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编辑学术素养提升的六个维度
2020-10-21蒋佩轩赵均
蒋佩轩?赵均
【摘要】 学术出版是一个国家出版水平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学术出版的学术性决定了编辑必须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造诣。文章在厘清编辑学术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学术出版编辑学术素养提升的六个维度,即提升学术意识、夯实学术知识、严守学术规范、增进学术技能、涵养学术情怀、践行学术精神,从而推动新时代学术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学术出版;编辑;学术素养
【作者单位】蒋佩轩,中国传媒大学;赵均,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8.002
蔡元培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上立得住脚——而且要光荣地立住——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反之,学术幼稚和知识蒙昧的民族,没有不贫弱的。”[1]学术的昌明离不开学术出版的繁荣。“学术出版是以推进科研、探究学问、弘扬学术、传播新知为根本宗旨,以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等为基本形式,以学术成果的发布、展示、传播以及交流为基本内容,遵守出版管理规定与学术规范,涵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范畴的一种出版形态。”[2]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学术出版是集学术性、专业性、规范性于一体的出版活动,这也决定了编辑的学术素养对学术出版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学术出版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当前,学术出版进入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学术出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强国以及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双一流”大学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为学术出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连年增长,学术成果产量大幅增加。据悉,至2018年,我国科研投入已接近2万亿元,总量超过日本,已稳居世界第二,我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提升,处在世界的前列[3];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为学术出版赋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学术出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学术出版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出版的原创力仍然不足,“只见高原未见高峰”的情况未能根本改变;学术剽窃、抄袭,引用失真失当等学术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传统学术出版面临向知识服务转型的重重压力……这些共同构成了学术出版编辑学术素养必须提升的现实语境,对新时代学术出版编辑学术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何谓编辑的学术素养?“学术”是指专门、系统的学问;“素养”是指经常修习的涵养[4]。我国古代便有“素养”一词,如宋朝陆游《上殿札子》中就有“气不素养,临事惶遽”的说法,强调的是平日修习与良好习惯对素养养成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学术素养是指“经过长期的学习与不断的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理论素质和理论修养” [5],亦指“进行学术研究时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个人在学术研讨过程中所表现的综合品质”[6]。不同群体学术素养的要求与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学术”二字的统领。笔者认为,编辑的学术素养是指编辑在出版活动中所体现的与学术有关的素质、能力与修养。提升学术素养主要有六个维度,即提升学术意识、夯实学术知识、严守学术规范、增进学术技能、涵养学术情怀、践行学术精神。
一、提升学术意识
学术意识是学术素养构成的首要元素[6]。编辑的学术意识指的是“编辑具有及时了解学科中学术水平高、有新意、有深度的学术成果,积极关注学科前沿发展的一种学术敏感、鉴别和评价的能力”[7]。在笔者看来,编辑的学术意识首先是一种运用学术的概念语言和方法工具求解学术问题的内在自觉,而“学术敏感、鉴别和评价的能力”则是内在自觉的外显。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学术出版走向深入的关键,也是编辑具备学术意识的体现。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只是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编辑的学术意识体现在判断选题时的问题意识,即选题是否回应现阶段大家所关心的学术问题,抑或是创造性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许多优质的学术精品都源于编辑高度敏感的问题意识。如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的大型学术精品——《中国蜀道》(十卷本)的出版就是最好的例证。通常情况下,出版业总是在等到有关专业机构启动一项重大工程之后,才会积极跟进,提出选题[8]。但该书的编辑在中国蜀道的研究还没有启动的时候就大胆提出这一出版工程,敢于下 “先手棋”,就是源于編辑敏锐甚至超前的问题意识。正是在以问题意识为核心的学术意识促动下,《中国蜀道》这样的学术精品才得以出版。
二、夯实学术知识
学术知识是学术出版编辑素养提升的基础。学术出版与教育出版、大众出版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学术出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理论性体现在学术出版提供的往往是某一领域的学术知识,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框架、术语概念、研究方法。学术知识不是个别、零散、具体的知识,而是规律、系统、抽象度高的知识。学术出版编辑不能只满足于对作者原稿负责,当“二传手”,做“校对员”,还必须具备与作者进行学术对话和交流,甚至要具备启发、引领作者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具备一定学术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基础上的。只有具备一定的学术知识,才能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对稿件做出客观、准确的学术评价,并提出专业的修改建议,勘正内容谬误,提升学术价值。
夯实学术知识一要强化知识的深度,尤其要强化某一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二要拓展知识的广度,对跨学科的知识理论有所涉猎和了解。三要跟上科研发展的速度。当前,科研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热点不断涌现,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被使用,学术出版编辑只有紧跟科研发展的速度,及时更新和完善专业知识,才能把握最新的学术前沿动态。如科技类刊物《红外技术》的编辑为了确保稿件的先进性,每次都会将“来稿涉及的参数指标、工艺流程、方法和学术观点”[9]与国际标准比对,并经常更新关于探测器材料与组件的技术知识。
三、严守学术规范
学术出版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学术出版必须具有规范性。编辑的学术规范素养是学术出版质量的重要保障。中国编辑学会原会长桂晓风曾指出,“规范意识是质量意识的具体表现。而且规范应当是一种全面的规范。编辑规范并不仅仅是编校质量标准,至少包含七个方面:法律规范、知识规范、语言规范、逻辑规范、文献著录规范、出版专业规范、编辑道德规范。”[10]笔者认为,编辑的学术规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学术研究层面,指编辑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关于学术研究的原则,包括立论阐述的逻辑规则、研究方法的使用规则、文献的引证标注规则等;二是出版业务层面,主要是指编辑在审稿、加工、校对、排版、装帧印制中应遵守的出版专业规范和出版标准规范,如对书稿的语言文字、体例、图文、数据等进行规范等;三是职业道德层面,主要是指编辑应遵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避免学术不端行为。2019年,国家发布了首个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该标准不仅对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界定,还对编辑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界定。主要有:违背学术和伦理标准提出编辑意见;违反利益冲突规定;违反保密要求;盗用稿件内容;干扰评审;谋取不正当利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规范是学术出版编辑不得逾越的底线和红线,遵守学术出版规范是学术出版编辑职业生涯得以“行之久远”的圭臬。
四、增进学术技能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当一个合格、称职的好编辑,比当一个教授、讲师还要难。”[11]这是因为,编辑不仅要具备与“教授、讲师”匹敌的学术水平,还要具备“教授、讲师”之外的技能,实现学术成果的高效扩散和增值。编辑的学术技能是指编辑在学术出版活动中应具备的技术能力。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使得学术的生产、出版、传播、反馈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出版编辑必须紧跟智媒时代的发展步伐,努力提升数字化生存的技能和素养。
学术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数据的使用技能。“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对学术出版物自身和学术出版场景的数字化解构和全息化重构,数据将成为学术出版服务的核心单元。它既可以作为一种学术资源形态存在,也为实时、精准和个性化服务的开展提供方向性指导。[12]”编辑必须学会利用大数据工具在海量信息中获得有效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做出更加精准和科学的出版决策。(2)向知识服务转型的能力。“高质量、可信赖、描述精确和便于解耦与利用的内容资源为知识的精细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13],构建以知识元数据为基础的学术数字内容资源是实现知识服务的前提。编辑必须具备打破固有思维和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提升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和深度整合的能力,为学术出版的知识服务转型奠定基础。(3)全媒体传播能力。媒介融合弥合了媒介的边界,文、图、视、听等多元方式呈现以及多终端获取已经成为学术出版的常态,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即时互动需求越来越大,这些都要求编辑必须掌握多种媒介的使用技巧和传播规律,更好地实现学术成果的最大化扩散。(4)协同创新能力。学术出版已经开始了“全方位介入科研流程,利用前沿技术提供高附加值解决方案的智慧出版进程”[13],对编辑与作者、专家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的要求逐渐凸显,学术出版编辑不能只是做“跟随者”,而是要做“创新者”。
五、涵养学术情怀
学术出版编辑要想保持学术热情,离不开对学术情怀的涵养。古今中外,凡是能在学术出版领域有大成就者,都离不开学术情怀的感性驱动。学术情怀是从事学术出版的初心,承载着编辑人的出版梦想,是编辑出版活动的精神归宿。中国出版史上闪耀的人物如张元济、陆费逵、邹韬奋、叶圣陶、周振甫等,他们身上无一不彰显情怀的力量。如大出版家张元济先生,之所以辞去南洋公学的显赫职位,加盟还只是一家以印刷会计簿册业务为主的商务印书馆,就是源于他“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的学术情怀。在他的带领下,商务印书馆一跃成为中国学术出版的重要力量,并且推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出版的发展,让其与世界同步。只有怀着对学术出版的深沉热爱,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遇到诱惑时不迷失,遇到误解时不灰心,在学术出版中真正践行“出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
六、践行学术精神
学术出版需要学术精神的支撑。“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存在,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良好的精神涵养是个体及社会群体发展进步的强大支撑。” [14]情怀更偏重于心理情感层面,而精神更偏重于精神意志层面。“学术精神是学者的价值准则、认知理念和精神气质,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和导向。”[15]古今中外的伟大学者共同建构和诠释了伟大的学术精神,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探索精神,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精神,国学大师陈寅恪“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的钻研精神等,都是学术精神的集中体现。编辑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部分,不仅需要通过出版来传播学术研究成果,还需要通过学术出版来践行和弘扬学术精神。在践行学术精神的过程中,编辑自身的精神生活也得以升华,实现了对“理想生活的澄明”[16]——通过学术“对真、善、美做出一种理性的澄明”[16]。这或许也是学术出版编辑终极的价值追求与幸福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17]这不仅是新时代学术工作者的使命,还是学术出版编辑的使命。新时代的学术出版编辑,只有不断提高学术素养和學术造诣,才能涵养立时代潮头的锐气、通古今之变的底蕴、发思想之先声的追求,积极为党和人民提供优秀的学术文化精品。
编辑学术素养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正如“素养”一词的本义——平素的教养,它需要编辑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才能有所精进。编辑学术素养的提升也不仅是编辑个人的事情,还是事关出版业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大事,决定了学术出版的水平和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学术编辑素养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 中学修身教科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
[2]刘永红. 关于学术出版的几点思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 (2):55-61.
[3] 李高思. 科技部:去年我国研发投入近2万亿 将多措并举提升创新能[EB/OL]. (2019-05-24)[2020-04-06]. http://news. china. com. cn/txt/2019-05/24/content_74819160. htm.
[4] 李娜,万鹰昕. 试论大学教师的学术素养及提升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76-78.
[5] 安静,王琳博. 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要素及培养[J]. 重庆高教研究,2013 (1):68-71.
[6] 王立珍,袁金英,马秀峰. 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及培育探析[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 (5):50-52.
[7]白晋元. 谈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意识[J]. 政法论丛,1996(5):54-55.
[8] 聂震宁. 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
[9]田萦,钟莺,陈旭,等. 技术类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提升实践[J]. 编辑学报,2019(S2):270-272.
[10] 桂晓风. 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从编辑工作做起[J]. 中国编辑,2013(1):32-33.
[11]蒋曙晨. 吕叔湘同志谈出版编辑工作[J]. 出版科学,1996(1):7+6.
[12]丛挺. 基于知识链的全球学术出版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 出版科学,2018(1):27-32.
[13] 王鹏涛,黄恒. 2020年全球学术出版的趋势展望与规律洞察[J]. 出版广角,2020(5):22-25.
[14]朱文武. 试论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评估[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 (5):8-11+74.
[15]禚丽华. 新时代呼唤学术精神的本真意蕴[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2-17.
[16] 曹永国. 论学术研究作為精神性的自我观照[J]. 学术界,2019(11):101-107.
[17]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