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群体种资源的调查、开发和保护
2020-10-21邱瑞瑾龙志荣于翠平黄康青黄丽蕴滕翠琴
邱瑞瑾 ,龙志荣 ,于翠平,黄康青 ,黄丽蕴 ,滕翠琴 *
(1.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梧州分院,广西梧州 543000;2.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广西梧州 543000;3.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中心,广西梧州543000)
生物遗传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 但由于其分布的不均衡性, 使用国和提供国之间的博弈由来已久,特别是“生物剽窃”现象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1]。近年来各国对遗传资源重要价值的认识日益深刻, 积极地立法保护本国遗传资源及促进其惠益共享[2-4]。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2 年6 月经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并于1993 年12 月生效, 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制度是其三大目标之一。为进一步推进这一目标的落实,缔约方大会第十届会议于2010 年10 月在日本名古屋通过了 《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以下简称《名古屋议定书》),我国于2016 年成为《名古屋议定书》缔约方之一。
我国是茶的故乡, 丰富的茶树资源是我国宝贵的农业和生物资源,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国的一种战略资源。 六堡茶群体种资源是广西的地方特色茶树品种,是生产六堡茶的重要原料,在梧州特别是苍梧县广泛种植, 对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探讨在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的制度框架下,如何充分发掘、利用六堡茶群体种资源, 并对其产生的惠益进行合理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六堡茶群体种资源现状
1.1 基本情况
陈佳等[5]调查发现,六堡茶嫩芽梢淡绿、黄绿、翠绿、紫红、黄白色等,茸毛少,发芽稀或密,持嫩性较强, 发芽密度每 0.11 m2有 78~120 个芽;一芽三叶长 6.2 cm,重 0.46 g;3 月中上旬萌芽,3 月中下旬开采,有早芽、中芽、晚芽种,休眠期为10月中下旬,生育期8 个月。
1.2 特征特性
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于2012 年~2016 年组织种质资源课题组对六堡镇、狮寨镇、藤县金鸡镇等地的六堡茶群体种进行调查,调查方法、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参照 《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相关要求,六堡茶群体种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和叶片显微结构分别如表1 和表2 所示。 结果发现六堡茶群体种叶面积最大的接近60 cm2,最小的仅为3.46 cm2;从叶形来看,多为椭圆形和长椭圆形,少数披针形和近圆形;叶色多为绿色至深绿色,部分呈现紫色;芽茸毛少或无,极少数密披茸毛;树型多为小乔木型和灌木型,少数乔木型;树姿多为半开张和直立型,分支较少,发芽密度中等,产量不高,年均每公顷产干茶不足750 kg。
研究发现[6],六堡茶群体种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6.6%~56.4%,茶多酚含量为32.2%~49.7%,氨基酸含量为2.7%~5.2%,咖啡碱含量为2.7%~6.6%,儿茶素含量为17.5%~24.6%。 丰富的内含物质和高茶多酚含量,体现出该地方品种适制红茶,用以制六堡茶,陈香高长,滋味浓厚,品质独特。
参考覃秀菊等[7]的试验方法,对产自藤县金鸡镇(编号J)和苍梧县六堡镇(编号L)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六堡茶群体种进行叶片显微结构分析(见表2)发现,六堡茶群体种资源的栅栏组织多为2 层,生产力指数中等,最高的为4101.85,最低为1940.56;叶片角质层较厚,抗病虫能力较强,上表皮角质层厚度均在2.0 μm 以上, 最厚为4.27 μm。 叶片厚度中等,最厚为 359.4 μm;海绵组织厚度中等,最厚为215.08 μm。 根据束际林[8]的研究判断,多数六堡茶群体种资源适制红茶或红、绿兼制。
2 六堡茶群体种开发利用现状
茶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 提高免疫力、 降血压、安神、促进脑部血流、增进脑活力、营养神经细胞、增加生长激素分泌、健肝利肾、改善更年期综合征和老年痴呆症、美容、补充营养等多方面的作用[9]。 六堡茶群体种属山茶科山茶属茶组(Camellia sinensis (L.)O. kuntze)植物,含有较高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茶多糖等功能成分,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2.1 开发利用情况
2.1.1 茶叶产品加工
六堡茶群体种的资源利用, 最直接和广泛的用途为饮用。 以六堡茶群体种为原料开发的产品形态主要有茶叶、老茶婆、茶树花、茶籽和茶果壳等,可直接冲泡或煮饮。 茶叶、茶树花适合冲泡品饮,茶籽、茶果壳等则一般以煮饮方式。
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电影屏幕变得更宽了,礼堂门口的电影海报上赫然写着“彩色宽银幕”。这电影看起来真是舒服,宽阔的视野,让人感觉就在电影里一样。人们感慨:电影越来越好看了,科技越来越发达了!
六堡茶(传统工艺)多以专业合作社、小作坊为生产主体,其工艺主要是杀青、揉捻、堆闷、(复揉)、干燥。 六堡茶精制工艺为筛分拼堆、初蒸渥堆、复蒸压篓、晾置陈化等[10]。 六堡茶茶树花、茶籽、茶果壳等,是采摘新鲜、完整、成熟度一致的花朵、果实,经晒干、烘干等工艺制成。茶树花含有茶多酚、茶多糖、黄酮类、蛋白质及多种芳香物质,具有抗氧化、降血糖、减肥降脂、抑菌等生物活性[11],2013 年 1 月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12]。 “老茶婆”产自苍梧县为主的各产茶地,于霜降前后,采摘成熟老叶,经蒸汽杀青后晒干或烘干制成,是当地独具特色的茶叶产品。老茶婆干茶叶张完整,褐绿至浅褐色,随贮藏年份的增长逐渐加深,汤色黄色或橙黄色,滋味甜醇。由于老茶婆采用粗老的茶树叶片制成,富含茶多糖。 茶多糖具有降血糖、防治糖尿病、抗氧化、调节免疫力、抗肿瘤、降脂减肥等生物活性[13],因此适量饮用老茶婆,可起到降血糖、预防糖尿病等作用。
表2 六堡茶群体种叶片显微结构Table 2 Leaf microstructure of Liupao Tea population
2.1.2 食品原料加工
将六堡茶制成超微茶粉, 作为食品原料添加到食品中,制作成饼干、面包、糕点等面点、甜点,起调色、调味等作用,制成品兼具茶叶的芳香和食物本身的风味,是特色鲜明的茶食品。
2.1.3 其他用途
随着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 以六堡茶群体种资源开发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茶酒、茶籽油、茶菜肴等开始走俏市场。有的生产商将茶叶经浸提或生物发酵、勾兑制成茶酒,成品清澈透明,酒香怡人且兼具茶香,口味丰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有研究表明,茶酒富含多种功能和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14-15]、抗菌、杀菌[16]等作用。 茶树籽油是利用六堡茶群体种茶树的成熟籽仁, 经压榨、脱酸、脱色等工艺精制而成,其色泽黄褐清亮,气味芳香清雅,有独特茶香,可用于菜肴凉拌和烹制。茶树籽油营养成分丰富,含脂肪酸、维生素E、甾醇、酚类和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以上[17],具有增强免疫、清除自由基、促进新陈代谢等功能,对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延缓人体衰老有重要作用[18]。
2.2 相关利益方及惠益分享现状
2.2.1 资源提供者
六堡茶群体种资源的提供者主要有三类,分别是生产企业、合作社和茶农。提供方式主要有农产品、六堡茶产品和原材料等。利用六堡茶群体种制成六堡茶或其他农产品进行销售, 是主要提供方式, 部分茶农还采摘茶树鲜叶作为原材料直接销售;企业和合作社建设育苗基地,繁育种苗,并从事种苗经营,从中获利,根据苗情、品种、成本等,种苗的价格为 0.5~1.5 元/株不等。 此外,企业和合作社还出售茶树种子和枝条作为遗传资源的繁殖材料。
2.2.2 资源使用者
遗传资源的使用者主要有3 类,一是生产者,如企业、合作社,二是科研机构,三是个人育种者。生产者购买茶苗、 茶树枝条和种子等主要用于开发茶园进行生产或开发苗圃进行茶苗繁殖, 购买茶树鲜叶、初制品、茶花、茶果等作为生产茶叶和其他农产品的原材料。 科研机构获取种苗、枝条、种子等育种材料用于种质资源创新等科学研究,获取的方式主要是野外采集、 向提供者购买或交换等。 个人育种者对优新品种的价值有清楚的认知,对育种工作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获取繁殖材料进行种质资源创新, 获取的方式与科研机构相似。
2.2.3 惠益分享情况
近年来,在茶叶市场全面繁荣的大趋势下,在黑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 六堡茶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推动下,六堡茶群体种资源的价值认可度日益提高, 政府和民众对其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也逐渐加强。调查发现,六堡茶群体种资源的种子、种苗、原料、成品和半成品等在买卖过程中,以协议采购方式为主,买卖双方经质询、谈判等过程,订立采购合同或口头协议, 双方熟悉市场情况, 较好地履行知情同意原则。
六堡茶群体种资源的开发多为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同时政府充分发挥监管和服务功能,形成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完整链条,产业日益兴旺,企业效益、农民收入和市场品牌均得到提升。
3 六堡茶群体种受威胁情况及保护措施
3.1 受威胁情况
在许多老龄茶园中, 六堡茶群体种资源退化严重,野生茶树和古茶树的生长环境堪忧。苏文静等[19]对苍梧县六堡镇、狮寨镇的六堡茶古茶树进行调查,发现40 株古茶树中,有濒危茶树1 株,衰弱茶树6 株,有4 株生长环境差,且当地对古茶树的保护意识和措施不足。
六堡茶群体种资源的威胁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人类干扰、自然因素和自身原因。 人类干扰是六堡茶群体种资源受到威胁的首要因素。 人类的过度耕作导致六堡茶群体种分布地生态环境恶化, 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部分资源面临严重的威胁;人类对野生茶树的掠夺式采摘和砍伐,导致部分资源的毁灭; 栽培技术落后, 肥培管理不到位,也导致某些遗传资源的严重退化。自然灾害也可能直接导致资源的毁灭等, 例如某些资源不适应气候变化而被淘汰, 但在调查中并未发现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的大规模毁灭现象。树龄老化、生长势减弱、 病虫危害等是威胁六堡茶群体种遗传资源的自身原因,尤其某些野生茶树和野放茶林,由于常年弃管,随着树龄逐年增加,树势日益衰弱、抗性锐减,面临灭失的危险。
3.2 保护措施
近年来,为做好六堡茶群体种资源保护工作,梧州市县相关部门都做了一定的工作, 主要措施有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六堡茶种质资源保护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等自发地在六堡茶种质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良好的茶区划定范围进行保护, 严格限制使用化学农药,限制开发,在一定年限内不得改种其他作物。 二是加大宣传。 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专家现场指导等,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群众等认识到六堡茶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保护意识。三是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利用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越高的物质,也具有越高的保护价值, 因此对六堡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其科研价值、生产价值等得到充分体现, 能更好地激发群众保护六堡茶资源的积极性。如利用野生茶资源开发野生茶产品,可以获得较普通栽培品种更高的利润, 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对野生茶树资源进行保护的积极性。
4 开发利用对策与建议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六堡茶产业是梧州市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之一, 是助力产业扶贫的重要产业, 带动了梧州市特别是苍梧县的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以及黑茶类功能性研究的深入,六堡茶产业发展即将步入快车道。 六堡茶群体种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针对六堡茶群体种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促进惠益共享,提高开发、保护的积极性。政府和有关组织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市场和群众充分认识六堡茶群体种资源的特色和价值, 提高对六堡茶群体种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积极性。惠益分享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大目标之一, 也是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有利保障,政府应加大对惠益分享的宣传,使利益相关方充分认识惠益分享的重要性和意义,促进利益合理分配, 从而促进对六堡茶群体种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二是加强科技攻关,强化新产品开发。六堡茶群体种作为梧州市的特色茶树资源, 其开发利用的深度还不够, 产品开发还停留在农产品加工的初级阶段,附加值不高,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等,应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强茶树育种、栽培技术研究、 深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 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效益。
三是采取措施,加强保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保护制度, 积极研究切实可行的保护手段和技术措施, 对积极保护资源的机构和个人给予奖励,对破坏、私卖资源并产生较坏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戒, 激发群众自觉保护六堡茶群体种资源的积极主动性。及时开展野生茶树调查、登记、建档、挂牌等基础工作,并落实保护责任方,对濒危资源应及时进行抢救、复壮、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