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医护人员的心理援助
2020-10-21童永胜
童永胜
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医护人员掌握了较多的传染病及防控知识,
对疾病的恐惧较轻,他们在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所致:
◎ 物资和心理准备不足
在疫情的初期,个人防护物资较为缺乏,加上部分医护人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但是随着物资供应逐渐丰富以及对疾病的了解不断深入,因准备不足引起的心理问题逐渐缓解。
◎ 工作耗竭以及工作挫折
导致本次疫情的“新冠病毒”传染力强,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远远超过平时,无法保证足够的休息和营养(甚至水分)的摄入。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导致医护人员工作耗竭,出现疲劳、容易发脾气、悲观消极、身体不适等反应。在救治过程中,又难免会遇到患者死亡等不良结果。这些工作挫折往往会引发沮丧情绪,对自己的能力以及未来失去信心。
◎ 工作任务不确定性
本次疫情是新发传染病,医护人员无论工作持续时间还是任务量都难以事先明确。这些重要信息的不清晰性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全感,引发焦虑情绪。
◎ 家庭和工作的现实困难
在较长时间的一线抗疫工作中,医护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家里老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孩子的学习问题等。这些现实困难如不能及时解决,必然会导致一线医护人员的情绪波动,并影响工作效率。
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如何预防和疏导?
针对上述原因引起的医护人员心理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心理预防和疏导工作:
1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筛查掌握即将进入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并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困难等后顾之忧。
2有关医疗机构进行广泛动员,充分调动和利用医护人力资源,合理安排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切实做好生活后勤保障。
3充分开展上岗前培训,包括防护措施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医护人员初步掌握疫情下人们常见的心理反应和有关规律,并具有初步识别自己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4运用现代通信工具,每天向医护人员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如改善睡眠小知识、呼吸调整与放松技术等。
5以上都是促进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但是难免还有一些医护人员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于少数需要心理干预的医护人员,可以运用个别干预和团体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疏导。如运用认知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调整他们的认知策略,从而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6在心理干预工作中,我们发现多数人的心理问题源于工作或家庭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但由于防控工作的需要,医护人员又无法回家或者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出现焦虑、愤怒、失眠等情绪,并影响工作状态。人们在面临困难时往往会陷入“直线思维”误区,仅盯着这些问题或困难本身不放,忽略了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方法。此时若单纯运用心理技术无法解决问题。有鉴于此,我们需重点“点燃”他们的思维灵活性,从不同角度入手,“曲线救国”地实现部分甚至全部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从而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
医护人员如何自助?
除了专业人员的心理疏导之外,
医护人员还可以开展“自助式”的心理干预,在第一时间自己缓解不良情绪。
◎ 要尽量保证充分休息及合理饮食
清淡且满足热量需求的饮食、充分的休息不仅让人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保持愉悦的心情。暴饮暴食、抽烟、酗酒表面上可以让人忘掉一些苦恼,但实际上只是掩盖了内心的痛苦和烦恼,还伤害了自己的心身健康。
◎ 避免独来独往
虽然基于防控要求,需保持人际距离,但不等于要进行自我隔绝。适当的团体活动有利于增强社会支持和心理满足感。工作之余,在不违反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多与同事朋友沟通,诉说自己的一些烦恼,有利于宣泄不良情绪。
◎ 学会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措施,比如腹式呼吸
发觉自己焦虑、紧张不安的时候,可以通过腹式呼吸或者其他简易的方法,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
◎ 增强内心控制感
一线抗疫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有不确定性。但是我们自己可以将每天的工作合理地分解为一些明确的容易达成的小目标。这样每天的工作中都能有一些成就感,增强自己对工作的内心控制感,有利于消除焦虑情绪。
◎ 及时处理问题和不愉快的经历
心理應激有“叠加”效应,我们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的情绪反应,不仅来自这件事或某个人,而且“叠加”在此前的情绪反应基础之上。一些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叠加”在一起会引起超过预料的情绪反应。因此我们要学会及时“清除”留下的情绪记忆,为自己将来更好地应对重大的事情“留有余地”。
◎ 学会应对“歧视”
疫情期间,很多人会出现过度的焦虑和恐惧,表现为对密切接触病毒或疾病的人(包括被社会称赞为“英雄”的医护人员)的敌意,拒绝接近这些“危险”的人。我们要知道他们的敌意并非针对医护或其他特定人员,他们害怕的是病毒和疾病。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对他们的“歧视”和敌意做出过度的反应,另外我们要做好同伴支持,获取必要的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