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熔古铸今的出版实践初探

2020-10-21祝贺

出版广角 2020年18期
关键词:典籍中华传统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饱含中华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推介出版是出版人的责任与使命。围绕经典文学为核心所编纂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系列图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出版实践的新范式。在激活经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读者的时代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集百家之长,打造权威解读范式,搭建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在新的传播语境中重塑经典。

【关  键  词】《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出版实践;熔铸古今

【作者单位】祝贺,白城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7.9【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8.027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作力的表征符号,国家和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而中国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要求[1]。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要求熔古铸今,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与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所编纂的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大委托项目。该项目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汇聚我国500余名专家学者,从星罗棋布的文化典籍中精心挑选100部具有代表性与经典性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在新时代语境下實现传统文化典籍的时代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理念。该项目涉及多个研究领域的文化内容,借由大众化叙述方式处理文本,成就熔古铸今的出版范式。

一、专业引领:集百家之长,打造权威解读范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己任,注重在新时代语境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在文化强国方针的引领下,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优秀的文化基因,满足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多元化的价值诉求,集百家之长,打造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权威解读范式。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将新的价值内涵熔铸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旧有的评判审美价值标准中,凭借出版编撰团队高水平的文本解读与评判能力、牢固而丰厚的文学理论根基,开创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出版新范式。《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编纂作为延续传统典籍文脉的有效实践,在涵育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在实践中严格落实编纂工作人员的筛选以及出版社的选取工作,动员全国业内500余位专家学者,倾全国之力打造新时代文化出版标杆。其中,既囊括了文本解读者鲜明的个性及思想智慧,也凝聚了出版人的心血。项目聘请饶宗颐、冯其庸、叶嘉莹等二十多位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拥有深厚造诣并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者担任顾问,对内容编撰做专业性的学术指导。为保证该书的出版质量,出版方专门成立编纂委员会,委员会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主任委员,由13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委员会成员。编纂委员会负责出版的总体规划、具体文化典籍书目选定、图书体例修订、编纂出版进度把控,利用学界优质资源确保《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各项出版环节的落实。该系列图书中的每部典籍均由对该内容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承担注释和解读,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第二批图书《荀子》解读人廖名春、《楚辞》解读人赵逵夫、《论衡》解读人邵毅平、《史通》解读人王嘉川、《贞观政要》解读人谢保成,均为我国高校中的领军人物,也是学术界的佼佼者。

此外,为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专业性及严谨性,规定每部书稿由至少两位及以上的专家学者开展审订工作。在书稿修订过程中,编纂人员根据所修订、完整全面的工作手册与相关学者就图书内容进行详细讨论,同时邀请三位以上外审专家参与审稿工作,并与修订专家进行不定时的跟进联络,反馈审定意见。为确保《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编纂质量,书稿须经过多轮的筛选修订,样稿经过专家审读进行初次审订,再由负责该部书稿的专业解读人开展二次修订工作,再由审订组长进行复审,通过专门性会议对书稿开展多轮审订。《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从具体书目的选择到图书体例的制定,从典籍专业解读人的甄选到审订专家落实,从书稿的多重审核修订到书稿装帧设计编辑出版,均由专家层层把关。

二、内容要义:披沙拣金,搭建传统文化与大众间的桥梁

1.兼具广泛性与多样性的内容取向

在国家文化强国方针的引领下,社会各界掀起了一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为满足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多元化的价值诉求,出版与社会大众需求相契合的高质量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物,《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基于对受众阅读需求的判断,对出版作品的价值考察开展篇目的甄选工作,所参考的资料兼具广泛性和多样性。

自古以来,图书编纂承担着价值引领的重任,激活经典、熔铸古今,离不开对现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体系的重新审视,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做恰当的调整更是应有之义。《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所选录的作品均基于对中国传统典籍、传播受众心理等多角度的审视,并由出版机构和专家学者严格把关。编撰团队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的发展脉络条分缕析,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体系的梳理和剖析中熔铸新时代内涵和现代价值观。并通过对中华文化传统典籍的深入调研,在兼顾典籍重要性和代表性的同时,从文化的多元性着手,不断补充、拓展、完善,最终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典籍体系。如在《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战国策》的编撰中,编者在《战国策》原书33卷中挑选具有代表性、其学术文化思想能展现战国历史的经典篇目,以及能展现战国时期各国不同学派特点的篇章,通过节选的91篇著述一览《战国策》原书的面貌,带领读者了解战国时期璀璨纷繁的文化、思想与历史,激活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又如在《统文化百部经典·齐名要术》的编撰中,编者以缪启愉先生的《齐民要术校释》为底本,收纳《齐民要术》的整理研究成果,在原书48个篇章中取主舍次、取异舍同,重点摘录原典有关农业耕作的核心篇章,为今人探索中华饮食文化源流提供参考。

2.面向大众古为今用的编纂体例

编是起点,用是目的。阅读经典的意义在于浸润心理,要想使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真正走向广大传播受众, 使国人深刻地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价值,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2]。文学经典具有源远流长的强大的文化基因和鲜活的生命力。由于年代久远,典籍内容的深奥及晦涩致使多数读者对其望而生畏。想要引领人们走近经典,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博大精深,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当代社会,亟须搭建经典文学典籍与受众的沟通桥梁,引领传统典籍的学术成果进入受众视野,使典籍兼具学术性及大众性。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不仅梳理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而且一改传统学术性专著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在汲取当前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出版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在植根学术的同时普及大众理念,实现思想性、学术性和大众性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在保留传统文学典籍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化繁为简,选择易于受众理解和接受的内容,采取导读、注释、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精选底本,围绕原典文字构建导读内容提纲挈领。导读内容在呈现一书之纲、概括典籍要点的同时,对作者生平、典籍创作过程、典籍具体内容及时代价值等进行全方位分析。与此同时,围绕原典文字,荟萃历代各家精校,以注釋疏通文义、释疑解难;以注音串讲,扼要内容;以专家点评萃取精华、综述要旨;以书页旁批释义远绍古代评点传统,置入评析、古为今用。读者在专家引导下,得以突破时空阻碍,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展开精神交流对话。在《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尚书》的编撰中,编者在导言中深刻阐释《尚书》的文献价值,并以历史眼光从四个维度阐明其当代价值,有效凸显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在现代阐释下的价值理念。该书内文点评贯通古今,如《论语》一册将原典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导读中将孔子思想的八项要义与现代价值追求相融合,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新意,让读者在体悟中国传统经典的价值意蕴与文化深度的同时深入体会世道人心。编纂中国传统文学典籍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的人物、思想和精神的解读与重塑。又如在《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齐民要术》的导读部分,以原典作者以顺天时、量地利和适物性的思想进行宏观阐释,并从农业生态和饮食文化等新视角阐述该书的时代价值及其在农学的地位。注释部分以石声汉的《齐民要术今释》为参照,简明扼要、串讲句意,旁批随文标出,并有针对性地加入农业图像,萃取农学精华,联系现实,引发读者思考。篇末的点评部分以点到面,扩展了读者的知识面。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所追求的编读范式,不是降低文学审美要求,一味地迎合和满足市场大众浅层次的阅读需求、停留在典籍的消费和消遣的层面,而是借由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关切,建构传播受众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间的关系,唤起受众发掘文本的意义,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结语

在文化强国方针的引领下,社会各界掀起了一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社会需求从根本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学典籍出版质与量的飞跃,形成了独立成型的市场态势。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出版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新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价值理念、受众审美趣味、现实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增添了新的价值内涵,这要求出版业积极寻求创新路径,出版与读者需求相契合的高质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物。

中华传统典籍星罗棋布,《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所选取的文学作品皆为中国古代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典籍,扎根于本民族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其价值不言而喻。该书旨在熔古铸今,激活文学经典的新动能,编纂工作以古代优秀典籍为依托,以新时代价值诉求重新审视和解读古代优秀文化典籍,精心挑选与当代价值深度契合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名篇,借名家解读重新审视当代社会,着力实现育人要旨。

为进一步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影响力,开拓市场新的增长点,中国图书馆学会以目标群体为核心,建立独立的专业化阅读推广委员会,负责具体统筹、规划开展立体化图书推介活动。搭乘数字出版的顺风车,推广委员会将数字营销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推动文化典籍由纸质版图书向数字化图书转型,实现了传统文化内容生产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自2017年首次发行以来,至2020年8月已出版至第三版,共发行了27种图书,有效推动了传统经典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的普及传播,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及生命力,构筑了传统文学典籍出版的高地。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7)[2020-08-19]. http://www. xinhuanet. com/2017-10/27/c_1121867529. htm.

[2]庞桂甲,郭建平. 论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美学意蕴[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5):21-25.

猜你喜欢

典籍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