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湘西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构建与实施
2020-10-20赵文红
赵文红
摘要: 学校依托湘西地域民族文化,根据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学校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让传承浸润艺术,让艺术推动传承。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民族艺术教育,学生通过“民族艺术教育”系列课程的学习,了解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使我们湘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学校这块主阵地得以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 湘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民族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2-0259-01
吉首市民族中学创建于1973年,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普通高级中学示范性学校。近年来,学校从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历史脉络中,确立通过“湘西民族文化”的课程构建与实施,利用学校这块主陣地传承、创新湘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1“湘西民族文化”的课程实践回顾
按照“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思路,我校根据多年来的文化积淀、艺体教育取得的业绩、学校历史发展沿革,结合湘西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确立了创建“民族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奋斗目标,努力开拓民族艺术教育特色之路。
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硕果累累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作为整个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重要地位。
我校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0%以上,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体育项目在湘西地区代代传承,有着优良的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校即成为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致力于继承和发扬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年来为省、州体工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运动员,这些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开展,积累了宝贵财富。
1.2民族艺术展演活动数量多、辐射广、影响大
学校自建校以来,特别重视音乐和美术教学,八十年代初学校就组建了音乐、美术特长班,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同时,我校对艺术展演活动高度重视,以校艺术特长班为主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他们走进农村,将学校的艺术精品献给普通市民、孤寡老人和军人。另一方面,艺术展演活动向外界展示了我校艺术教育的最新成果。学校艺术活动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打造了我校的艺术品牌,也为学校全面开设“民族艺术教育”课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基础,同时还辐射了我校艺术教育对全市、全州的影响力。
1.3以蜡染为突破口,开展民族艺术教育
2009年3月我校美术教师将湘西蜡染引进美术课堂,并建议成立蜡染兴趣小组,美术老师的蜡染课还走进湖南名校——长郡中学的课堂,并向全省八十多所长郡网校同步直播。
“蜡染”进入课堂的成功经验,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去开发和利用湘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呢?
2传承民族文化,构建特色课程
湘西是一片神秘的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土家、苗汉各族儿女,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它包括土家族的土司文化、信仰各异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传统的美食文化、丰富的红色文化等。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以前都是靠民间艺人通过师傅带徒弟的这种形式来传承,这已经远远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校是一所民族中学,继承和发扬湘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学校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所以,我们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结合湘西独有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借鉴蜡染兴趣小组获得的成功经验,按照学校的《民族艺术课程标准》系统的编写了《湘西民族音乐》、《湘西民族美术》、《湘西民族体育》、《醉美湘西》、《湘西蜡染》等“民族艺术教育”校本教材。以“民族艺术教育理论”为主线,“民族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扎扎实实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在高一年级开设“民族艺术教育”课程。“民族艺术教育”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即湘西民族音乐、湘西民族美术、湘西民族体育。三个模块共开设十二门活动课程,即蜡染、苗画、刺绣、织锦、苗歌、苗鼓、舞龙、舞狮、土家摆手舞、竹竿舞、跳长绳和踢毽子。学生自由选择、定期交换。学生修满108个学时,经考查合格后,即可获得“民族艺术教育”课程的6个学分。每年体育节将跳长绳和摆手操作为群体比赛项目;摆手舞和跳竹竿作为大课间活动。
学校根据民族艺术教育教学需要,建立蜡染、苗绣、苗歌、苗鼓、织锦、苗画、摆手舞等工作室,为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提供场地和师资保证。
2016年,学校在原有的“民族艺术教育”基础上进行拓展,组织语文、历史、地理、生物和政治学科教师结合湘西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地理环境等编写《盛世湘西》、《神秘湘西》、《多彩湘西》和《美味湘西》等校本教材,并采取学科渗透、开办讲座和选修课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湘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湘西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绝技、绝活,奥妙无穷,为我校创建湘西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3民族文化,彰显学校生命活力
学校自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之后,校园变得更加美丽,进校门后博艺路上苗鼓型“艺体教学成果长廊”展示了我校在省、州、市各类艺体比赛的成果;篮球场边的“师生艺术作品长廊”给予全体师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学生活动更丰富。十二个民艺社团与五个体育社团活动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用学生的话说“每周的星期二”,“每周的星期三”最快乐。因为,这是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开展民艺活动的时间。
特别是历史教师还把课堂搬进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司城遗址和里耶古镇进行“土司文化”和“秦简”的实地考证。地理教师将学生带进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古丈红石林,领略湘西独有的地理风貌。语文教师将学生带进了“一脚踏三省的边城古镇——花垣茶洞”,体验沈从文笔下清纯美丽的村姑“翠翠”的原著名生活。音乐教师将学生带进丹青“清明歌会”和“吉首世界鼓文化节”,让歌声和鼓声高奏民族大团结的凯歌。
4民族文化,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我校通过湘西民族文化课程和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引导学生投身蕴含问题的生活情境,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新的知识,这样的过程可以让湘西民族文化知识“有根”。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把握和创造世界,并培养这样的态度和习惯,体会到湘西民族文化知识“有用”,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民族文化,激活了学校这一潭春水;民族文化,哺育着学生茁壮成长;民族文化,是学校教育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