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

2020-10-21戴玉珠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社会责任博物馆

【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追求在精神层面获得更高的享受和满足。在新形势下,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博物馆也相应地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这就要求博物馆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职能进行明确,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社会教育思维及制度加以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主要对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博物馆所具有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责任视域下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具体策略,旨在提供具备一定参考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责任;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博物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具备开放性、非营利性及永久性特征。博物馆主要具备三项功能,即人文研究功能、艺术鉴赏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这些功能具体表现为博物馆对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类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征集、保护、研究和公共传播。[1]其中,由于博物馆集中了各类与人类生活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因而在社会教育方面,博物馆拥有庞大的教育资源,这既是博物馆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也是博物馆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依托。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在迎来一系列创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博物馆必须全方位认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具备的社会教育功能,采取有效策略促进社会文化和社会教育实现发展,力求全方位改善社会教育质量,推动社会文化实现发展。

一、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分析

博物馆收集和管理的藏品,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与变革的历史,通过参观博物馆,群众能够认识和体会社会发展的具体脉络,切实感受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2]新时期,博物馆迎来创新发展机遇,响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号召,我国博物馆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人民群众传递人文关怀以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社会责任。信息化时代,公共传播活动的速度正在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扩大。在此形势下,博物馆应重视在各项工作之中进一步贴近人民群众,惠及民生,力求做好社会教育工作,促进人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素养实现全方位提升,切实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用自身所拥有的社会教育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实现传承与发展,同时,发挥人文关怀作用,激发群众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博物馆所具备的社会教育功能

如果说各类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唯有开展好、履行好社会教育职能,博物馆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作用与价值。与此同时,正是因为具备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才能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之中长期存在、不断发展变迁。[3]具体而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主要是在其促进社会人文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体现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博物馆通过应用自身所拥有的各类自然资源,展示稀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促进群众理解,遵循自然规律,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其二,博物馆通过应用自身所拥有的人类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促进公民形成主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意识,推动公民主动承担文化发展使命;其三,博物馆通过对展览主题进行更新,向人民群众呈现科学技术与资源状况的发展变化状态,促进人民群众提高技术发展和应用意识和能力。事实上,博物馆所具备的教育功能,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大,在这一过程之中,博物馆既要做好自我调节与适应工作,又要重视积极调动公众参与进来,促进公众意识觉醒。由于博物馆对于参观者的限制较少,因而在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时,需要认识到参观者群体构成的多样性,重视根据参观者的实际情况以及可能对于参观者产生的影响,完善社会教育方案,以促进教育对象文化素养提升和思想丰富为目标展开社会教育实践,切实提升社会教育的实践水平。

三、社会责任视域下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具體策略

结合上述关于博物馆社会责任和社会教育功能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广泛深入地开展高水平的社会教育工作,是博物馆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的重要路径。[4]为此,需要从社会责任视域出发,对博物馆实现自身社会教育功能的路径进行进一步探讨。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扩大。在社会责任视域下,博物馆应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公民学习方式的社会教育模式,促进社会教育的功能得到实现,形成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转变社会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服务模式

个体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必然经历教育阶段,教育对于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价值和作用。[5]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主体,我国博物馆在新形势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重视对世界范围内博物馆的最新动向进行了解,引入前沿博物馆社会教育理论和社会教育工作方案,结合自身实际对其中的具体细节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形成符合社会现状的社会教育体系,应用这一体系面向社会公众全方位展开社会教育工作。在此方面,为推动社会教育模式适应时代发展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博物馆应树立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展开社会教育模式创新探索,对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与教育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结合地区文化教育资源优势设计和应用展览主题,根据社会公众的实际认知能力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实际需求,完善社会教育方案,开展主题展览活动,通过展览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推动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之中。与此同时,博物馆应重视把握信息化趋势,对社会教育手段和社会教育服务路径加以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展示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社会教育资源,以此改善社会教育效果。[6]此外,在创新社会教育模式的过程之中,博物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视通过社会教育给予社会公众人文关怀,以人为本,调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之中,建设一支社会教育工作志愿者,为人民群众提供参与展览讲解、导引、主题设计和管理实践之中,从而进一步增进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内容和意义的认识,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与认同,推动社会教育进一步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切实提高社会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促进社会教育资源走向大众生活。

(二)找准自身教育定位,应用多元教育方式

自2015年《博物馆条例》颁布以来,我国博物馆在工作与管理方面的规范性实现了显著增强,同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拥有了全新活力与契机。[7]在实践之中,博物馆应重视找准自身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充分认识自身在社会教育之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功能,以此提升社会教育实践的具体性和针对性,切实改善社会教育工作实效。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应突破使用单一方式进行社会教育的局限性,重视在社会教育实践之中应用多元教育方式,全方位呈现自身所拥有的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社会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首先,博物馆应重视激活社会教育资源的内在教育价值,构建多元化公共服务模式,在非营利原则下,设计开展公众博物馆参与活动,推出主题文化展览,为社会公众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氛围。突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性,最大限度地拓展社会教育的时空维度和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其次,在实践之中,博物馆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的文化科技观念作为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指导观念,推动社会教育与博物馆自身发展相适应,通过将自身所拥有的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系统性呈现,增进民众对于社会教育信息的理解和掌握,真正达成社会教育工作的目的与要求。第三,博物馆应提高对于人民群众反馈的重视力度,构建高效的意见反馈系统,以此获得参观群众对于主题展览的真实感受与具体建议,从更高的维度对社会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效果进行认知和了解,明确自身在社会教育工作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针对其中的展现出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从而进一步改善社会教育工作的质量。最后,博物馆应拓展社会教育信息的表达方式,将常规社会教育主题展览与流动社会教育主题展览相结合,切实增进社会公众对于社会教育内容的认知和了解,让社会公众感受自身社会教育工作的自由度与开放性,进而激活社会公众在参与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公众将通过参与博物馆主题展览活动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达成促进人民群众整体文化素养提升的社会教育目标。在此方面,为进一步拓展社会教育的形式,博物馆应重视与第三方机构和其他行业及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从展览的具体主题出发,拓展展览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挖掘博物馆拥有资源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同时,推动社会教育合作的广泛展开,促进社会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走向完善化。

(三)结合群众生活实际,具体呈现教育资源

人民群众是社会教育的参与主体,在开展社会教育实践的过程之中,博物馆必须对人民群众的这一教育目标的实际特征进行充分了解,重视增强社会教育实践与人民群众生活之间的关联,增强社会教育的生活性,以此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教育的亲切感,调动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教育的进程之中。[8]为此,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实践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调研工作的重视力度,通过调研活动明确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资源优势,了解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和社会教育方面的实际需求。科学设计社会教育方案,进一步增强社会教育与本地实际之间的适应性,保障社会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与此同时,在博物馆展览主题确定和展览内容选择方面,博物馆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围绕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内容构建展览,从而推动人民群众认识和发现自然资源及人文历史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推动人民群众形成珍惜资源的意识和行为习惯。[9]在此方面,博物馆需要将自身所拥有的社会教育资源具象化呈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以增强社会公众对社会教育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让社会公众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关联,培养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意识,帮助公众了解文化的具体内涵,推动社会教育真正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结合,拓展社会教育在文化层面的广度,切实培养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在生活中开展教育,在教育中感受生活。

(四)引入信息网络技术,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的过程中,还应积极引入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教育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统筹规划,整合社会教育所涉及的各方面信息,构建社会教育网络信息平台,从而更好地承担自身社会责任,推动博物馆文化教育资源以更为多元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所认知和了解,进而推动社会教育进一步向人们的生活实现拓展延伸,切实改善社会教育工作质量。[10]根据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主题展览,博物馆尤其需要提高對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视力度,借助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射频识别标签技术”,为不同的展品制定射频识别标签,如应用二维码,这样一来,群众在参与博物馆展览的过程之中,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关于展品和展览的详细信息,进而增进对于展览主题和展览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发挥自身学习主体作用,形成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为全方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必须明确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所具备的社会教育功能,积极主动地展开创新探索,力求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教育功能。为此,在实践之中,博物馆应重视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转变社会教育理念,创新社会教育服务模式,找准自身教育工作定位,在教育实践之中应用多元教育方式,重视结合群众的生活实际展开教育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的具体化呈现。与此同时,着力将信息网络技术引入社会教育实践之中,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谈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6):132-133.

[2]杨艳菲.解读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神州(上旬刊),2019(13):17.

[3]张睿,朱岭杰.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探析[J].新一代:理论版,2019(23):202.

[4]廖艺文.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J].卷宗,2018(7):34.

[5]严允.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J].青春岁月,2018(17):452.

[6]刘则芊.浅谈艺术博物馆的公共关系建立与社会责任[J].科技经济导刊,2019(22):209-210.

[7]郭锐.论社会责任视域下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及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18(3):75-77.

[8]李敏.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J].赤子,2020(1):62.

[9]魏正宜.浅论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J].速读(下旬),2018(3):265.

[10]罗慧娴.文化建设下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探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8(7):258.

作者简介:戴玉珠(1976-),女,汉族,福建省长汀县,专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利用。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社会责任博物馆
博物馆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