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2020-10-20颜雄李文昭罗璇张应榕黄玉云秦王念
颜雄 李文昭 罗璇 张应榕 黄玉云 秦王念
摘要:以遵义市的废弃水田、天然林地和樱桃园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为废弃水田>天然林地>樱桃园,且废弃水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天然林地和樱桃园;在垂直分布特征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废弃水田、天然林地和樱桃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且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土壤有机碳表聚现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到土壤理化因素(土壤pH、含水率、容重)的影响,其中,废弃水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与土壤pH和含水率呈显著性负相关和显著性正相关,天然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樱桃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呈显著性负相关,与含水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该研究为遵义市新蒲镇陶家湾土地的合理利用、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颜雄(198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壤肥力。
地球碳库主要由4个碳库组成,分别是大气碳库、海洋碳库、岩石圈碳库、陆地生态碳库[1],其中最活跃的过程是陆地生态碳库和大气碳库之间的碳交换。而土壤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量是最大的,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微生物代谢过程的产物,对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土地利用对碳储存、碳吸收及碳释放有着重要影响[3]。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将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生物量及其活性、地表凋落物、植物根系生长和分布,同时通过影响土壤pH、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等,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生变化[4]。因此,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对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减少全球温室效应也有重要影响[5,6]。
本研究以贵州省遵义市新蒲镇陶家湾为研究区域,通过对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废弃水田、天然林地、樱桃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各种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遵义市新蒲镇陶家湾土地的合理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试验地概况
研究区位于贵州遵义新蒲镇陶家湾,E107°04′~107°07′,N21°73′~21°74′,海拔为845m。研究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7℃,年降水量为1200mm,土壤类型为黄壤。
1.2样品采集与分析
1.2.1样品采集
选取废弃水田、天然林地、樱桃园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0月进行土样采集,分别按“S”形设置5个采样点,样方面积为5m×5m,每个采样点挖取1个土壤剖面,深度为30cm,并按照0~10cm、10~20cm、20~30cm进行分层采样。将带回实验室的土壤样品及时处理,过尼龙网筛(10目、60目)保存备用。
1.2.2测定方法
依据《土壤农化分析》[7]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包括土壤有机碳、容重、pH、含水率。
2結果与分析
2.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
从表1可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的剖面垂直分布特征:在0~10cm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为废弃水田>天然林地>樱桃园,且废弃水田的有机碳含量与樱桃园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在10~20cm土层的高低顺序为废弃水田>樱桃园>天然林地;在20~3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10cm土层的规律相似,且废弃水田显著高于樱桃园和天然林地。总体上,废弃水田的有机碳含量高于樱桃园和天然林地,而樱桃园和天然林地之间在各土层中无显著差异。
废弃水田、天然林地和樱桃园的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是剖面中最高的,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且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20~30cm土层。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幅度不同。废弃水田和天然林地10~20cm和20~3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变化比表层的相对要小;而樱桃园随着剖面的加深,各个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2.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
2.2.1土壤pH
在0~10cm和10~20cm的土层中,废弃水田和樱桃园的土壤pH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均显著高于天然林地;在20~30cm土层的高低顺序为樱桃园>废弃水田>天然林地,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其中樱桃园和废弃水田的土壤pH均为中性或者偏碱,而天然林地土壤为酸性。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废弃水田和樱桃园的土壤pH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天然林地的土壤pH波动不大。樱桃园10~20cm和20~30cm土层的土壤pH比0~10cm土层分别高出8.60%和12.3%,存在显著差异。
2.2.2土壤含水率
在0~30cm各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含水率高低顺序均为废弃水田>樱桃园>天然林地,且废弃水田、樱桃园的土壤含水率均显著高于天然林地;天然林地的土壤含水率比废弃水田和樱桃园低24.5%~46.5%。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废弃水田和樱桃园的土壤含水率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天然林地2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是最高的。
2.2.3土壤容重
在0~10cm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容重高低顺序为废弃水田>天然林地>樱桃园,且废弃水田的土壤容重与樱桃园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在10~20cm土层中,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容重无显著差异;在20~30cm土层中,土壤容重与0~10cm土层的规律类似,废弃水田显著高于樱桃园。总体上,废弃水田的土壤容重高于天然林地和樱桃园,而樱桃园和天然林地之间在各土层中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0~10cm土层土壤容重最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废弃水田、天然林地和樱桃园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废弃水田20~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比0~10cm和10~20cm分别高出12.7%和8.86%,而天然林地20~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显著高于0~10cm土层。
2.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通过计算3个研究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矩阵,试图探讨各种利用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表2可知,废弃水田和樱桃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天然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废弃水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樱桃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3结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为废弃水田>天然林地>樱桃园,且废弃水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天然林地和樱桃园。在垂直分布特征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废弃水田、天然林地和樱桃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現出逐渐递减的趋势,且在0~1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表聚现象。
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大。废弃水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与pH呈显著性负相关,与含水率呈显著性正相关;天然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容重呈极显著性负相关;樱桃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呈显著性负相关,与含水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
综上所述,可通过改变耕作方式、调节土壤pH、改良土壤结构、适当增加土壤透气透水性和降低土壤容重等措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提高土壤固碳能力。
参考文献
[1]陶波,葛全胜,李克让,等.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1,20(05):564-575.
[2]LAI R. World soils and the greenhouse effect[J].Global Change News Letter,1999(37):4-5.
[3]徐薇薇,乔木.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J].中国沙漠,2014,34 (06):1558-1561.
[4]邰继承,靳振江,崔立强,等.不同土地利用下湖北江汉平原湿地起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06):124-128.
[5]朱丽琴,黄荣珍,段洪浪,等.红壤侵蚀地不同人工恢复林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7, 37(01):249-257.
[6]朱耀军,赵峰,郭菊兰,等.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分布及埋藏特征[J].生态学报,2016,36(23):7841-7849.
[7]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贾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