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江苏担当

2020-10-21林康

群众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双循环产业链发展

林康

基于国内发展形势和国际发展大势,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事关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开放大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和条件较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理应思考在前、行动在前、贡献在前。

深化“六个认识”,明确双循环发展引领导向

不是被动双循环,而是主动双循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我国出口受阻,国际大循环存在困难。此时,提出双循环并不意味着退出国际市场,而是以双循环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从全球化的融入者向推动者转变,进而向引领者升级。

不是自我封闭搞国内大循环,而是充分利用国际先进要素资源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国内循环为主体”不是关起大门“自我封闭”“自己循环”,不是退回到改革开放之前,也不是全面实施进口替代,割裂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要善于利用国际高端要素资源,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创造更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这是中国经济与世界地缘政治相适应的必然选择。

不是简单的单向开放,而是高效的双向开放。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经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我们更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通过开放国内市场推进新一轮全球化,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力为牵引,促进形成全球大市场,推进更高水平双向开放,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与机遇。

不是短期应急之举,而是长远战略布局。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向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是應对变局的长远之举。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我们要以“持久战”的认识和决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构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和新动力,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对冲外部不确定不稳定的风险。

不仅要“引进来”,还需大踏步“走出去”,培育国际化企业。一方面,要积极持续吸引先进技术等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加强技术合作,提升产业链和创新链水平。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培育本土国际化企业,放宽国内资本跨国收购、跨国投资的限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等输出,提高资本的控制力和利用率,增强对全球要素资源的整合和使用能力,努力打造一个“海外江苏”。

不仅要提升经济质态,还需注重民生之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以国内国际有效供给服务于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并将此作为检验双循环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

实施“六大举措”,开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筑牢“循环基础”。据2017年江苏投入产业表分析,我省国内循环占88.4%,国际循环占11.6%,虽然国际循环占比不高,但存在着因部分关键环节受制于人,造成核心产品断供,危及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安全的重大不确定风险。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提高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和基础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支持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瞄准“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关键环节,支持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共同组建研发机构,支持建设海外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一批具有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的本土跨国公司成为产业链链主,形成一批贯通全产业链的产业联盟,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省重点培育1—2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各设区市打造1—2个国内领先的特色地标产业,组织开展推进沿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发展涉及的有关重大问题研究,打造“产业+科创”发展示范带。

建设高效统一大市场,激发“循环活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前提。积极破除行政壁垒,最大限度减少多级政府对微观市场主体的干预。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保障外资、民企、国企同等国民待遇,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积极培育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等标志性企业。加快创投机构发展,建设知识产权资本化渠道。

构建完整匹配的内需体系,增强“循环优势”。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资源,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工具,更是我国面向未来的战略优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持续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壮大,研究出台新基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超前谋划重大项目,优化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完善项目要素保障机制。积极扩大消费,稳定大宗消费,优化居民消费与公共消费结构,培育和发展新兴消费,做大做强网络消费、线上消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引导海外消费回流。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循环动力”。着力成为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机制,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吸引全球高质量外资特别是美欧企业在江苏直接投资;积极构建海外知识循环,在境外建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和运营中心;深入参与东亚技术循环,加强与日韩技术合作,进一步增强产业链技术协作能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推动外贸优化升级。深度参与上海进博会,积极扩大进口;制定外贸发展中性政策,推进加工贸易转型,提升生产型出口企业竞争力,稳固海外标杆市场出口份额。扩大服务业开放。坚持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开放并重,积极争取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支持南京、苏州高标准推进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跨境电商平台。加大“海外江苏”建设力度。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高度重视并积极构建海外产能循环;适度转移富余产能和传统优势产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省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位势。

加紧提升消费能力,释放“循环潜力”。2019年江苏人均GDP达12.3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4万元,已达到世界“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消费市场发展潜力正在显现。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推动居民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同步增长。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创造,改革科研人员评价激励机制,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力促进有创业意愿的科研人员更好创业。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以税收等调节手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打造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增强“循环支撑”。城市群是吸引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竞争力的区域体现。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南京、苏州等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设,提高中心城市人口吸引力和承载力,推动中心城市上规模。加快推进都市圈发展,将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苏锡常都市圈辐射带动力,将徐州都市圈打造成为江苏北部重要的城市群,支持南通都市区建设全省重要的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新空间。统筹城市群产业链布局,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重塑产业链布局,提升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区对接的紧密度与融合度,积极参与长三角及全国范围内的产业链布局。

(作者系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何乐

猜你喜欢

双循环产业链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产业链春之奏鸣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