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操作分析

2020-10-21凌学功

神州·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由于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导致小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时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动手实践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起源,并使其思维能够快速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够调动学生的五官,使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将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可实施的教学建议,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操作;分析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为其制定出可实施的动手实践操作课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实践也并非只是单单的身体活动,更多还是手与思维的结合,只有两者进行有效地结合,才能将动手实践操作的最大作用发挥出来,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动手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年龄普通偏小,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发生学生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便是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若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动手操作环节,定能改变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既能完善应试教学模式,还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而且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也能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积极性。

1.2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既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1.3能够帮助学生尽快的掌握新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知识理念,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手与大脑是相互依存的,手可以使促进大脑的智力发展,大脑可以让手变得更加的灵活。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加强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具体策略

2.1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动手实践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有经历过学生操作完后,材料变得一片狼藉的场面,等到后面的学生进行操作时,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整理,从而导致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也会有许多的学生随意操作教具,不听教师指挥的情况,这样不仅会浪费学习实践的机会,也会给操作环节带来一定的困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动手实践习惯,使接下来的操作流程能够顺利的进行。教师在操作前,需要给学生立下相关的规矩,让学生在操作活动前准备好需要的材料,然后再操作完成后还需要将材料归还到指定的位置[1]。教师在提出规矩时,需要确保每位学生都在认真听,这样才能规范操作活动。另外,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疑问,并进行相应的探索,获得答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2.2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虽不如成年人,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便是形象思维,所以他们对于学习基本上都是根据自身的兴趣来决定学与不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出适合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操作环境中[2]。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快速的掌握知识点。

例如:《长方形面积》这课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如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正方形的基础知识,还能增强自身的体验感。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教师可以开展拼图小游戏,给学生构建一个游戏教学情境,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说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玩一个拼图的小游戏,好不好呀?”之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小正方形进行随意的拼合。教师只需在旁适当给予一些启发和指引,如:“你们可以拼出多少个长方形?”这样,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积极地动手操作,这是因为小朋友想要获得教师的表扬,所以他们便会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和时间,向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另外,教师也可以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给予鼓励,以激励的方式推动其他的学生,使其进步。

2.3注意教育方面的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能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分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3]。而且动手操作还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帮助教师及时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圆的面积》这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圆先切成一个长方形,再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拼出来的图形是否跟之前的图形一样?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操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推算出圆的计算公式是什么,还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考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使其能够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需要将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沟通的优势发挥出来,并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唯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最终的成功。同时,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完善应试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优化教学理念,使动手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翠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師),2019(11):0032-0032.

[2]宋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探讨[J].教师,2019(24):66-66.

[3]祝秀琴.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论述[J].学周刊,2017(06):115-116.

作者简介:凌学功(1962-)男,壮族,广西田林县,一级教师,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分析:是谁要过节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回头潮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