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共四大对党校教育发展的贡献

2020-10-21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上海 201901)

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校工作。1924年5月,党的第一次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首次提出“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根据这个决议,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两所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北京党校。1925 年1 月,中共四大再次重申“设立党校有系统地教育党员”,从做好党的宣传工作的角度,对党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后,党校职能不断丰富,党校地位更加重要,党校作用愈加凸显,开创了党校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一、背景:党的宣传工作亟须改善

1925 年1 月,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之议决案》指出了党内存在“幼稚病”的问题:“以为我们党既然以国民运动为中心工作,便应集全力于国民党的工作,不必同时进行我们党自己的工作;以为共产党员既然加入了国民党,就不便继续进行阶级斗争的鼓动和宣传;以为我们既然帮助国民党,就不必助长国民党左右派的分裂。”这种否定共产党和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错误倾向,暴露出了国共合作后,党内“右”倾主义的抬头,客观上也造成了党的宣传工作发生偏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党内政治教育做得极少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殊时期,我们党作出了“本党以后一切宣传,出版,人民组织,及其他实际运动,凡关于国民革命的,均应用国民党名义,归为国民党的工作”的决定,虽然可以扩大国共合作的声势和功效,但是“忘了自己阶级的宣传”,从而“忽略了党员的教育工作”,许多充满革命热情的积极分子,带着革命感情加入了党组织,他们“对我们的原则没有认识”,但是由于党内政治教育不及时、不到位,致使他们组织上入党而思想上没有入党,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我们遇到的许多困难,都可以归咎于这一点”。

(二)偏重机关式的组织工作

从1921 年7 月共产党成立到1925 年初中共四大召开前夕,党员人数一直处于低速增长,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只有994 名党员。其中虽然有“凡非对于本党主义策略及党之纪律充分明了并恳切的愿意服务本党者,不必轻率加入”的因素,但也客观地反映出当时党的主义、理论、政策还没有真正“输入工人群众”,“以致基础不固,完全经不得摧残”,在党出现暂时失误的情况下,在残酷的革命和现实环境下,工人组织瓦解、党员脱党、党的基层组织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政治宣传不能深入群众

1923 年11 月,中共中央局向三届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所作的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当时宣传工作的实际情况:《新青年》应出二期,只出一期;《前锋》应出五期只出一期,《向导》应出到四十九期,只出到四十六期,小册子无。1924 年5 月,中共中央局向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作的报告再次提到党的宣传工作:因宣传方面的人力不足,《新青年》季刊应出三期,只出二期;《前锋》月刊应出十期,只出三期……《向导》尚能按期出版。报告同时指出,关于工人农民兵士宣传的小册,因同志担任起草者均未送来,故至今未能印出。因为种种原因,党的报纸期刊在发行数量不多的情况下,不仅减少发行量甚至是不能按期发行,使党的宣传工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刊物主要面向党员和工人阶级,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其影响力十分有限。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党迫切需要改进党的宣传工作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了整顿党的宣传工作的具体措施,其中明确指出要“设立党校有系统地教育党员”。这一决定,为党校教育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开启了党校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二、布局:党校新使命新定位

“养成指导人才”,这是党校设立之初既定的目标,也是党校的基本职能。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尤为重视人才培养工作。1924年5月,党的第一次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提交的《上海地方报告》指出,按照中国现在多数工人的知识程度,现在(工人运动)不能使他们觉悟,“那要使他们觉悟,自然非多做教育功夫不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相继创办了一些团校、自修大学、讲习所、补习学校等,加强对工人和(党)团员的培养教育,党校设立的目的也在于此,即为党培养人才、造就干部。

1925 年1 月,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指出“党的教育宣传还未切实,致使党的理论基础常常动摇不定”,对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做了自我批评,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党内宣传工作存在的三点问题,并从做好党的宣传工作的角度,对党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针对党员“批评本党或更有不满意或误解本党政策的奇怪议论发生”的情况,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增进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深切认识”,发挥党校党员教育的功能;2.针对部分党员群众“不识字,识字不多,不善听纯粹理论”的客观实际,结合他们本身的实际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编辑浅显易懂的小册子,达到向他们“灌输简明的理论知识”的目的,发挥党校的理论宣传功能;3.针对无产阶级文化在知识界中“尚很少发生影响”的问题,指导有条件的地方,积极设立研究会、讨论会、党校等,进行“共产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引导”,争取知识分子对党的理解和支持,扩大无产阶级运动,发挥党校的政治引导功能。党校职能也由培养人才,发展到人才培养、党员教育、理论宣传和政治引导并举的新局面。

(一)“孵化器”:党对党(团)员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党校成立之前,我们党通过创办团校、自修大学、讲习所、补习学校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场所,对党(团)员、工人运动骨干力量实行“主义和政治上之训练”,使他们“对主义之观念较前略有明确”。1924年,随着安源工人运动的发展,安源的党员人数骤增,成为全国党员人数最为集中和产业工人最多的地方。创办党校的声音发出以后,蔡和森、恽代英、林育南等党中央和团中央领导人相继到安源巡视,指导党(团)员的学习培训工作。安源党校的最终成立正是落实了1924 年5 月党的第一次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尽快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的会议精神。安源党校的成立表明,系统性地人才培养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党校自然而然地肩负起我们党人才培育的“孵化器”职责,此后,党校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二)“助推器”:党领导下直接服务党的事业的重要阵地

从1924年5月党首次提出设立党校到1924年12月安源党校最终成立,党校“姓党”贯穿始终。党校的设立是党的性质与使命的必然要求,是革命形势和党的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听党指挥,为立党、兴党、强党服务,是党校的天然使命和职责,党校紧紧围绕着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全局工作,积极扮演着“助推器”的重要角色。安源党校开班以后,首批招收60 名学员。学员们党校学习结束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部分学员深入党的基层担任领导工作,部分学员被党组织调往外地委以重任,还有一部分学员被党派到苏联继续学习深造,大部分学员为党和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安源党校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它的创办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开启了党校作为党的事业“助推器”的新征程。

(三)“扬声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

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向导》《新青年》《前锋》以及党报中的文章对于党的宣传“过于推重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忘了自己阶级的宣传”,以致左倾的幼稚观念和右的乖离错误在党内存在,同时由于党的宣传没有深入群众,以致“党的基础极其微小”,影响十分有限。中共四大《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明确指出,要努力宣传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的真实力量及其特性,及时对党内存在的奇谈怪论等“杂音”进行亮剑,“以端正党的理论方向”。中共四大后,党校积极应变,在理论宣传方面,更加注重灵活性,力求“政策的解释详细”和“切合群众本身实际要求”,在党员教育方面,更加具有规范性,重视“统一材料之供给”“浅近的小册子之编辑”以及培训方案的便于实施等,积极做好党的喉舌和“扬声器”,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和切合群众实际的方式,不断把党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传播开来,使之真正输入工人群众,并在知识分子阶层发生影响,使“党员行动有所准绳”,并逐渐统一全党思想,有力地宣传了党的主张,极大地扩大了党的影响力。

(四)“净化器”:坚定党员信仰,淬炼党员党性的重要阵地

随着工人运动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了吸收工人和贫农中的革命人士加入党组织,党对自身的组织章程进行了调整,从“五人以上可组织小组”改为“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为有阶级觉悟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提供了有利条件。党员人数也从1925 年1 月中共四大召开时的994 名,骤然增加到1927 年4 月中共五大召开时的57967 名。党员人数的增加,扩大了党的基础,充实了党的队伍,壮大了党的力量,同时,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摆在了党的面前:大批党员尤其是刚加入党组织的新党员虽然革命热情高涨,但他们还未能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党基本知识的掌握仍然十分匮乏,如何改造他们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考验着党的智慧。“设立党校有系统地教育党员”,逐渐成为党内共识。党校成为洗涤党员非无产阶级思想,净化党员队伍风气,打造组织上入党思想上入党的强力“净化器”,成为坚定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淬炼党员党性的重要阵地。

三、效果:党校作用更加凸显

中共四大对党校教育的规定及其提出的改善党的宣传工作的主张,为党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客观上推动了党校教育的进一步完善。

(一)人才立党,保障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人才匮乏曾困扰着党的发展。从1924 年5 月党的第一次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提出“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开始,到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的“设立党校有系统地教育学员”,再到1925 年9 月党的第二次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提出的“一定要有一种鼓动和宣传的人才。所以开办各地党校确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再到1926年7 月党的第三次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提出的“竭力养成工作人才”,党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干部极度缺乏的“顽疾”,成为摆在党的面前和党亟须医治的“痛点”。于是我们党顺应时势,党校也应运而生。党校为立党服务,积极承担人才培育工作,为党培养、造就、输送人才。1925 年底,学员崔锄人从北京党校学习结束后,被组织从保定调到太原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太原党组织很快由支部发展为特别支部,进而发展为地委,皆由崔锄人担任书记。党校积极适应党领导下的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积极发挥党校“名”校的作用,结合学员实际,制定灵活高效的培训策略,为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革命急需人才,有力地支援了中国革命,保障了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中共四大后,随着党校职责的拓展,党校肩负起更加多样的政治任务,党校“姓”党更加凸显。

(二)质量强党,提高党的自身建设水平

建党初期的党员绝大部分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少数有阶级觉悟的工人,知识分子在党员人数中占比较高。在大革命的高潮时期,党的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党员的成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人和农民构成了党员的绝大多数。党员人数在骤然增加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使党的“内部组织出现松懈的状态”。1927 年中共太原地委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数量上虽有猛烈的发展,但质量上太差:A、同志都缺乏理论及实际经验,没有确定的革命人生观。B、对党没有确切的认识,有时发错误观念(经济问题)。”这可以说是当时党内情况的缩影。质量强党,提高党的自身建设水平,恰逢其时。党校为强党服务,积极承担起质量强党的重任。一方面,通过“净化”功能,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水平,坚定学员对于主义的自觉信仰,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整体提高党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孵化”功能,帮助学员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增强学员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扩大党的工农基础。对于成立不久既已走上革命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开办党校,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纪律上对党员进行训练,是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增强党的领导力的有效举措,是党在思想上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依托。

(三)服务兴党,助推党的事业走向成功

为了适应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在中共四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党中央的要求、督促和支持下,上海、北京、长沙、广州、武汉、南昌等地纷纷设立党校,服务党的事业。1925年10月,北京党校开班,由罗亦农为学员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赵世炎讲授列宁主义、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任务,陈乔年讲授党的建设。教学培训上,注重在学员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传授开展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方法。开学不到三个月,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学员提前结业,载誉而归,党校的教学和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26 年6月25 日的《共青团北方区工作总报告》写道:“党校毕业的人,分配给我们的有王为铭等四人,我们应各地之需要分别分配,王为铭为唐山书记,穆秉衡为张家口书记,王敬臣为保定地方书记,胡英初为包头书记,高洪光为哈尔滨书记,于兰田为天津学委书记。”党校教育为党培养了大批独当一面的人才,他们回到各自工作岗位后,点燃了一个又一个的革命火种,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壮大了党的声威,增强了党的实力,推动了党的事业不断向前迈进。在党处于极其艰难的斗争岁月里,党校对于党员的培养教育和政治宣传始终没有间断,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校始终以服务党的事业为己任,在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校与党一起经历了革命时期的血火洗礼,一起见证了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一起沐浴了改革时期的春风拂面。新时代,党校与党的事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四、价值:中共四大党校办学思想的时代意义

中共四大关于党校的决议,对党校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初步规范了党校教育的基本问题,为日后党校的发展提供了示范,对新时代党校教育发展依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

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和突出优势。如前所述,中共四大研究党校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发挥党校作用,为党培养人才、造就干部,一旦党有所需,党校就必须有所为,这是党校的使命所然,也是党校存续发展的立校之本。党校不姓党,或者不能很好地姓党,就不能完成党所赋予的庄严使命。“姓党”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党校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做好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新时代党校工作的改善,归根到底取决于能不能坚持好党校姓党、能不能把党校姓党贯穿党校工作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坚持党校姓党,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姓“马”姓“共”,是党校最鲜明的政治特征。党校旗帜鲜明讲政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重要课程,念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经”,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做到坚守住党校这一马克思主义坚强前沿阵地的历史使命。党校的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要坚持党性原则,都要遵循党的政治路线,都要恪守党的政治纪律,都要为党校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服务。在制定教学科研规划,确定教学科研任务,设计教学科研内容,创新教学科研方式,以及队伍建设、行政后勤工作中,都要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切实做到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保证党中央作出的决策迅速贯彻、关注的问题深入研究、交付的任务认真完成,切实做到“党中央要求干什么,党校就坚定干什么”。

(二)要坚持质量立校

中共四大后,有条件的地方纷纷设立党校培养党员干部,学员回到各自工作岗位后,很快就打开了工作局面,充分体现了党校教育的质量与成效。究其根源,党校培训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中共四大提出注重“从实际问题中灌输简明的理论智识”,这就明确要求党校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忌言之无物和空洞说教。中共四大在总结经验时特别强调,党要在群众中做好宣传,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就必须注重培训方法,兼顾那些“不识字,识字不多,不善听纯粹理论”的受众,避免先说抽象的原则和理论,而应该从职工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从目前的政治工作实际出发,再逐渐深入理论层面,这种教育思想对党校办学是长期受用的。

2.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安源党校成立时,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革命急需人才,打开工作局面,党校职能单一。中共四大结合党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为党校赋予了新的使命。实践证明,中共四大关于党校的决议实施后,为党的宣传工作的改善、群众基础的夯实、方针政策的宣传、干部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保障,这是与时俱进改革党校教育的结果。这也要求党校教育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从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手段、培训方式、培训管理等各个方面积极推进创新,满足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

3.注重党校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布道者、“熔炉工”。安源党校开班后,汪泽楷、肖劲光、胡士廉等多次为学员授课,北京党校开班后,罗亦农、赵世炎、陈乔年等也都成为党校教员,大革命高潮时期设立的党校,也都有党的各级干部担任授课教员。教员对学员的影响,直接决定着培训的成效,这也是我们党历来重视党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因。质量立校,也就是要加强党校内涵建设,而师资队伍打造则是内涵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能否做到质量立校的必要前提。党校要重点打造自己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除了专职师资队伍以外,还要“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选聘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是改善党校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和壮大党校师资力量,加强党校内涵建设,以质量立校的基础和保障。

(三)要突出党校教育特色和优势

党校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其中理论教育是根本,党性教育是关键。只有突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特色和优势,党校才能履行好职责,党校教育的作用才能发挥好。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在这样的形势下,党校要把切实担负政治责任作为崇高使命,发挥党校独特优势,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特别是年轻干部培养,通过党校教育,提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锻造出一支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主动对接党委政府需求,提前谋划、科学部署、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集中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进一步做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党员领导干部打造出思想上有高度、理论上有深度、党性上有温度、知识上有厚度的高水平理论课和党性课,帮助受众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确保党校教育取得实效。同时,围绕中心和大局,明确科研的政治定位,着力突出科研特色。发挥党校党委重要部门优势,聚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系统优势,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加强党委政府关注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研究,加强党情政情社情信息反映和研究,多出有价值、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咨询报告,打造新型智库平台。

五、结语

中共四大《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中关于改善党的宣传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日渐成为党校办学的基本遵循,初步融入党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为党校的规范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改进党的宣传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在于强化党员教育,这在客观上强化了党校的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进一步彰显了党校姓党的本质属性,符合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建党的经验做法,同时对党员人数激增对党的先进性形成的挑战也有缓解作用。中共四大后,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质量,还是作用影响上,党校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党校教育也逐渐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校“姓”党,决定着党校教育是党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校“名”校,明确了党校为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中共四大“做大”了党校的“校性”,“做强”了党校的“党姓”,在党校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党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