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火源管理工作探讨

2020-10-21褚腾飞孙广明

森林防火 2020年3期
关键词:火险林火火源

褚腾飞,孙广明,李 宇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防火办公室,黑龙江 加格达奇 165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总面积835.12万hm2,有林地面积711.87万hm2,森林覆盖率85.24%,活立木蓄积6.24亿m3。全区共有自然保护区31处,其中国家级8处、省级3处、林业地级20处,另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十余处,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寒温带生态保护群。新形势下,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工作着眼于可持续性生态发展战略,不断改进和创新森林防火工作方法。多年来的火源管理成果表明,只有采取更为科学、高效的措施来管控火源,才能更加有效地减少人为森林火灾的发生,才能更好地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保驾护航。

1 当前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1.1 气候特殊,森林火灾易发难控

大兴安岭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贝加尔湖气旋和蒙古气旋暖区影响,每年4月下旬和整个5月份都呈高温、大风、干燥的气候特征,地表可燃物床层密实度低,植被干枯易燃,一旦发生火情极易酿成大灾。由于近年来该地区经常处在强暖脊控制之下,极端天气增多,高温大风日数增加,高火险时段持续时间长,干雷暴活动频繁,雷击火呈集中爆发的态势,加之地形复杂且林道密度低(仅为1.9m/hm2),林火扑救极为困难。

1.2 林相退化,森林防火压力重重

大兴安岭林区属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伴生温带落叶阔叶树种(多为次生),林内落叶松(Lar⁃ix gmelin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偃松(Pinus pumil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柞树(Quercus mon⁃golica)等易燃乔木树种所占比例大,可燃物载量高。经过50年的木材商业性采伐,成熟林蓄积量锐减,中幼龄林比重大,且次生多为白桦、柞树等阔叶树种,森林抗火性降低。因林分质量下降,林内通风好,可燃物含水率降低,加之郁闭度小,林下喜光草本、灌木大量生长,可燃物垂直分层具有极好的连续性特点。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林火蔓延速度极快,伴随特殊的气候,易形成树冠火及飞火,火情极难控制。

1.3 社情复杂,火源管理难度激增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林农交错,大量农业人口在林内从事农耕、放牧、捕鱼、养殖、种植、采集等生产活动。每年的高火险期正逢农事活动频繁时节,烧秸稞、烧麦茬等农事用火增多,火险隐患加大。近年来林区旅游业逐渐兴起,旅游、度假、观光等外来人员骤增,这类人群森林防火意识淡薄,不易管理。随着林区特色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事农耕养殖、山产品采集的人员增加,营林育林、矿产开发、电网改造、石油管道铺设、公路建设等大型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外来施工人员增多,生产作业均在林内和林缘地带进行,火源管理难度加大。

2 1966--2019年间人为森林火灾数量统计分析

2.1 人为森林火灾数量

自1966年起,大兴安岭地区有森林火灾详细记录,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后逐步形成和完善森林防火体系。笔者以1987年、2000年、2010年为节点,分别统计每个时段的人为森林火灾发生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年份时段人为森林火灾总次数和年均次数

2.2 人为森林火灾数量变化分析

从不同年份时段人为森林火灾数量来看,总次数和年均次数都呈下降趋势,2011年以后尤为显著,年均不足1起。其中,2003年因极端气象条件,点烧防火线复燃39起,导致2001-2010较1988-2000年份时段人为森林火灾数量下降趋势不明显。从林火预防角度分析,人为森林火灾次数的下降,一部分归功于全覆盖的宣传教育,民众森林防火意识提升明显;另一部分则是不断创新措施,完善火源管理体系,真正做到“封住山、看住人、管住火”。

3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科学化火源管理措施

从大兴安岭面对的森林防火严峻形势来看,林火预防工作有着异于我国其他林区的特殊性,而火源管理又是林火预防的重中之重,这就决定了大兴安岭林火预防工作必须坚决地走科学化火源管理道路。

3.1 健全制度,规范火源管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兴安岭林火集团公司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工作总方针,加强依法治火,着力强化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三先三后、义务宣管员、十有、一盒火、跟班作业、三包三保、四个一律等多项火源管理制度规定,使火源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1)三先三后制度:即“先接受防火教育,后办理入山证;先接受火种检查,后入山;先接受防火知识培训,后上岗”。

2)义务宣管员制度:凡是经森林防火部门审批,合法入山从事野外作业的人员都有森林防火义务,都确定为义务宣管人员,佩带义务宣管员袖标,承担生产作业区域内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火源管理和火情报告任务。使林内野外作业被管理对象变为主动预防人员,减少野外生产作业人为火险隐患。

3)野外作业点“十有”规定:有点责任人;有个人担保书;有指定范围的野外生产作业合同书;有指定的宣传教育、火源管理人员;室内、外有防火标语;有火源管理制度;有防火警示旗;有宣传教育和检查登记;有防火隔离带;有扑火工具。

4)一盒火制度:野外作业点指派专人保管和使用一个火源,缩小火源使用范围,降低火险隐患。

5)跟班作业制度:防期内森林防火部门向林内作业点派驻森林防火专业人员,对生产生活用火进行指导、监督,并向当地防火部门反馈作业点安全用火情况,确保林内用火安全。

6)三包三保制度:“三包”是指党政主要领导包全面,分管领导包统筹,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包局部的包保机制;“三保”就是保证责任区内宣传教育全覆盖,保证巡护检查和火源管理全到位,保证防火责任全落实。

7)四个一律:防火期内,对野外吸烟弄火和在场不予制止的,公职人员一律依法依规处分,非公职人员一律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对未经批准擅自野外生产生活用火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依法严惩;对引发森林火灾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依法从重处罚,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3.2 疏堵结合,严控火源入山

严格管控入山人员和车辆是控制火源入山的重要方式,大兴安岭充分发挥检查站、管护站、巡护队“三道防线”的作用,对进入生产作业区域的人员和车辆严格检查,无入山许可证的人员和没有安装防火罩的车辆一律堵截劝返;同时组织预警巡护小分队,携带扑火工具,对远山区加强预警巡护,对违规入山的一律清出。对非生产作业区的支岔线一律封死,并派人员实行24小时看守。为保证生产与防火两不误、两促进,改变了以往高火险期禁止一切人员入山的做法,对入山从事山产品采集、营造林和种植、养殖人员办理入山生产作业许可证,实行定点、定车、定人(三定)的管理办法,变堵为疏,有效解决了生产与防火之间的矛盾。

3.3 跟班作业,强化监督检查

大兴安岭林区转型发展过程中,各种林内大型工程项目的开工建设,野外火源管理的难度也逐渐加大。对此,采取跟班作业措施,对作业单位专门安排林场职工和森林防火专业人员实行24 h跟班作业,严格落实野外作业相关制度和规定,对生产用火进行现场监控,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各防火责任区对野外作业人员实行火险因子数字化动态管理,对入山人数、作业区域、作业项目、防火责任人、跟班作业人员、义务宣管员等情况进行实时动态跟踪管理,全方位监督生产作业情况,随机派出检查组进行明查暗访,从而实现宣、管、查三到位,既达到了管住人的目的,又保证了作业的顺利进行。

3.4 排查隐患,加大“三清”力度

“三清”(即清山、清河、清沟,春防前进行“跟雪三清”)是清出违规入山人员,消除林内火险隐患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森林防火期,由地、县(市、区、林业局)两级的公安、资源、防火等部门组成联合“三清”工作组,深入林内进行拉网式清理,彻底清出捕鱼、狩猎以及违规入山人员。利用无人机和直升机进行巡护加强监控,对重点区域开展不间断的清查。同时,对冬季作业加工和春秋季营林生产的余火进行彻底清理,对近年来森林火灾形成的火烧迹地派驻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严加防控,做到了山头有人管、林内有人巡、地块有人守,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火险隐患。

3.5 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

黑龙江大兴安岭全部森林防火责任区都是国家一类火险区,森林防火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只有加强重点部位、重点时期和重点人群的火源管理工作,才能更高效地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

1)重点部位的管理。以国家火险区划分标准为基础,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火灾发生次数等要素又将大兴安岭地区12个县、市、区、林业局划分出7个一类火险区和5个二类火险区,进行专业队伍靠前驻防。同时,对高火险区、油库、加油站、天然气站、变电所、林农交错地带、边远村屯等重点部位严加防控。

2)重点时期的管理。针对清明节、春季5月份和秋季10月份人为森林火灾多发这一实际,开展“清明节战役”“五月攻坚战役”和“金秋保卫战役”,制定重点时期工作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和火源管理力度,确保平安度过森林高火险期。

3)重点人群的管理。突出管好“八种人”: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员、吸烟人员、采集人员、种养殖人员、捕鱼狩猎人员、野外作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旅游度假人员。本着“谁接待谁负责,谁用人谁负责,投靠谁谁负责,谁监护谁负责”的原则,与接待单位、用人单位和所投靠的亲朋签订管理责任状,加强了重点人群的管理。

3.6 创新措施,建立高效机制

1)科学分配任务,细化责任落实机制。将全区划分为东、南、中、北四大战区,所有地级领导包保各战区内县、市、区、林业局的各项防火任务,在火源管理上实行“三包”(处级领导包林场、乡(镇);各林场场长、乡(镇)长和有野外作业任务的单位负责人包村屯、野外作业点;工段长、作业组长和村长包作业人员和农户,一级对一级负责)。同时,按施业区面积,以林场、管护区、乡(镇)、村屯为单位,划分火源管理责任区,对每个沟系、每座瞭望塔、每个检查站都落实具体责任人,保证责任区内宣传教育全覆盖,巡护检查全到位,防火责任全落实。

2)坚持依法治火,实施行政问责机制。将行政问责引入森林防火工作的全过程,建立了明查暗访、隐患整改、责任追究制度。森林高火险期内,地、县(市、区、林业局)两级包片领导和机关干部深入所包责任区进行检查督办,排查火险隐患,落实整改措施,将责任追究提前,对失职、渎职人员严肃处理,起到了较强的震慑作用。

3)整合现有资源,强化联防协作机制。一是军、警、民携手共防。充分发挥森林消防支队(原森警)和地区直属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特有优势,专门组织驻地大队成立防火稽查小分队,深入到森林防火责任区进行检查,重点督查驻地村屯生活用火和野外生产用火。公安部门分片包干,与森林防火部门共同参与“三清”工作,火源综合管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二是政、企、商协作共防。工商、交通等部门与个体工商户、出租车司机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业主协助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单、利用LED显示屏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出租车张贴标语、播放森林防火宣传音频文件。教育部门与各中小学校教师签订宣传教育责任状,国土资源、旅游等部门加强对矿产开发、旅游人员的管理,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承担防火连带责任。三是城、乡、村互助共防。各社区组织机关干部与环卫工人分片包干,承担森林防火巡护员和宣传员职责,各村屯和农户实行“十户联保”制度,确保联保责任到户、到人。四是林、农联营共防。大兴安岭地区东、南部集中了全区90%以上的农户,以往林农矛盾十分突出,农民对森林防火观念淡薄,农事用火引发的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对此,十八站林业局、韩家园林业局与毗邻的农业大县呼玛县实行林农联防,加格达奇林业局与施业区内的农户实行林农联营,实现了火源管理、资源管护的双赢。

4 对今后大兴安岭地区火源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稳定的林火预防资金投入机制

森林防火重在预防,要增加对林火预防资金的投入,改变“有钱扑火,无钱预防”的错误做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宣教、检查、巡护经费足额到位,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火源管理工作,降低人为森林火灾的发生概率。

4.2 完善和创新火源管理法规制度

不断完善火源管理各项制度,并根据地方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创新,强化问责,用法规制度的约束力来提升火源管理效力。

4.3 将高新科技合理引入火源管理工作中

考虑将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应用在入山采集人员的管理上。采集信息时,将卫星定位终端发放给个人,待采集完成后统一返还给发放单位。这样既能掌握入山采集人员位置动态,又利于在第一时间处置突发情况和事件。

4.4 充实管护队伍,增强火源管理能力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已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从事采伐和木材生产的人员大量富余,可以将这类人群有选择性地充实到管护队伍中,解决现有管护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等问题,增强火源管控能力。

猜你喜欢

火险林火火源
双火源隧道火灾数值模拟
驻马店市高森林火险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辽宁省森林火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林火蔓延中林火-风双向耦合模拟研究进展
半边天
防火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