[J].贵州医药,2015,39(4):361.
[10] 杨建明,胡涞锁.十二指肠憩室24例X线表现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1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