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作业形式的“五改”
2020-10-21浙江省江山市城东实验学校郑裕新
浙江省江山市城东实验学校 郑裕新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及时调整道德与法治原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向“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教学理念转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探索,笔者深深感到以前思想品德课的作业形式已跟不上教学新形势的发展。因此,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对道德与法治的作业形式做了一些调整,并将这些变化经整理、归纳后,称之为“五改”。
一、改课后作业为课前预习作业
以前,我们往往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才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体现不出学习的主体地位。而预习作业则是围绕教材中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给学生设置纲领性的预习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恰当地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的预习作业,可以使学生上课时任务明确,学习积极主动,从而使教师教学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如在教学“诚实是金”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文内容,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评议箱”中的三个问题:“你知道小刚为什么要撒谎吗?”“小刚错在哪里?”“这样下去,小刚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了十分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小刚长大后会成为骗子。虽然结论有点武断,但同学们已认识到撒谎的错误,达到了预习的要求。所以当笔者在课堂上提出“小洞不补”中的小刚有哪些“小洞”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笔者顺势问道:“小刚有这么多的小洞,那么你们身上有没有小洞呢?让我们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好不好?”一下子,这个同学站起来承认自己以前骗过妈妈,另一个同学又站起来说自己骗过奶奶的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笔者总结“小洞不补,大洞难补”的道理时,同学们都说要及时改正自己身上的“小洞”,不然真的会“大洞难补”。本学期,在教学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三课“当冲突发生”时,笔者根据本班经常有同学产生矛盾的现象,提前布置了课前预习,让他们在当天的日记中说一说本周内,我们班出现了哪些校园冲突。在上课时,笔者没有像往常一样让同学们根据课文阐述自己的理解,而是将同学们的日记截图发在投影上,让同学们数数这几天本班发生了多少件矛盾冲突。他们数了一下,共有六件之多。然后笔者让他们将这些冲突进行归类,哪些是小小的矛盾,可以商量解决;哪些是不能克服的矛盾,当事人自己不能解决。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其实没有不可解决的矛盾,他们为自己的轻率争吵后悔不已。接着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试着劝解书本中产生矛盾的同学,而且专门点名那些经常产生冲突的同学参与活动。通过角色劝解,他们发现张灵和王晓为纸屑争吵实在是小题大做,弯下腰的小事而已;陈飞与李勇为争看一本书而大打出手,撕破漫画书,更是不可理喻,难道两人同看一本书不比一人更有意思?
这堂课的教学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效果,我们班同学之间的冲突明显少了很多。没有课前预习,这样紧贴生活的课堂教学,怕是难以顺利进行。
二、改书面作业为口述作业
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笔者常把一些书面作业改为口述作业。根据课文的内容,笔者让学生在讲台上或放学回家之后进行讲述,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口头讲述巩固了课堂所学道理,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如设置“人民的孩子”一课的口述作业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讲台上讲述雷锋故事,并要求回家把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姐妹听。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受到雷锋精神的感染,启发他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雷锋式的好少年。讲解“网络世界”时,笔者让家有电脑的同学上台说说网络的神奇,举例说明他是怎样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看新闻、听音乐以及和远方的朋友进行E-mail 联系的,通过身边同学的事例,让书本上的知识进入学生的生活当中,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课后作业,笔者让学生继续调查网络是怎样改变我们的世界的。学生通过口头访问、邻居采访等形式,发现互联网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购、聊天、网上课堂、视频通话、互联网电视……这些几年前还很神奇的网络便捷服务,现在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课堂讨论时,冯同学举手提出疑惑:用手机控制电饭煲自动煮饭,这能做到吗?这一下,谈论的话题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手机还能控制什么?同学们纷纷举例:手机遥控电视、手机投屏、手机和汽车互联、手机上有网上银行。此时笔者继续引领:手机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呢?这个问题既解答了冯同学的疑惑,又把学生的视野从课本引入移动互联,这可是网络发展的新趋势。“老师,我家有天猫精灵,它就可以控制台灯。”“老师,小爱同学能控制我家里的小米电视、洗衣机、冰箱。”解释这些新生事物时,5G、物联网(IOT)、AI、云计算,一个个概念进入课堂,虽是蜻蜓点水,但已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网络认知参与能力。这些可喜现象的出现,与课后布置的口头调查作业是分不开的。教学“难忘的校园生活”一课时,结合我校在近三年内校园面貌发生极大变化的事实,笔者先请一生上台讲述三年前的校园旧貌,再请一生说说现在学校的新颜,然后全班同学展开讨论: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学校面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经过激烈的争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感受到了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这几个例子生动说明,当教师敢于创新、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所取得的成效绝不比书面练习逊色。
三、改课堂作业为行为作业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有时课堂作业的练习形式可改为行为作业形式。所谓行为作业是一种“活动化”的作业,它是一项课外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是结合教材内容设置的行为训练,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又能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如教学《孝心献老人》一课时,课前三天,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作业:第一,结合课本,收集社会上的一些敬老活动;第二,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第三,这三天你准备怎样孝敬老人?在本课教学时,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板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社会板块:江山市区的公共汽车上实行“老年证”制度,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坐车持证免票;江山各乡镇的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每一乡镇都建立敬老院,并由民政局统一领导;我国的农历九月九日为“老人节”;每年的10 月1 日,是联合国的“国际老人节”;还有“母亲节”“父亲节”“祖母节”等。家庭板块:每年春节,我们全家人一起到外公外婆家拜年;妈妈一年要给爷爷奶奶买好几套衣服;爸爸妈妈常带爷爷奶奶出去旅游;老人生病时,爸爸妈妈及时送他们到医院治病……同学们参观完板报后,笔者又选一些学生表演了自己的敬老活动。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同学们表演得十分自然,女同学们让“奶奶”坐在凳子上,自己先给“奶奶”梳头、擦脸,然后又给“爷爷奶奶”洗衣服,甚至还有一个女生给“奶奶”洗脚;男孩子则表演用自行车载着“爷爷”去看病,带上礼物独自一人去探望外公外婆,给妈妈端洗脸水等。经过自主活动,他们的尊老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改课内作业为课后阅读作业
教材提供的信息毕竟有限,怎么样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呢?把课内作业改为课后阅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阅读作业是围绕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读物,以深化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思维能力的作业。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课,课后笔者向学生提供有关读物,倡议开展每人读一本好书、阅一份好报的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笔者所提供的读物、报刊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于是笔者进一步提出寒假读书计划,让他们定出寒假阅读的书目,准备读几本书、要怎样读。课后阅读可丰富学生知识,同时巩固和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是非和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五、变课内学习为课后调查作业
调查作业是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查活动。学生从家庭、社会这两个课堂中探求真理,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激发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如教学“社会主义好”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两课时,笔者设置专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家庭的今昔变化,深入社会,了解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前进,社会主义好,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学“神奇的电话”时,笔者制作了一张调查表,让同学们运用各种信息渠道,亲自动手,完成各个调查内容。
四年级(1)班调查表
在调查表的完成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了解了电话的历史,懂得了电话的神奇之处,也知道了我国电话的普及程度。通过自己家里电话机所发生的变化,了解了我国信息建设领域飞速发展的情况,取得了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多种作业形式的创新改变,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