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汶上宝相寺与太子灵踪塔考析

2020-10-21刘建康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舍利研究

【摘要】汶上县古称中都。自汉魏以来,这里佛教文化流行,发现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唐宋以后,更是寺院林立,信佛之风盛行。宝相寺和太子灵踪塔,以及地宫出土的金棺、佛牙、舍利闻名于世,使这里成为佛教圣地。

【关键词】宝相寺;太子灵踪塔;佛牙;舍利;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汶上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济宁市。公元前501年,孔子曾任中都宰,清《山东通志》称之为“封疆夹齐鲁之间,险阻有湖山之据”。汶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儒家文化、佛教文化、运河文化的集聚地。汶上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

一、千年名刹——汶上宝相寺

宝相寺位于汶上县城内西北隅,北、西侧临河,依河建寺。寺院始建年代不详,据《汶上县志》记载:“县治之东为宝相寺,始号昭空寺,宋咸平五年改今名。”唐名为昭空寺。唐太和年间,曾铸一大钟。北宋咸平五年,宝相寺重修,释明习撰并行书了《宝相寺创修佛殿记》,“祥符元年(1008)真宗封泰山,幸阙里,取道中都还汴”,路经汶上,住跸宝相寺。当时寺内碑碣林立,有石旛旗杆、石经幢等,均为宋代石刻。明代时,“广拓于正统癸亥,而易其枯朽,新其丹垩,则正德乙亥秋”,规模不断扩大。盛时,宝相寺“群僧萃处、暮鼓晨钟、经声佛号,亦精蓝之胜景也”。明清鼎革之际,宝相寺破坏,至康熙年间,有僧“守付者”“虔心广募”,“次第修举,凡正殿、配廊、出门、宝塔、一一修整,焕然更新。”恢复往日盛况。寺内太子灵踪塔高耸、神秘。1994年,塔宫发现了佛牙和舍利等佛教圣物,有“第二法门寺”之称。

二、挺拔俊秀——太子灵踪塔

太子灵踪塔又称宝相寺塔。1994年修葺该塔时,在地宫石匣铭文上发现其名为太子灵踪塔,建于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073-1112年),前后用时三十八年。2011年,编制该塔保护方案时,在第十级塔檐一砖上发现阴刻“政和贰”三字,进一步确定了修建年代。太子灵踪塔是由皇帝赐紫高僧知柔大师亲自监造,仿照京师皇家开宝寺灵感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佛牙舍利塔”。佛塔为八角楼阁式砖塔,塔层外檐加饰仿木斗拱,上承圆椽连檐,皆作蝉肚形,第三层飞檐下饰以砖雕莲花图案,塔刹呈葫芦状,上置相轮,覆以黄色琉璃瓦,造型美观,挺拔俊伟。塔高为41.75米,底座直径为10米,共13层。塔身东、西、南、北均有券形佛龛,龛内原供奉佛像。北面一层是登塔正门,五层以上四面辟洞门,有螺旋台阶达于塔顶。1977年,该塔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瘗藏真身——幽幽地宫

1994年3月15日,维修砖塔时,意外发现了塔基底部的地宫入口。报请上级文物部门批准后,对地宫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在塔宫内发现了金棺、银椁、佛牙、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

地宫位于底层塔心室正中位置,由甬道、宫室和佛龛三部分组成。甬道门正南向,长393厘米、宽97厘米、高165厘米,券拱顶。地面用青砖错缝铺砌。宫室南北长147厘米、东西宽143厘米、高420厘米。宫顶为八角形隆起,中心有一铁吊环。北壁为青砖雕琢的钱币纹佛龛,宽78厘米、高178厘米。龛内供石匣和棒真身菩萨像,安置在青砖雕砌的须弥座上,座高78厘米。

地宫的南壁和西壁上各有墨书题字。南壁题字:“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儒同迎佛牙舍利歸葬时政和三年三月十五日”。西壁题字:“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儒同送葬佛牙舍利时政和三年(公元1112年)三月十五日。”

四、显世生辉——佛牙舍利

地宫内出土文物141件,有金棺、银椁、佛牙、舍利、石匣、棒真身菩萨像、石造像、鎏金铜钱、铜盒、琉璃净瓶、水晶净瓶、银菩萨像等。宫室北面建有佛龛,龛内供一石匣,安置在青砖垒砌的须弥座上。石匣高45.5厘米、宽61.5厘米,上为覆斗式顶盖,下为长方形匣,摆放在雕刻单层莲花底座上。石匣后面有棒真身菩萨像和石造像各一尊。石匣上刻171字,记载了当时迎请和归葬佛牙及舍利的人物、经过及年代。石匣铭文:“郓州中都县郭内赵世昌先于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诣京师于嘉王宫亲事官孙政处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数百颗/今以自备及有施主将到者/以金为棺以银为椁以石为匣/非不勤意也/是以葬于当县宝相寺太子灵踪之塔/时大宋元丰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刻记于此。纠首赵世昌妻王氏/前妻李氏男进士中/妻程氏女大娘出适/进士张玮次女三娘/孙男希儒/同修塔僧永实/主持院主僧永坚/副功德主僧云太/都管勾赐紫僧知柔”。

石匣内放置金棺、银椁等。金棺高28厘米、长26厘米、宽8.4厘米,金棺外有银箍三条,两角挂鎏金铜钱,棺上搭水晶串珠108颗,上覆纺织品。金棺内为银椁,银椁内为木盒,木盒内供奉佛牙一肢,舍利324颗,棺底有金条一根。金棺前摆银菩萨像。银椁长16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棺形。佛牙上有墨书“东府”二字。石匣内舍利共936颗;棒真身菩萨像1尊,高50厘米、底宽20厘米,位于石匣后方,跪拜姿态,铁胎泥塑并饰彩绘;石造像1尊,高28厘米、宽20厘米,背刻铭文大魏武定六年;银菩萨像1尊,高15厘米、底宽4厘米,立于莲花座上,背刻有铭文;水晶串珠,108颗,缠绕金棺之上;水晶瓶1件,高8厘米,天然水晶雕刻而成,内供奉舍利;琉璃净瓶1件,高9厘米,通体为绿色,内供奉舍利和七宝;铜盒1件,高10厘米、宽9厘米,内供奉骨灰和舍利;鎏金铜钱2枚,太平通宝;玉石坠1件,长1.5厘米,圆管状,通体透明;玛瑙1件,长1厘米,圆管状,赤色;绿松石1件,长0.5厘米,圆管状;金条1件,长18厘米;水晶石1件,不规则状;琉璃净瓶1件,高3厘米。

地宫发掘的重要意义:一、石匣铭文明确了宝相寺的塔为太子灵踪塔;二、明确了迎请佛牙舍利的时间为熙宁六年(1073)二月二十三日,刻铭文的时间或者说埋藏于地宫的时间为元丰四年(1081)二月二十八日;三、迎请佛牙舍利的主人为郓州中都县郭内赵世昌;四、明确了佛牙舍利是从京师嘉王宫亲事官孙政处求得;五、从墨书文字看,送葬佛牙舍利的人物和时间是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儒同送葬佛牙舍利时政和三年(公元1112年)三月十五日;六、地宫内出土佛教文物丰富,文物价值珍贵,石匣铭文历史信息详细。金棺华丽,银椁小巧,金棺、银椁、石匣层层相套,内盛圣物,凸显佛教圣物的尊贵;七、捧真身菩萨像,双膝跪姿,是专门用来供奉佛牙的特别造像,1987年,陕西法门寺出土了双腿呈左屈右跪的“捧真身菩萨像”,著名学者、佛学家周绍良先生认为,菩萨呈双膝跪姿,在佛教史上还是唯一的发现。八、石造像残损严重,将其藏于塔宫,这背后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它的残损是不是与历史上灭佛事件有关,值得思考和探究。它是不是宝相寺旧物,为宝相寺初建年代至少为东魏提供了实物佐证;九、地宫的清理及佛牙舍利众多文物的发现,提升了宝相寺在佛学界的地位,为汶上佛教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多依据。

五、结语

汶上县佛教文化兴盛,有着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佛教文化流行的社会根源。这里地处鲁西南,自东汉末年以来民众就崇信佛教。唐仲明在《汉宋时期鲁南地区佛教文化遗存》一文中说:“南北朝时期,鲁南地区佛教刻经蔚成风气,勒山刻石确保‘字无飞灭,佛法永存,此期以邹城刻经、汶上水牛山摩崖刻经、兖州北齐造像座等最具代表性。有宋一代,开龛造像的衰落与寺院佛塔的兴建是这一时期变化的直接反映,以兖州兴隆塔、邹城重兴塔、汶上太子灵踪塔最具代表性。”“在两汉之际佛教初入中国,尚未成为主流信仰之时,鲁南地区就已经开始接受佛教;魏晋南北朝佛教大发展的时期,鲁南地区率先发展出与主流信仰有别的地方化信仰流派和供养礼拜形式——佛教刻经;唐宋时期,随着国家大一统格局的确立,在中心地区文化的强大影响下,鲁南地区的佛教信仰也逐渐趋同于其他地区,从而走出了一条率先接纳、独立发展并最终随波逐流的道路。”这一地区浓厚的佛教文化发展氛围为汶上县佛教文化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从北朝以至唐宋,汶上佛教风行,寺院近广设,信徒众多。据明《汶上县志》记载,当时汶上境内有寺院30余座,如北朝时期的水牛山石窟寺及其重要遗存水牛山摩崖石刻和文殊般若碑等,隋开皇九年章仇禹生等造像记碑。还有宝相寺、梁宝寺、唐阳寺、寅阳寺等,其中宝相寺最为著名。宝相寺地宫出土的东魏石造像可能是当时寺院遗物,将宝相寺的始建年代上推到东魏时期。汶上宝相寺是一处古老的寺院,其影响深远,唐宋时期,是远近闻名的佛教名刹,正因为宝相寺声名显赫,作为宋王室五世孙的赵世昌才会从嘉王宫求得佛牙和舍利,在宝相寺建造佛塔并供奉于塔宫中。2007年8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拍摄的3集纪录片《探秘汶上圣物》讲述了汶上圣物的神秘故事。

参考文献:

[1]唐仲明.汉宋时期鲁南地区的佛教文化遗存[J].理论学刊,2013(7):111-114.

[2]马兆锋.浴血的帝国 纷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刘建康(1969-),男,山东汶上,汉族,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从事文物保护、考古、古建筑研究。

猜你喜欢

舍利研究
三朝高僧传中的舍利描写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临黄塔佛舍利之考
何谓[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