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出师表》看诸葛亮的隐忧

2020-10-21高云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出师表刘禅诸葛亮

【摘要】《出师表》出语凄凉,又时杂训诫,不合大臣对奏体制,极显跋扈姿态。诸葛亮架空刘禅,大权独揽,既因蜀汉缺乏人才,也有个人私心。究其原因,似应上溯至白帝城托孤时的一场政治权谋,而其祸根仍不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关键词】《出师表》;诸葛亮;刘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诸葛亮北伐前,作《出师表》[1]与后主刘禅告别,本应畅谈作战意图与征伐雄心,却出语哀怜,读来凄凉伤感,极不符合常理。更有甚者,文中还夹杂训诫:“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读来更是令人疑窦丛生。笔者以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的政治关系恐怕很不融洽。今不揣浅陋,分析如下,求教方家。

一、先后角色

诸葛亮在蜀汉集团的政治生涯分为刘备时代和后主时代。而在不同时期,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导致世人评价诸葛亮,基本集中在两个方面:神机妙算与兴复汉室。然而,这两个评价不仅相互割裂,而且有颇多矛盾。其中,神机妙算与屡屡失算、兴复汉室与劳民伤财之类悖论历来争论不休。笔者以为,只有充分理解历史,才能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剥离文学虚构、民间想象的斑驳干扰。

刘备时代,诸葛亮从未单独领兵,其职责偏于参谋、重在后勤。《三国志》[2]裴松之注评价说:“诸葛职为股肱,事归元首,刘主之世,……庆赏刑政,不出于己。”比如,诸葛亮曾主持联吴抗曹,打败曹操,使刘备得以在荆州立足。“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后来,刘备去夺四川,留下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可见,刘备时代,诸葛亮除了参谋国策,更多负责后勤保障和官吏管理之责。

而在刘禅时代,诸葛亮的辅佐身份不可思议地膨胀成摄政身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益州牧者,类似今天四川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诸葛亮已经俨然摄政。“三年春,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在封建时代,仪仗事关等级,后主所赐显然超越了诸葛亮的应有等级,但诸葛亮没有推辞,接受了这些超规格的仪仗。其僭越之态,过于显露。

诸葛亮先后平定南方、六出祁山,经年累月率兵外出,成为蜀汉真正的军事统帅。按照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诸葛亮此时获得的不仅仅是名位,而是真正的实权,他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成都之主”。如此作为,自然会招来刘禅敌视。但追溯原因,诸葛亮似非简单地抢班夺权,确实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二、托孤凶险

章武二年,刘备率兵攻打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于是仓促后撤。此战令巴蜀政权遭受重创,刘备因此一病不起。次年,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三国志》载:

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段托孤情节历来受到文史学家推崇备至,裴松之却大摇其头。他认为,刘备托孤言语荒唐透顶,所用手段诡诈阴暗,而其种下的祸根也极其危重。若不是刘禅愚钝,肯定会与诸葛亮火并:“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谓之为权,不亦惑哉!”

笔者以为,《三国演义》作者明显认识到这段情节曾逆转了诸葛亮的人生逻辑,所以能把人性复杂、政治险恶演绎得非常到位。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吩咐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

文中,刘备先诱惑诸葛亮,试探其是否有取而代之的谋逆心思;诸葛亮识破了其中巨大危险,吓得魂飞魄散,一边极力申诉,一边叩头流血;然后,刘备喊来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前来拜见诸葛亮,给人以专等摔杯为号的恐怖印象。

這段经历,一定给诸葛亮一生留下恐怖阴影,令其须臾不忘封建君主的嗜血本性。刘禅时代,诸葛亮为什么拼命抓权力,抓名号,抓军队?如果了解到白帝城诸葛亮所经历的心寒胆战的追魂场景,自然就逻辑清晰了。

三、领兵目的

魏、蜀、吴三国中,综合实力蜀汉最弱,从多方面都似不应主动挑衅。《三国志》裴松之注也说,当时人对诸葛亮颇有微词,说他“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笔者以为,裴松之的说法自有根据。

首先,蜀国人口最少。据学者考证,公元221年刘禅登基时,蜀国总人口约90万,直到蜀国灭亡,总人口也不过94万;而魏国总人口约440万,吴国人口约230万。[3]《孙子兵法》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而诸葛亮出师,虽然兵力不足,但从未想过如何以少胜多,而是全靠阵地战,这就决定其军队首先在人数上就处于下风,在军事上几无获胜可能。

其次,粮食产量,蜀汉也不可能是魏国对手。魏国占据北方广阔领土,屯田国策推行极早而始终坚持。据《三国志》,建安元年,曹操以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峻为屯田中郎将,发布屯田令。当年屯田许昌,“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魏武初,“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曹魏集团此后都得益于这一以农养战的基本国策。而蜀国屯田,更似临时救急,不仅时间很晚,而且陷于局部。诸葛亮北伐,多次因“粮尽而还”。在五丈原这最后一战,诸葛亮才尝试屯田:“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值得玩味的是,其屯田目的,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长久驻守在这边境之地。司马懿勘破机关,坚守不出百余日,把诸葛亮活活拖死。

蜀汉政权若无东吴呼应援助,根本不能抗衡魏国,更不用说单打独斗。那么,诸葛亮明知魏蜀两国力量悬殊,为什么还要不停地领兵北伐呢?而其方略,除了第一次行动让魏国君臣感到略微诧异外,历次征伐都四平八稳,小打小闹。战将魏延屡次要求分兵一万作为策应,诸葛亮都坚决不给。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立即火并,足见诸葛亮对死后军权处置问题也不以为意。笔者以为,诸葛亮率兵出征,意不在北伐,而在夺走兵权。只有夺走兵权,远离成都,他才可能不再陷入白帝城那样的险境。

四、刘禅其人

诸葛亮这样做,并非因为刘禅昏庸。刘备生前,诸葛亮曾经盛赞刘禅有“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说刘禅“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刘备死后,诸葛亮不仅没有还政刘禅,反而大权独揽。甚至在北伐之前,派心腹监管刘禅。此后,诸葛亮又长期率兵在外,将刘禅彻底架空。

诸葛亮死后,刘禅对诸葛亮的厌弃情绪难以释怀,一度坚决反对为诸葛亮立庙。《三国志》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后来,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上表劝说,认为,如果听从百姓随便建庙,显得怠慢不合典制;如在京师建庙,又靠近宗庙,让陛下内心不快,“此圣怀所以惟疑也”,因此,不如在诸葛亮的坟边靠近沔阳的地方建庙。观此二人言辞,感觉怪异,不像是尊崇,倒像是流放,于是刘禅才勉强答应。

刘禅因乐不思蜀,招致世人鄙视,但其人头脑聪明,世故圆滑,绝非庸才。《晋书·李密传》甚至拿他来比齐桓公。《三国演义》也多处盛赞其才智,说他劝阻诸葛亮南征之后,不要急于北伐,可谓打中诸葛亮急于求成的要害;说他告诫蒋琬,与东吴东西掎角,抵抗司马懿,俨然联吴抗曹的翻版;又说他在魏延污蔑杨仪谋反时,立即识破魏延奸诈,“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

同样,鉴于诸葛亮大权独揽的教训,刘禅命费祎为尚书令与大将军,命蒋琬为大司马,居中制衡。蒋琬死后,刘禅干脆自摄国事。而自诸葛亮死后,刘禅支撑蜀汉整整29年。笔者以为,一句后主暗弱就将其架空的做法,显然不能遮掩诸葛亮的跋扈行為。

综上,封建君主一人独断,极易造成君臣关系剑拔弩张。诸葛亮生前南征北伐,抓住军权不放,死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免授人以柄,皆是为生存计。其虽客观上为振兴蜀汉鞠躬尽瘁,行为上却有跋扈凌主之嫌,而其内心隐忧,确也令人同情。

参考文献:

[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4.

[3]张嶔.不容青史尽成灰 动乱与融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李零.译注.孙子兵法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1.

作者简介:高云,女,中教高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

猜你喜欢

出师表刘禅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王洛勇朗读英文版《出师表》,网友:诸葛亮英语八级
《出师表》阅读题湖南邵阳市试题
《出师表》的思想格局及蜀汉政治背景探寻
刘禅北伐
刘禅北伐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阿斗”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