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广西教育扶贫的实现路径
2020-10-21
(广西民族大学 法学院,南宁 530006)
贫困一直是困扰我们国家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脱贫攻坚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带领全国人民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进展,实现稳定脱贫的人口达六千多万。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对扶贫工作作出新的部署,脱贫攻坚站在了新的战略高度,扶贫工作注入了新思想和新内涵,确立了新的远大目标,迈上了全新的伟大征程。“扶贫先扶智”,“扶智”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教育,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20 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必须坚持教育先行,抓好教育扶贫这一重要推手,发挥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一、脱贫攻坚背景下教育扶贫的战略意义
(一)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石工程
贫困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阻碍,脱贫攻坚的核心价值在于注重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扶贫”“扶智”的基本方式就是通过教育扶贫,这意味着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基石工程。教育水平的落后是经济落后的根源所在,是脱贫攻坚中的最大短板。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6月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对教育扶贫作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通过教育扶贫,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通过教育扶贫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领域,是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扶贫仍在继续。2019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深化了对教育脱贫的总体要求,突出了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关注。教育扶贫有利于解决贫困地区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实现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良好沟通,是开展其他各项扶贫工作的强大助力。广西作为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水平都相对落后的地区,更应重视教育对其他各项事业的保障作用,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就要优先开展教育扶贫。
(二)教育扶贫是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安排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我国自古即重视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古代教育思想的深化与升华。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提到的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过去的五年里,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实现了全民教育目标。“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指明了党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寄托了全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同时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向“有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实现这一目标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过程。教育扶贫正是呼应了这一时代要求,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配置不均的问题,是贫困地区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安排。教育扶贫是具有长期效能的可持续战略,是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根本之策,既从根本上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思想文化水平,实现教育脱贫、全面脱贫的长期目标,又注重在短期内培育贫困人口的知识技能,为贫困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优质劳动力,推动实现教育事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教育扶贫是贫困地区落实公民受教育权的关键举措
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平等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平等权利的基本指向是强调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合理差异,任何实体权利都离不开平等权利的保障。受教育权的平等包括受教育机会平等、受教育条件平等、受教育结果公正等诸多内涵,任何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都不能受到出身、财产及外部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受教育权的实现面临重重困难,更加强调实现受教育权的实质平等,教育扶贫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重在解决贫困地区起点低、机会少、条件差的问题,是落实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权的关键举措。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论述的核心思想就是保障贫困地区群众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就教育的本质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追求而言,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扶助贫困地区和人口享有基本权利,保障他们享有可持续发展的权利,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境遇以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扶贫的举措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再到高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各个阶段,同时衔接了高等院校教育和社会各界广泛力量,设置了投入教育经费、建设教育人才队伍、协同各方参与等多重保障,能够切实维护好贫困地区的受教育权,推动了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从文本形式向实践落实的转化。
二、脱贫攻坚背景下广西教育扶贫工作开展的特点
(一)脱贫攻坚背景下广西教育扶贫体系逐步形成
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指导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努力下,广西不断推进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以“精准建设、精准帮扶、精准资助、精准就业”为方向,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八大帮扶计划”,广西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辍学生返校率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渠道逐年加宽,教育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2019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之后,广西的教育扶贫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教育行政部分为直接责任主体、以其他职能部门包括工商、公安、文化、司法行政、民政等部门为主要参与主体、以家庭为相关责任主体的教育扶贫联动体系。截至2020年5月,累计下达各学段学生资助资金239.96 亿元,资助学生1544.19 万人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资金77.41 亿元,资助学生751.14 万人次。并统筹安排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扩大贫困生资助范围、加强贫困生资助力度、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出台贫困考生专项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各市、县根据本地区的真实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扶贫,针对不同问题制定配套措施,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扶贫机制。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广西2020 年的教育扶贫提供了重要的建设基础,是实施精准教育扶贫的重要推动力,并最终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
(二)脱贫攻坚背景下广西教育扶贫工作目标更为明确
扶贫攻坚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任务。全面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小康,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更是不能掉队,因此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之初,以解决人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为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带领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工作目标。扶贫攻坚由最初的大范围、高覆盖脱贫,转向对扶贫工作进行精准甄别和定位,将扶贫真正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户、每一位贫困人口。广西将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紧跟脱贫攻坚的正确走向,从全面投入教育扶助资金、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整体规划全阶段的教育扶持,转向高度重视九年义务教育这一基础性、公益性事业。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多个文件,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的控辍保学工作,细化地规定了控辍保学的责任主体、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解决致使学生辍学的根本性问题。截至2020 年5 月,全区辍学总人数降到2030 人,其中贫困户辍学人数降到15 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是广西教育扶贫新的工作目标,这一工作目标重基础、重根本、重长效,较以往更为精准和明确,是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推手。
(三)脱贫攻坚背景下广西教育扶贫工作进程更为紧迫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以来,广西以统筹和分类指导相结合为基本手段,瞄准贫困地区较薄弱的领域,不断探索教育扶贫创新机制,持续注入教育经费支撑,不断提升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能力水平,前期难度较低的贫困地区基本完成教育脱贫工作。2020 年广西扶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期,尚有56.75 万贫困人口、442 个贫困村和9 个贫困县未完成脱贫目标,属于脱贫难度较大的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广西仍然把教育扶贫放在关键突出的战略位置,这意味着广西教育扶贫工作也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深度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素质水平过低,基本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就业技能极度欠缺,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致贫原因极其复杂,“输血式”扶贫不可能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造血式”扶贫开展存在层层障碍,是教育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要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必须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调整教育扶贫战略安排,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措施的落实工作,重点加强深度贫困地区控辍保学行动,继续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成本的投入。在这样的特殊形势下,广西教育扶贫工作任务愈加艰巨。
三、脱贫攻坚背景下广西教育扶贫的主要障碍
(一)教育扶贫监督机制不完备
监督机制的核心是如何使得行为主体切实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对承担教育扶贫责任的各职能部门实施有效监督,对促进扶贫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自2016 年开始,广西针对扶贫领域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常态化、制度化的监督制度。由党委、政府发挥牵头作用,纪委承担监管职责,教育局扎实开展各项教育扶贫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对教育扶贫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清点排查。广西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加强教育扶贫监督的规章,确保教育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教育扶贫举措的有效落实。通过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估、具体问责制度,打击教育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广西各市县逐步增强对教育扶贫工作的监督力度,但仍然有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中最亟待解决的是缺少具有长效性的教育扶贫监督机制。当前各级各部门都着重强调教育扶贫的考核和问责制度,为应对上级领导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工作目标逐渐由实现教育扶贫偏移为完成教育扶贫资料,教育扶贫形式主义层出不穷,违法乱纪现象反复出现。因此当前广西教育扶贫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备,还没有建立起具有全面性、稳定性的长效监督机制。
(二)教育师资人才存量不足
教育人才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人才新政,通过实施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落户,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人才的流向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情况,广西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人才的流失严重,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自身原因看,投身于广西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人员,需要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广西贫困地区工资待遇较低,发展空间较小,不利于激发自身的发展潜力,在多重现实阻碍之下教育人员不得不重新作出职业规划。从客观条件看,广西虽然实施了激励奖惩计划和人才引进政策,但是总体上还不够成熟,广西贫困地区福利较差,住宿、医疗、交通条件相对落后,难以为愿意留下来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从外部因素看,中部、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将人才引进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经济发达的绝对优势进行激烈的“抢人大战”,既可以留住本地区原有的人力资本,又从西部地区吸收了大量优秀人才。广西贫困地区自身经济和教育水平低下使得其在引进人才方面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造成了广西贫困地区和其他发达地区人才数量差距悬殊的局面,进而导致广西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进展缺少充足的主体力量。
(三)教育发展观念普遍落后
针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辍学现象频发的问题,广西已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控辍保学行动的开展,现已有数千名辍学生重新返回校园。这说明广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教育的现实价值,在教育对个体和地区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面产生了主观认同。但是调查发现,仍有一部分家庭受到贫困思维的束缚,对教育作用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更倾向于让孩子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等短期经济效益,对教育的长远价值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广西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没有得到实际普及,贫困户中文盲或半文盲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以广西深度贫困县凌云县后龙村为例,全村文盲或半文盲占比高达56.6%。因贫困而辍学现象一直存在,“读书无用”的落后观念逐辈传递,是教育扶贫开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教育扶贫的实施,调动了一部分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但仍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因教育无法形成即时效益,难以认识到教育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意义,因此这部分群众的脱贫工作举步维艰。实际上有些贫困个体已经习惯了给钱送物的“输血式”扶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和助长了“等、靠、要”的懒汉观念,致使贫困人口主动寻求政府政策支持、通过自身努力主动脱贫的意识淡薄,有些贫困户甚至以帮扶者给予的财物多少,论扶贫工作质量的优劣。广西贫困地区更应重视培育科学先进的教育发展理念,以理念带动行动,真正有效落实教育扶贫的各项方针政策。
四、脱贫攻坚背景下广西教育扶贫的实践进路
(一)完善广西教育扶贫法治监督体系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各项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形成严密有效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利于促进教育扶贫的法治化发展。加强广西教育扶贫的法治监督,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法律监督制度,加强政府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层层落实对各级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确保政府扶贫工作人员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其次要强化司法保障,通过司法审判解决教育扶贫过程中的各类纠纷,惩罚侵犯教育扶贫的违法犯罪活动。此外,可以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资源优势,在贫困地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培育贫困地区群众的法律意识,为群众对教育扶贫工作的监督提供思想保障。最后要加强社会监督力度,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教育扶贫的直接受益者,直观地反映了教育扶贫的现实效能。此外大众媒体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是督促各职能部门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监督力量,加强社会各界对教育扶贫工作的监督,有利于迅速发现教育扶贫的现实问题并及时向社会大众回应,是提高广西教育扶贫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在广西贫困地区建立全方位的教育扶贫法治监督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广西贫困地区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是实现教育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
(二)增强广西贫困地区教育人才供给
发展广西贫困地区教育的首要目标不仅仅是发展学校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升教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只有充足的教育人才供给才能更快地带动贫困地区学校快速发展,才能让教育成为他们走出贫困的利器。首先要主动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桂工作,运用错位竞争的理念,把崇高的理想追求与平衡的教育职业发展机制相融合,既要给予在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更高的工资待遇,又要让他们的家属得到实质上的福利,争取让“走进来”的教育人才“留下来”。其次,人才供给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回流结构,让更多从贫困地区走出去的孩子回到家乡支援建设,利用其对出生环境足够熟悉的优势,去寻求突破难题的路径。一代一代循环往复形成积极的人才供给圈层,是解决长远问题的根本途径。再次,广西贫困地区要运用正确的教育职业规划机制,提供不同层次的多元化教育岗位,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的人才有机结合,扩展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最后,广西贫困地区要积极组织兼职教师队伍,引进高等院校教师兼职教学,更新贫困地区教育方式,学习科学正确的现代化理论。广西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要立足长远目标,保证贫困地区的教育人才数量,为广西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主体动力,推动广西教育扶贫深入发展。
(三)培育广西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价值理念
“扶贫要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教育扶贫的首要工作是思想教育,摆脱贫困。“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难以实现脱贫目标,以及一些已经脱贫的贫困地区再度返贫,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强化和发展。物质扶贫只能取得短期的扶持效果,精神脱贫才是贫困地区自主脱贫的关键途径。必须继续坚持以理念指导具体行动这一基本原则,提供财力、人力等基本保障,深化广西贫困地区对教育扶贫价值的认识。首先,要善于运用“生对生”交流的模式,成立在校生助力教育扶贫小组,让一部分辍学返校生现身说法,因为同龄人之间更能产生情感认同,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其次,要关注辍学生的心理问题,一部分辍学生存在“厌学”的问题,或者返校生即使接受了教育,在就业和收入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会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将对教育扶贫工作产生不利影响,这就需要结合心理辅导工作,分析辍学厌学的深层次原因,纠正辍学厌学生对教育价值的畸形认知。最后,要加强教育扶贫工作人员的理念培育,教育扶贫工作人员的责任观是保障教育扶贫成效的基础力量,教育扶贫工作人员自身要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长效价值,不要对难度较大的扶贫对象产生畏难情绪,要积极寻找攻克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难题的有利出口,真正让贫困地区以充分的主观活力实现主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