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大畈村茶产业现状调查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
2020-10-21夏业鲍方仕茂徐峰李学南
夏业鲍 ,方仕茂 ,徐峰 ,李学南
(1.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36;2.金寨县双河镇人民政府,安徽金寨 237300)
大别山位于我国鄂豫皖三省交界处,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优越的山场环境和森林小气候特征。 皖西“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豫南“信阳毛尖”、鄂东北“英山云雾”均是出自大别山茶区的名优茶代表[1]。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生态气候优良,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种茶制茶历史悠久。 近年来,金寨县依托“六安瓜片”“金寨翠眉”等名优茶的核心原产地区位优势, 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并探索出一条带动茶农致富增收的新道路[2]。目前, 茶产业已成为金寨县影响面广, 经济效益好,产业发展能力强的支柱产业,带动当地茶农增产增收作用显著[3]。
大畈村位于金寨县西南部, 距县城20 公里,平均海拔600 米,总面积20 平方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组共273 户1100 人, 是国家级贫困村,也是安徽农业大学定点帮扶村。村内森林覆盖率高、气候宜人,是国家级生态村、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重点示范村、 省级旅游扶贫建设村和省级森林村庄[4]。 高山茶作为大畈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2019 年大畈村茶叶年产量10 吨、 产值超200 万元,以栽种“农抗早”“舒茶早”和“劲峰”等大别山区域特色优势茶树品种为主,主要加工生产黄芽、翠芽、毛峰和野茶等优质绿茶产品。由于常年受到高寒山区、 水土贫瘠等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条件发展不充足、劳动力资源短缺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大畈村经济水平发展略显滞后, 茶园管理水平落后,同时鲜叶采摘标准不一、新型茶叶加工技术应用少、 茶叶产品品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等问题导致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差[5-6]。
为破解大畈村茶产业发展困境, 激发区域特色产业内生动力,统筹协调整合优势特色资源,结合脱贫攻坚和驻村扶贫开展工作, 聚焦金寨县大畈村茶产业发展现状, 采用实地调查和访谈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金寨县茶产业考察研究,探讨发展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大畈村茶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建议与具体举措, 以期为金寨县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借鉴, 同时为区域特色茶产业发展和助力茶农增产增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调查地点为安徽省金寨县大畈村, 调研时间为2019 年底及2020 年春茶采制期。 以大畈村的茶农个体为调查对象,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入户走访、实地调查和访谈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围绕茶叶种植面积、年均茶叶产销量、农户年均涉茶收入、茶叶品质与品牌管理建设、产品营销方式等方面对当地80 余户茶农 (占全村茶农总人数的40%) 以及5 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包括大畈村依托大圣茶叶合作社(C1)、剑山翠芽合作社(C2)、耀云茶叶合作社(C3)、大畈茶叶合作社(C4)和民润茶叶合作社(C5)的鲜叶收购量及干茶加工量,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 茶农制茶基本水平及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与参加培训情况)、茶园管理模式(施肥、修剪与病虫防控)以及是否有帮扶单位与扶贫项目支持等内容进行了考察梳理, 最后对收集获得的资料信息进行了统计学分析[7]。
2 大畈村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 大畈村茶园基地平均海拔500~700 米,现有茶园基本为40 年前栽种的地方茶树品种,茶树基本上无专人管理和养护,处于撂荒状态。自驻村扶贫以来,充分挖掘和利用大畈村的自然与生态资源优势,取长补短,发挥特色,选定了茶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来扶持。 依托大畈村一直有种茶、采茶和制茶的传统,重点实施了大畈村茶产业振兴计划,修剪老茶园、种植新茶园。茶产品主要为翠芽、毛峰和炒青等,产品品质不均、品类相似度高、茶类结构单一,导致产品经济价值偏低。
高湾村拥有全国人大代表牵头成立的金寨县四季春茶业有限公司。 自2007 年组建以来,该企业产品以瓜片、沐芽和毛峰为主,拥有自己的品牌与茶园、营销策略与渠道,年产值达千万元以上。梁山村是金寨名茶“金龙玉珠”的核心种植基地,2006 年成立的金寨县金龙玉珠茶业有限公司作为国务院会议用茶的生产基地拥有228 公顷的优质良种基地及有机茶生产基地,是集良种繁育、名优茶研发、连锁销售、品牌推广为一体的大型专营茶业公司。
与金寨县其他村的茶叶生产种植加工情况相比, 大畈村现有涉茶产业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是专业合作社,村里以种茶大户和制茶能手为主体,产业规模与效益处于小型化的生产经营方式。2017 年大畈村注册了“黄眉尖”村集体公共品牌。对于没有自有品牌的茶叶专业合作社, 授权使用“黄眉尖”集体公用品牌。 金寨县剑山翠芽茶业有限公司是大畈村仅有的一家茶业公司,拥有“剑山翠芽”企业品牌,公司2018 年干茶加工量为3 吨,销售额为66 万元;2019 年略有上升,干茶加工量为3.5 吨, 销售额为 80 万元;2020 年的干茶加工量则降至2.5 吨,销售额也随之降为65 万元。 自2016 年全县开展“三地”工作以来,全村的新增耕地近67 公顷,2018 年春季在新增耕地中栽种了茶苗,成活率达95%。
2.1 鲜叶及干茶价格与采摘时间的关系分析
经实地走访大畈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及茶农,了解茶季鲜叶收购和干茶销售基本情况。 大畈村的茶季从清明前到谷雨后,持续时间总共约7 周。鲜叶收购及干茶销售价格与鲜叶采摘时间分布间的关系如图1 所示。 由图可知,清明前的初采期,鲜叶价格120 元/kg,采摘中期则降至 80 元/kg;而谷雨后价格仅为30 元/kg 左右。 茶叶售价在清明前为 760 元/kg,中期约 620 元/kg,而茶季末期仅为 160 元/kg。
图1 鲜叶收购及干茶销售价格与鲜叶采摘时间分布间的关系Fig. 1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 of tea leaves and tea produc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resh leaves picking time
2.2 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产销情况分析
经实地调研, 大畈村依托大圣茶叶合作社(C1)、 剑山翠芽合作社 (C2)、 耀云茶叶合作社(C3)、大畈茶叶合作社(C4)和民润茶叶合作社(C5)5 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收购茶农鲜叶, 通过进一步加工生产制成毛茶或成品茶。 大畈村5 个茶叶合作社茶季的年鲜叶收购量和加工干茶产量情况, 不同茶叶专业合作社的鲜叶收购量与干茶加工量比较见图2。 大畈村5 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年收购鲜叶总量33 吨,生产干茶总量7 吨,按制茶得率4.5∶1 比例计,低于皖南茶区的平均制茶得率4.2∶1。
5 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制得的毛茶或成品茶,通过自有店面、周边集市及电商平台等形式销售。不同茶叶专业合作社年均产值对比见图3。 按照大畈村茶叶年产值总额200 万元计算,C1~C5 合作社茶叶年均产值分别为30 万元、30 万元、35 万元、30 万元和 20 万元, 分别占比 15%、15%、17.5%、15%和10%; 其余散户年产值55 万元,占比27.5%。 这5 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年均产值占比达72.5%,是大畈村茶产业的主要支撑力量。
2.3 茶叶产品销售渠道分析
调查发现, 大畈村的茶叶销售途径主要通过与当地具有稳定合作关系的渠道, 供应目标瞄准大众型消费群体,茶叶产品销售渠道分析见图4。由图可知, 大畈区域干茶销售路径主要为常年积累的固定客户,占比达60%。 通过游客、网络平台和其它形式等销售的分别占比为15%、10%、15%。 由于地域、营销模式、人员素质和“新冠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在乡村旅游产业带动、电商平台和在线销售渠道占比较小, 同时新引入消费力量不足也是制约大畈区域茶叶销售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2.4 大畈村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 金寨县大畈村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 作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较好发展。虽然,近年来大畈村茶产业发展趋势稳中向好, 但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8-9]。
图2 不同茶叶专业合作社的鲜叶收购量与干茶加工量比较Fig. 2 Comparison of the quantity of fresh leaves purchased and tea processed by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图3 不同茶叶专业合作社年均产值对比图Fig. 3 Comparison of average annual output value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图4 茶叶产品销售渠道分析Fig. 4 Analysis of sales channels of tea products
2.4.1 茶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茶园管理水平低
茶园管理不规范,重采摘、轻管理的现象也较为突出,导致茶叶单产量效低、品质不稳定。此外,茶叶采摘及茶园管理的季节性特征也对劳动力资源提出了较高需求。 青壮年劳动力资源短缺导致茶企用工成本高, 使得茶园管理及采摘投入不足而茶叶销售价格的上涨空间受限, 导致夏秋茶弃采造成茶资源利用率低[10]。
2.4.2 技术创新及品质提升意识不强
首先,茶叶加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茶产业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 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制茶技术水平提升的因素之一,也影响了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的推广应用。有较好制茶技术的中青年劳动力外流使得茶产业从业人员受限, 并导致先进的茶叶种植及加工技术缺乏, 而中老年从业人员对新型制茶机械设备信息以及新技术、新本领掌握不足, 对提升设备改良工艺的积极性也不高,在很大程度影响了茶叶加工水平,导致产业规模效应缺乏,制约了大畈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标准化、机械化、清洁化生产技术应用率偏低, 产品创新及品质提升意识不强也导致了管理粗放和产品品质的不稳定。
2.4.3 宣传销售渠道单一,品牌建设力度不足
调研发现, 大部分茶叶从业人员市场灵敏度不够,对新型消费方式如网商平台、线上经济以及新的消费需求等关注不够, 产品宣传展示及市场行情信息对接不畅, 在产品宣传销售过程中多处于被动地位。在业态融合发展的新消费趋势之下,产品的开发和加工没能适应市场需求, 也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市场拓展能力弱影响了产业长远发展。 此外,茶叶品牌建设投入欠缺,规格等级不齐且缺乏统一标准规范, 整体市场呈现度较低。
2.4.4 标准化程度低,合作社经营过于分散
茶产业发展模式单一, 工艺及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大部分仍采用传统的作坊式生产加工,以手工炒制为主,产业规模化程度低。茶叶品牌多而杂,整合推广力度不强,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弱,对其它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动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各个合作社间各自为战且产销量不稳定,产品形态及品质趋同,存在恶性竞争现象。品质可控性差, 导致茶农之间以及合作社之间的经营模式过于分散, 未能形成合力来促进产业的整体发展和跃升。 一二三产业未能实现有效衔接和相互支撑发展。茶产业种植规模小而分散,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显著,产品优化迭代不够,合作社、农户和市场之间连接不紧密,生产、加工、销售存在脱节现象。
2.4.5 区域茶文化挖掘不够
地方茶产业融合不够,仅局限于“以茶论茶”。与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结合不紧密, 文化底蕴呈现度单薄致使茶产品特征不能较好体现, 未能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价值链体系,具有当地乡土特色的自然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茶与文化融合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激发。
3 大畈村茶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
大畈村茶产业区域发展形势, 困难和问题同在, 机遇和挑战并存, 大畈村茶产业具有三大优势。 首先,大畈村位于金寨梅山水库之西,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优越,非常适宜高品质茶叶的生产加工,区位优势明显。 其次,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农特产品资源,尤其是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品种优良,抗寒能力强。最后,大畈村种茶制茶产业群众认同度高并拥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和生产实践经验,所产的翠眉、剑山翠芽、野茶等茶叶品质优良,有一定带动效应。
茶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茶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高层次竞争能力,是自身发展、社会对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3]。基于大畈村茶产业发展现状、优劣势、生态环境和茶叶品质等方面,生产要素(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制茶技术、品牌建设能力、 市场敏感度和文化影响力是影响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随着脱贫攻坚、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和校县战略合作等工作的深入推进, 为大畈区域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 为加快区域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1 强化生产要素构建配置
生产要素是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支撑,技术能力、经营能力、统筹能力是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之关键。 茶产业的生产要素包含生态环境、原料基地、产业主体、技术规范和监管机制。大畈村茶叶原料基地建设可追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农业学大寨”时期集体统一栽种的茶园,至今已有40 多年的历史[11]。 对此,应积极推广种植优良种系,逐步提升茶园规范化、现代化管理和建设水平。 同时,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建设生态茶园, 适度开展低产低效茶园的升级改造与现有茶园补植,形成连片和集中茶园,以提升产品品质并形成规模化效应。此外,还需要加强茶叶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园区道路、灌溉水源、茶叶交易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必备的硬件支撑。在软件方面,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借助科技下乡等邀请技术专家为大畈村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整合当地茶产业科技服务力量, 为大畈村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技术和人才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和拓展涉茶专业合作社和经营主体带动能力, 激发创新活力建立茶产业“种、采、制”三位一体的监管机制,把控好大畈村茶产业原料源头关键点, 为茶叶品质提升提供坚实的原料品质保障。
3.2 提升茶叶加工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开展优良品种引进,制茶工艺及标准体系建设,产品品质把控等科技示范、推广和应用。 大畈村制茶技术主要依据传统制茶工艺,以炒制“黄芽”“毛峰”“炒青”等为主。自与安徽农业大学建立对接帮扶以来, 通过选派制茶专家来村的方式开展“一对一”对接帮扶并指导建设清洁化、连续化、现代化茶叶加工车间。 定期开展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茶叶加工与技术提升培训班,提升专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和茶农的制茶能力与技术水平。同时,积极改造老茶厂,通过加固墙体、搭建顶棚、整平地面、 改造电路等措施建设茶产业扶贫车间。 此外,针对金寨县大畈村茶叶初制及加工现状,参照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要求并兼顾生态效益原则逐步规范茶叶加工技术及设施, 使得制茶技术和水平得到根本性转变和提升。
3.3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茶业经营能力是茶企充分调动内部因素、挖掘发展潜力、经营战略计划的决策能力,也是茶企内外部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管理能力的总和。 大畈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重视茶产业的发展, 制定并执行茶产业五年发展规划,整合茶产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加工大户,成立特色优势产业联合社,完成茶园有机认证,建立内部管理与激励制度, 积极拓展外部资源并主动嫁接优势市场,借助乡村旅游、红色文化实践等活动,打出茶产业组合拳,把大畈区域茶品牌、影响力和优质茶叶推出去。另一方面,开展“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制茶大师+贫困户” 的多元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基于新业态融合的现代化茶产业体系。 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管理与监督、奖补与淘汰、评价与评测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例如,对于茶园管理与栽植、加工与品质、质量与效益等方面工作达标的涉茶专业合作社给予相应激励措施。 落实管护机制,按照“经营主体为主,帮扶资助为辅,带动茶农增产增收” 基本原则, 针对涉茶专业合作社(种植加工大户或种植户)流转(承包)农户分散的茶园,进行集中连片栽植与管护,开展绩效考评,优胜劣汰,奖扶共用。
3.4 加强茶叶公共品牌建设
大畈村在涉茶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联合社,创建“黄眉尖”公共品牌,带动“剑山翠芽”品牌协同发展,实施“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管理、统一推广”,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得以初步显现。 实施“茶产业+”计划,与乡村旅游结合,盘活旅游、生态和红色资源,主动对接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协调产业内外,增强品牌意识,强化品质意识,提升茶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同时借助“互联网+”对茶叶产品宣传推广,让优质茶产品走出大山,让绿色茶产业走上“云端”,使大畈村优质茶园得到充分展示,实现“可看、可观、可采”,带动茶农增产增收。
3.5 深挖茶文化旅游内涵
茶文化是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动力。我国茶叶历史悠久, 茶文化资源丰富。 唐代李肇《国史补》记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9]。明代知县王毗翁有诗云:“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自古以来,六安大别山区就有种茶采茶制茶的历史和习惯, 形成了丰富而有特色的区域地方茶文化。 大畈村牢牢把握金寨县打造的“四色香茗,五朵金花”的茶产业发展战略[4],主动对接“六安茶谷”优势资源,深挖区域茶文化,协调发展“茶产业+”乡村旅游、红色教育、农事体验和主题茶文化活动等系列特色产业,充实和丰富大畈村茶文化内容和内涵, 提升茶产业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同时,今后可积极开展茶园观光旅游、采茶制茶体验、茶叶品鉴等主题茶乡游学活动,配套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茶文化产品,丰富消费体验内涵。探索茶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以茶促旅提高大畈村茶产业影响力和知名度。
4 结语
大畈村作为金寨县茶产业发展的典型示范村, 其产业模式与经济发展对金寨县其它村镇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与指导意义。今后,针对大畈村茶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需要构建较为完备的技术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加强农户集体决策和集体参与意识, 同时开展多层次的技术下乡服务,创新技术培训形式,强化品牌建设及管理。通过核心区和示范区生态茶园建设, 建立栽植与管理、加工与销售、品牌与品质相一致的高山生态茶园,带动全村茶园提质增效。 此外,还应进一步引进外部资源, 推动产业融合, 探索新型产销方式,打造当地品牌影响力,积极支持绿色有机生态茶产业发展,从而更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茶农增产增收, 助推乡村振兴和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让茶产业成为富民兴业的持续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