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治理体系构建探析

2020-10-20李庆瑞朱宗友

关键词:构建路径治理体系微时代

李庆瑞 朱宗友

摘 要: 意识形态话语治理体系是一个多主体有机协调、多资源合理配置、多种制度相互制约、多种管理手段相互配合的有机动态系统。从主体看,该系统是由话语生产者、话语传播者、话语接受者等组成的多元主体;从向度上看,要实现自上而下的强制灌输向上下互动的多向度浸润式治理转变;从方式看,意识形态话语治理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治理体系,需优化运行机制,强化保障机制。为此,要巧设话语主题、引导话语方向、创新话语与受众的耦合方式、拓展话语表达平台、强化人才、环境保障机制。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体系;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0)-03-0066-05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自媒体是微时代话语表达的微平台,低门槛、草根性等是其基本特征,平民化普泛化的自媒体形成新型的舆论策源地,不同声音微细庞杂,各种异质元素相互碰撞,话语传播由官方主导转向受众本位,话语流向也变为上下互动的交互模式。西方“民主”话语的强势入侵形成中西方思想交锋主阵地,网络思潮标新立异的话语表达形成文化传播集散地,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提升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治理能力,是加强思想领航,实现以德树人的关键。

一、意识形态话语治理体系的内涵释义

意识形态体现阶级利益,在本质上是代表着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组织或社会集团的共同意志,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则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组织或社会集团在利益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为其服务的话语体系[1]。

“治理”一词源自古希腊语“引领导航”,原意是控制、操控。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目标后, “治理”一词成为中国政治的热门话语,本文援引该词,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治理体系是党和政府为了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而对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治理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体系,其目的是增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公民的四个自信,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以维护社会稳定,引领社会发展方向。意识形态话语治理体系是一个多主体有机协调、多资源合理配置、多種制度相互制约、多种管理手段相互配合的有机动态系统,包括意识形态话语治理体制和意识形态话语治理保障机制两个层面。具体来说,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治理体系需着力解决好四个基本问题:治理依据是什么、谁治理、如何治理、依靠什么治理,也即是治理原则、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保障。

(一)意识形态话语治理体系的本质

第一,意识形态话语治理主体是一个包含话语生产者、话语传播者、话语接受者等在内的多元主体。网络时代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路径赋予每个人多重身份,更将普通网民置于信息传播的焦点。习近平强调,网络舆论是一项长期任务,领导干部要学会在网络上走群众路线[2],其本质就是要求传统的官方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能够在把握意识形态话语领导权的基础上,坚持人民导向的工作理念,尊重人民群众在话语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意识形态话语的治理向度从自上而下的强制灌输转变为上下互动的多向度浸润式治理,实现意识形态内化为信仰继而指导实践的话语转换。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相继提出中国梦、 “四个全面”、 “十个坚持”等一系列新思想,深刻剖析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将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示给公众,不断展现大国风采,切实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优势、道路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增强民众的话语自信。

第三,意识形态话语的治理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意识形态话语治理方式是话语构成的重要方面,反映的是话语与受众的耦合方式,即“怎么说”的问题。自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构建,以愈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超越虚拟空间的界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寻求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在实际生活的互动,实现虚拟与现实的高效融合;打破传统建构方式,统一整合多种新型媒体,利用丰富多样的自媒体社交平台,以具有情感温度的主流话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和时代感,凝聚价值共识;以数据技术为支撑,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以更加贴合受众需求的话语表达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无缝衔接。

(二)意识形态话语治理的基本原则

1. 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党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3]。新时代,世界格局呈现新态势,面对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国内深化改革带来的新矛盾,更需要高度重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其一,加强党的权力性领导力。权力性领导力即是党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执政党的权威是保证国家政策实施,维护民众根本利益的基本保障。加强党的权力性领导力建设,一方面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夯实理论基石,具有一定的理论甄别力;另一方面,以高度的思想自觉、严格的纪律要求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服从”,在实践中提升党的政治执行力、思想引领力和群众组织力,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其二,加强党的非权力性影响与控制。非权力性影响是通过说明、引导使受众群体服从的话语传播方式。在坚持党对意识形态权威领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话语传播内容和方式,以大众话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使话语接受者认同、信仰主流价值观念。

2.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推动了党的壮大和民族独立[4]。而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时代特征,更加鲜活生动。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首先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中国实践。从价值论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明了共产主义的最终道路;从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辨明是非、处理问题提供方法指导。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才能高效地指导意识形态工作。

其次,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其对生产力的推动或阻碍作用明显。意识形态确保国家机器存在的合法性,指引国家前进方向,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一旦丧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丢失意识形态主导权,继而使国家面临合法性危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

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脉相承,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工作,必须科学把握该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必须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独特优势、运行规律、建设进路,深学笃用,在全党全国人民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团结全国人民,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5]。

3. 始终坚持法治原则

2019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6]法治原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出路,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治理的必然要求。

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法治原则,首先要求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类主体必须依法行政。治理语境下,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不仅仅包括官方管理部门,也包括大众传媒、社会团体、教育机构、普通网民等。依法行政是官方管理部门基本的活动准则,法无规定即禁止,管理部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自觉接受各方监督,一旦触犯法律必须依法问责;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场域,高校应统一部署,加强对学生工作者的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政治底线和法律底线,划清禁止和可行的界限;大众传媒要适应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勇于发声,以严格的职业操守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空间;广大网民也要端正自身,端正网络观念,严守道德底线。

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法治原则,关键在于以法律制度保障公民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权利。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意识形态领域以强制性的管控为主,为了防止公民逾越法律底线,一些正当的权利往往被忽略甚至被侵害。治理语境下不仅应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更要以法律形式保证公民的各种权利得到真正落实,使公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意识形态话语治理体系的构建

(一)优化意识形态话语治理的运行机制

意识形态话语机制反映的是意识形态话语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排列组合关系。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结构的有机整体,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把握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因素。意识形态话语权由话语主题、话语主体、话语与受众的耦合方式三个要素构成,分别回答了说什么、谁在说和怎么说的问题。

1. 回应时代课题和社会热点,巧设话语主题,提高话语竞争力

话语主题是话语权的核心,反映了“说什么”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使话语形态多样,世界浪潮浩浩荡荡,面对层出不穷的时代问题和社会热点,青年学生亟须合理的解释和引导,改变陈旧和僵化的话语议题,守正创新,以主流价值建构社会热点,及时消解异质声音,以差异整合实现话语融合,才是提高话语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其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社会热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是青年形成正确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为避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可能面临的失语困境,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辨识社会思潮,分析社会热点;遵循微文化的本质特征,紧跟并引领新时代社会思潮,坚持理论引导和理论创新;以微平台用户接受和认可的鲜活议题和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形式解读社会热点问题,为时代发声,实现微平台下意识形态话语主题的学术化、政治化与生活化的协同融合。

其二,履行“把关人”职责,消解、回应异质声音。习近平指出,“当前社会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体日新月异”[7],西方国家用话语攻势、文化霸权以及价值渗透等方式混淆青年学生的视线,面对传受一体化的传播方式,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消解危机,传统的官方媒体把关人不可能完全掌控话语主题,青年学生倾向选择自己感興趣的议题和解释去评论、分析各类问题。因此,主流媒体不仅要主动设置鲜活议题,也要适时发声,及时回应和反击不当话语,为青年学生统一认识奠定基础。

2. 提高话语主体的媒介素养,引导话语方向,提高话语说服力

话语主体反映了“谁在说”。微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是包括官方媒体“把关人”、草根自媒体、大V意见领袖等多元主体。各主体应在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发挥各自作用的前提下协同合作,共同引导话语方向。

官方媒体把关人是话语传递的主力军,其职责是过滤庞杂的信息,利用自媒体平台将主流价值传递给受众。在微平台的治理中,官方媒体把关人应从无所不能、围追堵截的信息过滤者转变为包容、引导并且敢于发声的媒体把关人;掌握微平台信息传播的规律,理解自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逐渐转变为“传受一体化”的网状传播。在监督话语内容的同时,一方面要坚守政治站位,提高党性修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实现好、维护好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以生为本。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就是一致的,统一的”[8]。

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是草根自媒体,他们以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为传播载体,集信息的生产、传播者和接受者为一身。伯明翰学派认为, “青年需求刺激和自我认同,为他们的存在创造他们自己的意义,符号化地表达这些自由”[9]。一旦某一话题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共鸣,青年学生就会通过拼贴、同构和意指等方式进行集群创作,继而通过微平台扩散,形成网络舆情的高涨。高校应及时跟踪网络信息的流传动向,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教给学生辨别真伪信息的方法,引领主流价值观。

网络大V是微平台中的明星,他们拥有大量的粉丝,且话语力量巨大,网民很容易被大V的意见和话语左右。高校的网络大V在朋辈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受众,包括经过自我学习成长,利用话语优势和专业优势受追捧的大V、因自身兴趣和个人钻研而在某一圈群中较为活跃的大V以及思想较为偏激的异质性大V。面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发声者,应抓主要矛盾精准发力,优化并支持第一种类型的网络大V,通过培养教育甚至物质支持扶植他们成为校园主流声音;净化第二种类型网络大V声音,引导其正确把握言论尺度;重点关注、监督第三种类型的网络意见领袖,必要时主动介入提醒,帮助其辨别信息,端正立场,弱化其观念中的非主流成分。

3. 创新话语与受众的耦合方式,以微见大,提高话语吸引力

话语与受众的耦合方式回答的是“怎么说”的问题。微时代以“微”著称,短小精悍的微表达、碎片化的习得模式以及标新立异的多元内容容易形成不良亚文化,能否采用应者云集的话语技巧和表达方式,是决定主导话语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应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微平台。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包括传统门户网站、网络论坛、QQ、微信、微博、新闻APP、数字电视等为载体新媒体平台,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积极弘扬正能量、宣传主旋律,多措并举,使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得到充分彰显。

其次,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述形式。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个性鲜明的话语客体,僵硬固化、千篇一律的表达形式显然没有说服力,要想提高话语的吸引力,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原则,以流行的网络语言、真挚的情感和图文并茂的直观表达直击青年内心,在教育要求和受教者的回应中搭建桥梁,最终实现话语认同和话语主导的清晰进路,在潜移默化中厚植主流意识形态。

(二)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治理保障机制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消解网络亚文化负面影响的过程,必要的投入与保障机制是有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治理的基础。

1. 贴近学生特点,打造多渠道的话语表达平台

除了传统的宣传途径,互联网已成为当前高校传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平台,高校应顺势而为,在坚守传统思想阵地的同时,创新引导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宣传工作上的优势,不断开辟青年学生认同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新平台。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平台。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主渠道作用。第二,自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展示自我的平台,高校应以学生会、学生社团、班级团支部等为载体,积极构建“两微一端”官方自媒体表达平台,引导学生干部积极发声,疏导不良情绪、引导正面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营造网络意识形态清朗空间。

2. 加强宣传队伍建设,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意识形态话语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是否具有一支政治坚定、理论扎实、业务精湛的人才队伍。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专业网络管理者等构成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主体。高校应从制度、经费、培训等方面提供保障,夯实教育者话语创新的理论基础,整体推进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水平和协调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在现有材料基础上的理论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能力。因此,应在提升其理论素养的同时,着力提升其宣传媒介素养、语言运用能力。其次,有意识地培养辅导员、党政干部等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话题敏感性,及时掌握流行话语趋势,了解舆论热点和焦点,熟练运用新媒体技能指导学生的科研、教学和生活,以生活化的语言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再者,专业网络管理者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讲座、网站、两微一端等平台的审核把关,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运用大数据等最新技术分析研判网络舆情,针对学生关注的重点话题适时地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和有效弱化负面信息,掌握网络引导的主动权,唱响网络舆论的主旋律。

3. 优化话语环境,合力打造全环境保障机制

意识形态话语环境是保证话语主客体进行平等对话的外在环境因素。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理想的话语环境包括话语参与者有均等的话语表达权和建议权、话语的规范化传播、开放的環境等[10]。意识形态工作并非一蹴而就,也难以靠一己之力完成,需要综合社会、家庭和校园三者合力,打造课堂教学环境、第二课堂环境、网络媒体环境协同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治理阵地。

首先,党和政府应优化意识形态社会环境,净化意识形态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其次,高校要建立党委负责,各职能部门协同的意识形态话语治理格局。着力打造精品化、品牌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品质,提升认识。最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协同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营造良好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支撑,以和谐的社会环境引领家庭教育,才是优化家庭话语环境的关键,才能最终实现家庭话语环境与社会话语环境的协同发展。

三、结语

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话语即权力”[11],话语权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象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也即占据了意识形态的优势地位。微平台因其低门槛、高自由、广参与等特点悄悄融入青年学生的生存空间,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高校应扬微时代之技术优势,避微时代之现实冲击,以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主题和话语内容,在话语与受众的耦合方式上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以“小众话语”传播“大众意识”,达到意识形态的善治状态。

[参考文献]

[1]  胡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审视与建构[J]. 社会主义研究,2016(5): 26-31.

[2]  習近平.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4-26(2-3).

[3]  姚东.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理论与实践[J]. 党的文献,2019(2): 9-16.

[4]  刘琳琳.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8:18.

[5]  彭安玉,李欣.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1): 1-4.

[6]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J].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9(1):2.

[7]  李宗建,程竹汝.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17(5): 76-85.

[8]  张洋.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9]  陶东风,胡疆锋. 亚文化读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10]  郑璐. 网络社会与“理想的话语环境”[J].社会科学,2005(1):119-123.

[11]  赵兴. 福柯话语权理论探析[J].赤子,2018(18):152.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Governanc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Micro Era

LI Qingrui1,2, ZHU Zongyou3

(1. School of Law,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Anhui 236037, China; 2.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200, China; 3. 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Anhui 236037,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discourse governance system is a dynamic organic system with multi-agent organic coordination, rational allocation of multiple resources, mutual restriction of multiple systems, and 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management methods. The system is a multicomponent subject composed of discourse producers, discourse communicators, and discourse receivers. Meanwhile, the system shoul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mpulsory indoctrination" to "multi-directional governance"; what is more, the ways and means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governance should be more diversifi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needs optimizing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et the theme of discourse, guide the direction of speech, innovate the coupling way between discourse and audience, expand the platform of discourse express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paganda team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the Micro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y; governance system; construction path

猜你喜欢

构建路径治理体系微时代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和谐社会构建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