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长三角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盐城样板
2020-10-21曹路宝
曹路宝
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坚持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之路,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内大循环。盐城市正按照中央决策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立足更高站位,挖掘特色优势,坚定不移走好“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发展路径,全面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以新格局构建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需要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需要在全国形成几个能够带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盐城是长三角中心区27座城市之一,在推动“一体化”和“高质量”的进程中,坚持以发展眼光抢抓机遇、用战略思维谋篇布局,找准双循环格局中的城市定位,努力为长远发展拓展更多空间。
盐城是上海北向发展轴上的重要城市。以上海为中心的发展辐射轴,长期以来以西北向的沪宁、西南向的沪杭为重点,近年来伴随着跨江通道的建成,向北的沪盐和向南的沪甬逐渐形成新的优势。盐城向北连接连云港、青岛,向南经南通接上海,承接上海的辐射条件日益改善。上海在盐城还有307平方公里的“飞地”,与江苏省合作共建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已被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集聚了临港集团、光明集团等龙头企业,沪苏浙合作的正泰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是承接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盐城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将淮河打造成为继长江、珠江之后中国第三条出海水道,而淮河的出海口就在盐城。盐城积极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主动与上游各市开展合作,对接西向铁路廊道,积极整合内河和海港资源,推动内河航道延伸到安徽、河南,将沿海开放的腹地效应有效辐射至更多内陆区域,正形成强有力的发展优势。
盐城是沿黄海城市带重要节点城市。2020年底盐通高铁将实现贯通,并直达上海,这条高铁的意义不仅是盐城和南通通车,更在于有效连接起青岛和上海,在黄海形成南北向的城市发展带。过去沿黄海城市受交通限制,北起青岛、烟台、日照,经过连云港、盐城、南通,南到上海、宁波,都是各自独立以向西沟通为主要方向的点状发展,城市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联系不够紧密。现在,集港口、航空、公路、铁路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已经形成,特别是盐青、盐沪的全线通车,将进一步拉近沿线城市的时空距离,中国东部黄海沿线的新城市群发展带已经形成。以这一实力较强的城市发展带联动内外双循环大势已见,盐城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盐城是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盐城与韩国的经贸人文交流广泛,建有中韩FTA合作框架下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平台——中韩(盐城)产业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盐城坚持把在当地工作生活的韩国人作为“新市民”一视同仁,同时建立中韩空中“绿色通道”,帮助韩方技术人员乘坐航班抵达盐城。2020年8月下旬,盐城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韩国考察。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中国第一个地方赴韩经贸代表团,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认可。
用差异化推动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在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只有更加彰显个性、体现特色、培育优势,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盐城在全面融入长三角的过程中,既需要深化合作,更需要展我所长,把自身的独特优势转变为差别化竞争力。
盐城生态好,是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宝贵财富。盐城是一座被湿地环绕的城市,东部黄海海滨湿地,西部里下河湖荡湿地,再加上淮河入海水道贯穿东西,天然形成“H”型的市域生态格局。盐城有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绿肺、最好的空气、最多的珍稀鸟类,建有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我国唯一的海滨湿地自然遗产——黄海湿地,这块遗产地处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和越冬地。盐城还是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空气质量全国领先,大丰麋鹿保护区野鹿荡,是中华暗夜星空的保护地,在40平方公里空间内因为空气纯净没有光污染,是我国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绝佳胜地之一。我们正在挖掘并放大生态优势,培育湿地观光、体育休闲、生态康养、科普体验等高端旅游业态,促进自然资本大量增值。主动对接上海的康养产业品牌资源,充分发挥湿地自然遗产、黄海森林公园等综合效应,在盐城东台共建长三角地区高端康养基地。
盐城空间大,具备承载重大项目的良好条件。全市陆地面积1.69万平方公里,接近三个上海的面积,是苏锡常土地面积的总和。在沿海地区拥有51万亩盐田,均为成片建设用地,有长三角地区最大、最具潜力的后备土地资源,可为容纳投资额百亿元级甚至千亿元级重特大产业项目提供空间。我们依托深水良港、河海联动和成片建设用地的独特资源,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滨海港工业园区,这个园区跨滨海、响水两个县,规划面积616平方公里,是一个跨区域联动发展的城市新功能区,有望成为盐城的“浦东新区”“江北新区”。当前在积极开展对韩等境外招商的同时,继续瞄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主动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补链型项目,一个北部的产业经济高地正加速隆起。
盐城农业强,在全省全国保供大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盐城是长三角中心区唯一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对全国的贡献可以概括为“11223”,就是以占全国0.64%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1%的猪肉、1%的粮食、2%的水产品、2%的蔬菜和3%的蛋类,上海市场销售的农副产品约10%来自于盐城。盐城还是全省唯一百亿斤产粮大市,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470万亩左右,去年粮食产量712.3万吨,可以满足全省一半人口的粮食需求。农业大市的地位,要求盐城在全省乃至全国保供大局中承担更多责任。我们坚持把保粮食安全摆在重要位置,继续稳定粮食生产,抓好生猪稳产保供,今年夏粮总产256万吨,生猪存出栏数均居全省第一,不仅把自己的饭碗端稳端好了,也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更多地區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
靠好环境激活强动力
当前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资源要素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越发明显。在这样的宏观形势下,拼抢项目、集聚资源,关键是要对标最高标准,提供优质服务,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安家落户。
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资源禀赋,做好产业选择,全力培育汽车、钢铁、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千亿元级地标产业集群。为更好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深圳康佳集团合作成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基金,重点用于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的引进和配套。近三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每年开票销售保持30%以上增速,成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集聚国家电投、华能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近1/2、全球1/10,全市每使用100度电就有60度来自新能源发电,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和绿色能源城市。在产业培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全产业链布局,专门设立四大产业专班,研究细化产业链招商目录,加快构建安全自主可控产业体系。
优化政策措施,集聚科创要素资源。积极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的科创资源,拓展“研发飞地”平台功能,在上海成立国际科创中心,推动盐城企业的研发中心设在上海、研发成果用在盐城,共享长三角乃至全球的科技、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落实人才政策“新十条”,加强与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合作,支持驻盐大学学科建设与协同创新,用市场机制、政策体系集聚更多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制定吸引人才落地的购房政策,推动各类开发园区建设人才公寓,让到盐城创新创业的各类人才有好的居住环境。
深化改革创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理念,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年”活动,从降成本、强服务、树诚信、治顽症四个维度发力,落实24项政策举措,吸引投资、集聚要素,打造投资高地、创业福地、兴业宝地。大力实施企事业单位不动产确权办证、涉及民营企业债权专项执行等行动,动真碰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保障各类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扎实推进“服务进万企”,每月召开企业座谈会,光明磊落同企业交往,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推动企业扎根盐城、发展壮大。
从助跑期转入起跳期
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经历了困难考验,才能将目标看得更加清晰、步伐迈得更加坚定。近年来,盐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环保督察风暴、安全生产事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一个个问题的应对与化解,让盐城各级干部更加深刻认识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更加主动地克服瓶颈制约,做到轻装上阵,加快换道超车。
生态环境是盐城的独特优势,也承担着巨大的保护责任。中央和省系列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帮助盐城发现了很多长期被掩盖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和净土保卫战,连续三年发力做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四篇文章,力争所有国省考断面冲刺Ⅲ类水质,实现全域水清岸绿景美。在农业污染治理、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化工园区整治等方面持续发力,消除破坏环境的每一个因素。同时,立足长远、标本兼治,坚决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大力开展“僵尸企业”、闲置土地、低效厂房“三项清理”,倒逼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转变,经济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形成绿色生态的高质量发展方式。
安全发展是城市建设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21”事故的发生,暴露出盐城安全生产工作的漏洞,暴露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弊端。事故发生后,盐城市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统筹调度各方力量,科学高效组织救援,敬终如始做好善后,最大程度减轻了事故带来的重大损失和不利影响。牢牢把握“两个不放松”和“务必整出成效”总要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排查整改风险隐患,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在此基础上,按照“坚决转、彻底转,转出一片新天地”要求,科学谋划产业定位,更大力度推动转型升级,努力用追赶跨越的发展实绩重塑城市的良好形象。
公共突发事件考验着城市应对危机的韧劲与能力,也对产业结构和经济质效提出了严峻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坚持听中央号令、抓主要矛盾、下明确指示、靠人民群众,毫不放松抓紧抓实疫情防控,在全省率先实现住院患者“清零”,也是全省率先恢复常态化运行的城市;另一方面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全省较早研究出台“惠企”20条政策,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共克时艰,更好地稳住经济基本盘。盐城市的经济发展,从5月起呈现出每月好于上月、当月高于去年同期的可喜局面,我们有信心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努力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强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对于盐城来说,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将聚焦“一体化”的核心内涵,紧扣“高质量”的目标取向,主动作为、大胆突破,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布局,以“十三五”的助跑蓄力,推动“十四五”期间起跳跨越。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
責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