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现代文学“天后”——吉本芭娜娜

2020-10-21陈依偲李先瑞

世界文化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吉本超现实娜娜

陈依偲 李先瑞

吉本芭娜娜,原名吉本真秀子,1964年7月生于东京,日本著名小说家,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天后”,与“日本文学天王”村上春树齐名。其作品以“治愈系”风格深受读者追捧。

吉本芭娜娜是家中次女,父亲吉本隆明是日本著名作家及评论家,吉本芭娜娜从小便受到父亲的文学熏陶。她上高中时深深着迷于太宰治和斯蒂芬?金的文学作品——这两位作家都善于通过“死亡”来表达他们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这对芭娜娜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芭娜娜大学就读于日本大学艺术系,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作,毕业作品《月影》获得艺术学部长奖。23岁时发表《厨房》轰动文坛,短时间内印量达200余万册,她也凭借此作荣获镜花文学奖、艺术选奖文部大臣新人奖等多项大奖,作品被译成英、德、意、法、中等多种语言出版。1989年,其长篇小说《TUGUMI》(《鸫》)获得第二届“山本周五郎奖”,并于次年被改编成电影。芭娜娜创作精力充沛,不仅多产而且作品销量惊人,连年雄踞日本畅销书榜首,其中包括(短篇)小说集、随笔集、对谈集等。不论在出版界,还是在电影、漫画、音乐、美术等领域,都出现了芭娜娜热潮,即“芭娜娜现象”。

芭娜娜坚信世上所有的爱以及温暖的情感,虽然它们不可能长久。她写道:“我们不可能永远和挚爱的人相聚在一起,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消逝,一如时光的流逝。”她的代表作《厨房》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深刻诠释。作品中,少女樱井美影一直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去世后,她沉浸在失去唯一至亲的悲痛中不能自拔,只有在厨房的冰箱旁才能安睡,冰冷空荡的屋子让她心痛。对美影而言,厨房就意味着家庭、亲情和团聚,是她的避风港,是给予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地方。这时,曾受到她祖母关照的田边雄一和他的变性人母亲惠理子收留了美影。虽然美影和雄一母子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这个像社会异类一样的病态家庭里,美影却得以重生,渐渐走出了失去亲人的阴影。“厨房”這一生活空间,将男女主人公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温馨,摆脱了过去的孤独和伤感,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厨房是主人公心灵的慰藉,但美影并没有长期躲藏在厨房中,也没有长久沉浸于伤痛中无法自拔,而是选择勇敢地走向新生活。她的坚强、勇敢以及爱的力量,为那些内心浮躁而迷茫的当代青年树立了积极向上的榜样。

此外,男女主人公“近乎透明的青春感受打动了成千上万读者的心,他们纤细、哀伤、孤独的情感引起无数年轻读者的共鸣”。虽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至爱的离去,但绝望无助的情感是共通的,芭娜娜的叙述带给读者一种真切的濒死体验,让我们跟随着主人公身临其境般地接受一系列身心疗伤后,获得重生的洗礼,内心背负的重压得以一定程度的消解。

《甘露》(1994)是吉本芭娜娜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曾获紫式部文学奖。这部作品由作为序章的短篇小说《 忧郁》及长篇小说《甘露》两部分构成,是芭娜娜至今为止篇幅最长并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芭娜娜构建了一个比《厨房》更为复杂的“非血缘家庭”:主人公朔美生活在一个复杂的重组家庭中,她的父亲比母亲年长21岁,母亲生下朔美和她的妹妹真由后,父亲因脑溢血离世;母亲再婚,又生下了弟弟由男,之后再次离婚;此外,在这个大家庭中同住的还有朔美的表妹干子和母亲的好友纯子。作品主要讲述朔美头部撞伤后丧失了记忆,在康复的过程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渐渐展现在她的面前,经历风雨后朔美终于品味出平淡生活中的甘露滋味。芭娜娜借由“甘露”这一寓意告诫人们:“世上所有人迟早都会随风而去。唯有此时此刻存活的生命,才能全身心地感受周遭的一切,这是何等精彩、何等美妙的事啊。”日本近代文学研究者木股知史评价《甘露》“是吉本芭娜娜第一期作品的集大成之作。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阴阳两隔的死者与生者奇异的灵魂交流、超能力的存在、记忆的丧失与恢复以及手足之温情都包含其中”。

中篇小说《雏菊的人生》(2000)讲述了主人公雏菊和挚友达利亚在人生路上相互扶持的故事。雏菊自幼父母双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为好友达利亚的陪伴,才使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后来达利亚遭遇车祸不幸身亡,死亡的阴影再度落下,雏菊万分悲伤,但还是决定坚强地活下去。

由芭娜娜的中篇小说《阿根廷婆婆》(2002)改编的同名影片上映后被誉为“描绘完美幸福光景的物语”。原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孩儿美津子有一个擅长石雕的父亲和一个喜欢海豚的母亲,在母亲因病去世当天,深爱母亲的父亲居然消失了。坚强的美津子执着地寻找父亲半年后,在一个叫做“阿根廷婆婆”的怪女人那里发现了正为已故母亲雕刻海豚墓碑的父亲,而美津子也渐渐被“阿根廷婆婆”热情的拥抱、特有的魅力以及自成一家的观点所感染和折服,重新找回了家庭与亲情的真谛。在这部作品中,芭娜娜以细腻的笔触描摹感受与心绪,带领读者跟随主人公共同经历人生低谷与黑暗,又被“阿根廷婆婆”独特的魅力所感染并治愈,走出曾经的黑暗,重新体验人生的美好。

吉本芭娜娜笔下的青年男女敏感忧郁,同时又对生命充满深深的依恋。在她女性视角所构建的丰富、细腻而充满积极意义的世界里,死亡成为她的预设——几乎所有作品都存在着死亡,轻易的、大量的、日常性的死亡。往往是在情节还没正式展开之前,在一种没有理由的、决绝的孤独情境里,故事的主人公就已经失去了至亲至爱的人。成名作《厨房》《哀愁的预感》《白河夜船》《N.P》《甘露》等无不笼罩着死亡的氛围。然而,正如芭娜娜本人所言,她认为“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的兴趣在于描绘(受伤的)心被疗愈的过程,而不是死亡本身”。因此,关于“死亡”的描写,芭娜娜没有安排荡气回肠的特定场景,也没有给人物的逝去赋予某种特殊意义,而是将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有限置于一个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凡场景中;并非着力于描写死亡,而是为了表明“走出死亡阴影,重新开始生活”的真谛。她的作品大多以灰暗、阴郁的基调开头,而结局是灿烂光明的,主人公们最终领悟到生命的意义,重拾生活的勇气,与过去彻底告别或了断。这也使读者产生了强烈共鸣——从日常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伤痛与情感羁绊中解脱出来,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现代社会带来的压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内心负荷,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冷漠孤绝让每个人都处于一种紧张甚至精神分裂的状态,离别、死亡时刻都在上演,孤独、彷徨、哀伤不断侵袭着人的心灵。芭娜娜所描绘的文学世界极其准确地将这种感受传达出来;然后她循循善诱,以亲爱的伙伴、温暖的食物、温馨的日常乃至神秘的通灵为辅助,将主人公引导至积极向上的道路上。其作品所展现的寻求改变的努力以及潜在的“丧失与疗伤”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当代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因而颇受推崇。

除了以上疗伤手段,芭娜娜还善于设置神秘力量作为催化剂或外力来协助主人公摆脱困境。“她习惯安排一个非人间的神秘角色,作为生与死、天与人、圣与俗的媒介,透过其存在,使那些陷于困境而失魂落魄的人获得启示(通过睡眠、梦甚至诅咒),最终得以疗伤并重生”。小说情节中“超现實现象”的出现,是芭娜娜作品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如《月影》中告知幻象的女孩儿,《蜥蜴》中可以将人咒死同时又具有神奇医术的女孩儿蜥蜴,《甘露》里有预知能力的真由和以歌声通灵的塞班女子……这些超现实人物非但没有给人以脱离现实的非同寻常之感,反而带给人生活的指引,治愈人的身心。这种“超现实存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泡沫经济时代日本民众的思想意识。197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面对物质的富足和多元文化冲击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开始崩塌,人人陷入孤独、迷茫、焦虑的精神状态,并且希望借助于“神灵”等超自然力量来改变现状。而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世界所呈现的这种“超现实能力”,恰好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慰藉。

芭娜娜所设置的超现实元素,可以说受到了西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又不同于超现实主义。作品中关于梦境、灵异世界等的描写,更多地融入了她自己对超现实的理解,极具个人特色。比如她善于运用超能力制造不幸,同时又利用超能力来救赎心灵。日本推理作家笠井洁曾评价说:“作品没有完全与环境脱节,也并没有完全进入另一个世界,而是仅仅错开半步观察同一个事物,在这种时候显现的世界恐怕才是吉本芭娜娜作品的精髓。”在她的小说中,每当主人公们被生活压倒、沉入黑暗之时,超现实力量便会出现,帮助主人公卸下过往的沉重负荷,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最终感知到现实生活的可贵。换句话说,这些超现实元素更多的是让在现实世界中“喘不过气”的人拥有一个避难所,可以在超现实空间自我调节、减缓压力,最终走出黑暗与困境,回归现实、正视现实,重新领悟现实世界的美好与珍贵。

吉本芭娜娜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治愈系”,也和她的叙述风格有关系。她的很多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叙事亲切自然,像是在自言自语,又或是与人闲谈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大段的人物对话或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使读者产生亲切感与代入感,自身情绪也随着她悠缓的讲述而起伏,自然而然地达到一种“治愈”效果。

芭娜娜的文字纯净轻盈,富于梦幻色彩,流淌着青春的迷惘、忧郁、哀愁,契合了现代都市年轻人无从述说的微妙心绪与敏感情怀。但正如芭娜娜在《厨房》的序言中所说:“我觉得克服与成长是个人灵魂的记录,希望与可能唯在这里。我的很多朋友都在日常生活中时而激烈地拼搏, 时而安静地抗争,但永远是积极向上的。”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芭娜娜作品畅销日本乃至世界的原因。

猜你喜欢

吉本超现实娜娜
达利的超现实之旅
为何一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用“surreal(超现实)”一词 精读
娜娜的小羊
“超现实派”和夏加尔
陈娜娜作品
他用23年发明了呼吸机ECMO,但没用它赚一分钱
他用23年发明了呼吸机ECMO,但没用它赚一分钱
考试之后
“吝啬”富豪捡破烂,立遗嘱捐150万英镑给医院
超现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