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传承价值
2020-10-20周曌
周曌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作为传统居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意识性产物,反映了先辈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云南地大物博,至今仍然保留着如藏族的“尼西情舞”,彝族的“叉舞”,傣族的“长甲舞”等25个少数民族歌舞艺术。此次云南艺术学院举办的专场演出《云舞画语》中少数民族表演多达十四个,给予观众一场浩瀚的视觉盛宴。让观众观赏到一种基于传统因素基础上实现创新的少数民族传统乐舞文化。这种脱离世俗干扰与商业利益化的艺术交流,才能深刻传达真正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同样才是国家认真推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创新;《云舞画语》;
前言:
云南作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聚宝盆,云南艺术学院也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民族文化生态和深厚的舞蹈艺术资源,培养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个民族的舞蹈艺术人才,为我国的舞蹈艺术贡献了重要力量。云南艺术学院此次召开的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专场演出《云舞画语》共囊括了来自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十四个节目,其中包含传统节目和原创节目,此次专场表演在让专家学者为之动容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疑问。在世俗化、商业化逐渐渗透进传统乐舞文化的当今社会,如何让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回归原生性特色?如何在保留传统因素的基础实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乐舞艺术的创新?这是传统文化在当下所面临的问题。
一、《云舞画语》概述
《云舞画语》共为十四个节目的穿插组合,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原始传统歌舞元素与现代化元素的交融渗透。其中藏族《尼西情舞》融合了藏族节奏鲜明的音乐形式与传达藏族人民豪迈性格的舞蹈动作,体现藏族歌舞共性的同时也不缺乏个性;彝族《左脚舞》则或多或少保留了彝族原始居民刀耕火种、制服猎物、集体狂欢时的情景,体现了彝族的神灵崇拜;壮族《手巾舞》融合兼并了“踮颤”“颠跳”“悠摆”“抬绕”等基本元素;傣族《长甲舞》舞蹈节奏缓慢,呈现了虔诚、肃穆、柔婉含蓄、端庄典雅的风格特征以及傈僳族《阿尺目刮》的无乐器伴奏,自始至终踏歌而舞等十四个传统歌舞艺术,笔者就不一一列举论述。
二、在新语境下实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的传承价值
云南作为中国的多民族大省,共囊括了25个少数民族,极具民族特色与研究价值。传统民族艺术在远古时期是作为适应生存环境所需而形成的技能,是原始居民为征服自然、获取猎物而主动形成的具有审美性质的精神产物。而在充斥着现代科技元素和流行元素的当下,云南传统民族歌舞的生存语境已出现较大变动,传统歌舞不再适应日常需要,不再依附于节日节庆传播和延续。现今的少数民族谈情说爱不再以情歌对唱、《跳脚舞》等方式,取而代之以手机进行交流。重大节庆时众人也不再围坐在篝火旁而是电视机前,载歌载舞的情景已然罕见,一些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亦随之消亡。因此,要想实现云南传统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价值,使之继续传承,只有走出传统艺术原生发展语境,才是云南传统民族民间歌舞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应从网络虚拟走向现实群众
艺术鉴赏则具有直观性,听音乐只有亲耳聆听才动听;观赏画作只有亲眼观看才能够感受绘画的真实震撼力。对民族歌舞艺术来说,同理。在网络发达的当下,其传播富含虚拟性质,网络传达不出民族传统歌舞艺术中少数民族的热情、性格与气质。网络、电视中播放的歌舞艺术也远不如现场观赏所带来的震慑力强。以此次专场演出《云舞画语》为例,《灵境》让人印象深刻,现场能真切感受到舞者扮演的向灵鸟所传达的恐惧哀怨。在家园因环境污染惨遭破环时,哈尼族人民守护家园的决心,以及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可以看出,只有直观的艺术才能使观赏者切身感知艺术魅力。同时,只有将云南传统歌舞艺术从虚拟的网络世界拉回现实,采用众人围坐的方式进行互动,才能真切感受艺术韵味,洗涤心灵,鼓舞大众认识并热爱云南传统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亦是云南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初衷。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应从台上回归台下
此外,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搬上舞台,通过舞美、灯光、道具、服饰的设计为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蒙上神秘面纱,为追求完美的舞臺效果而剔除大量传统元素,过度追求创意性、创新性,从而缺失艺术真实性、纯粹性与可触性。此外,奖项与名次的设立,也会使参赛者过于计较得失,编排者过于重视作品的舞台审美,而忽视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内涵与魅力。
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从台上回归台下,不受奖项名次的约束,将最纯粹的具有云南特色的传统艺术展现给观众,才是推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的重要宗旨。例如:此次专项演出,没有奖项束缚,没有名次比较,使整场演出回归了“原始风格”和“传统韵味”,摒弃了歌舞演出的世俗性,使演出更加返璞归真。国家应当大力推广、响应和支持此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交流传播方式,以研讨会、交流传统艺术的形式来获取更多真正意义上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
(三)基于传统因素基础上实现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创新
当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已然成为集体审美意识的结晶,蕴含前人智慧和心血,也体现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的价值所在。原始人类注重繁衍与猎食,这一点从歌舞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原始社会艺术的形成究其根本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新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传统元素不应摒弃,在原生语境之下推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目标已然很难实现,在现实语境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只有创新才有出路,但也理应基于保留一定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创新。此外,将云南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以广场舞的形式进行发展和传播,是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下的必然结果,时下广场舞作为十分流行的歌舞传播方式,其受众人群不受年龄、性别和人数等限制,且表演地点同样不受束缚,在操场、广场、坝子、只要能容纳人群的地点,随处可见广场舞的身影。且由于广场舞传播范围大至城市街道,小至乡村小路,以大众最容易接纳,最喜爱的方式传播歌舞艺术无疑是少数民族乐舞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每种艺术都有其适应的培养皿,云南的少数民族歌舞现今的生存现状之所以岌岌可危,是因为适合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即乡村经济、本土文化日益呈现现代化、科技化。而云南艺术学院此次开展的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正是秉承将“非遗”和来自云南传统的乐舞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通过少数民族歌舞进校园的形式使其在基于原生族群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如:在《云舞画语》专演中彝族的《左脚舞》在舞蹈创新中依然保留着彝族先民捕猎、制服恶龙时的情景动作,使用乐器是三弦和胡琴;这类表演都是基于保留传统元素之上对乐舞艺术的创新,使之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此项专演紧扣“非遗”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国家理应大力支持以民族文化交流的形式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乐舞艺术。通过少数民族歌舞进校园的方式和手段,以无任何功利意义、不涉及任何目的的方式去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
结束语:
云南艺术学院此次开展的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专演《云舞画语》认真落实了国家响应的“非遗”的号召,既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对原始乐舞元素的保留,同时也摒弃了来自舞台表演中名利的争夺,体现出纯粹的艺术交流模式。国家应当大力发扬,各传统民族艺术研究者应踊跃探索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的传承、推广之路。使中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得以永久流传。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