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方法
2020-10-21胡润碧
胡润碧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良好的阅读不仅能够使学生具有丰富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自然需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采用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使学生因此能够获得更好地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多个方面谈一谈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如今,人人都开始追求个性化,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自然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使得学生因此能够获得更为针对性的教学。语文是小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而阅读则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自然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实施阅读教学策略。基于此,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谈一谈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方法。
一、注重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使学生具有阅读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时,可以注重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学生能够采用多样的方式进行文章的阅读,让学生因此具有阅读的积极性,能够更为主动地进行语文知识的阅读。
如,在教授《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笔者考虑到这篇文章涉及众多角色,具有较好的故事情节。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便结合文章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式的阅读。在具体的教学中,明确了本篇文章所涉及的人物角色,让学生根据人物角色的数量自由组成几个小组。在学生组好小组后,笔者便会让学生先阅读这篇文章,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完后,与小组内的成员进行商讨,使学生在商讨后,在小组内分别扮演自己所喜欢的人物角色。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本篇文章的角色扮演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十分有趣,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文章的阅读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自己所扮演的人物角色,让学生获得了个性化的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使学生能够用多种方式进行文章的阅读,让学生能够具有十足的阅读积极性。
二、注重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时,不应该仅仅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能够具有丰富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因此能够具有良好的阅读效果。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当然,为了学生能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应当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选择题材较为丰富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书籍,进行书籍的阅读。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效果,笔者还会让学生准备好一个笔记本,使学生能够边阅读课外书籍,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所阅读到的比较优美的词句。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自由性,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书籍的选择,以主动性的态度进行书籍的阅读,使教学变得十分顺利。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课外阅读,使学生具有丰富的阅读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书籍的阅读。
三、注重想法的表达,使得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效果更好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想法,看待一件事情的角度因此也会不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时,应该注重想法的表达,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效果更好。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想法的表达。在教授《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时,并没有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本篇文章的理论性的讲述,而是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说一说对本篇文章的看法。如,在学生进行完本篇文章的初次阅读后,笔者会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认为的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在学生进行完文章的二次阅读后,便会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认为的文章主人公——闰土的性格、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完基础的文章讲述后,就会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认为的本篇文章所展现的中心思想。当学生进行完表达后,笔者会对学生表达中比较新颖,或者是正确的观点给予一定的表扬。对学生表达中错误的观点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语文知识,让学生能够对所阅读的文章有自己独特且新颖的看法。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想法的表达,使学生因此具有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效果。
综上所述,对学生来说,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十分的重要,关系着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生活和工作。小学语文教师自然需要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尤其是阅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采用合理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人霞.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索[J].学苑教育,2017(11).
[2]朱大洋.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有效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