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至三国墨之源流
2020-10-20伍志豪
伍志豪
摘要:迄今为止,中国墨发端于何时何地尚无定论。古代文献有很多与墨相关的记载:如《尚书》卷四记载:“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刑墨即鲸面在人的面额上刺刻后染墨使痕迹终身不褪。陈祥道《礼书》卷七十三:“卜人定龟,史定墨。”“史定墨”是古代巫人的一种占卜方法—先用墨画在龟甲上,然后灼烧,根据裂纹定凶吉。《庄子》中也有墨的记载:“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对商代甲骨文颜料的微量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其黑色是碳素单质即现在墨的原料,对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遗物进行测试也发现,当时的人们用一种与现代墨相近的黑色碳离子混合物为书写颜料,考古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竹简上的文字也是用笔蘸墨书写的。文献记载与出土发现证明,至迟三千年前,墨就产生。本文主要浅析先秦至三国时期墨的一个发展历史和变化。
关键词:先秦;三国;墨的源流
先秦时期是中国墨的形成时期,其时的文献虽然有关于墨的记载但多为使用的情况,没涉及当时墨的材质、形态。因而从“墨”字的构成说,它是一种经过燃烧形成的黑色土。东汉刘熙《释名》:“墨,晦也,似物晦黑也。”许慎《说文解字》:“墨,从土、黑也。”这都说明墨是“烟煤所成土之类”(朱长文《墨池编》卷一)。这些记载都是对早期墨的诠释。从文献和间接的与墨有关系的实物推测,早期的墨可能是松树和其他多油的树木作烟料制作的粉状物,使用时加水调和,由于没有考古实物证实,先秦人造墨究竟是以什么形态存在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墨的发展时期。考古发掘发现,秦汉时以松烟为原料的人造墨技术初具雏形。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战国秦墓出土了一锭秦墨,此墨类似丸形,直径2.1厘米,长12厘米,色纯黑,但颗粒粗糙,具一定的原始性。同时出土的,还有竹木简牍和一方石砚,砚上放一块研石,砚面残留有墨痕。睡虎地秦墨的发现,证眀了至迟到秦代已经出现了制成固定形状的墨丸。同一年,湖北江陵楚故都纪南城内凤凰山168号汉墓也出土了西汉墨,墨风化严重,碎成几块,但色泽纯黑,质地较前面提到的秦墨细腻。据同墓出土竹简记载,此墓主人葬于西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可见此墨制作时间至迟不会晚于此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也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墨粒,同时也有石视和砚杵出土。此外,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长方形漆砚盒和带有浮雕装饰的砚台上,也都留有砚杵放置的空间。这说明秦及西汉时期的人工墨形态较小,使用时,将墨放在砚石上加水后,再用砚杵压住捻和。东汉时,不但体积稍大的墨出现,还出现了模制墨,如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墓出土的松烟墨,是用墨模压制成锭的,墨质坚实,外皮有皱纹。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周原县西郊出土的东汉松塔形墨,高62厘米,直径3厘米,形如松塔,墨烟细胶清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墨模的出现,在中国制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此以后,墨的制作有了定式,虽然不同时期制墨工艺有所不同,但以模制黑的基本技术一直沿袭下来。结合“尚书郎起草,月赐隃喻麋大墨一枚、隃麋小墨一”(顾起元《说略》卷二十二),“皇太子初拜,给香墨四丸”(徐坚《初学记》卷十一)等史料的記载可以推测,墨在东汉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有形制、大小、品种和产地的区别,以“枚”、“丸”相记,而且“香墨”应该是已经加入香料或其他配料制成的墨。另外,也出现专供朝廷等政府机构使用的墨。
汉代烟料基本取自陕西,扶风(今凤翔)、隃麋(今千阳)终南山之松所烧烟尤佳,制成的墨中以隃麋松烟墨最优,名重一时。相关文献资料表明,汉代制墨集中在陝西地区,虽然分布零散,已经初具规模,出现了名留后世的制墨家田真。由于缺乏汉墨制作的记载,汉墨的具体原料配方已经不得而知。但此后相关的制墨方法及名墨家所制墨的特点散见于诸多史料文献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墨的制造走向成熟,墨产地进一步扩大。南方九江、庐山之松烧烟所制墨成为新宠,《墨薮》“取墨必庐山之松烟,岱郡之鹿角胶”,书法家卫夫人《笔阵图》“墨取庐山松烟”之论,都说明了庐山松烟墨的得势。当时已经有石墨、松烟墨等不同原料制造的墨。此间制墨家在汉代烧松取烟制墨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创新,改进制造工艺和配料,尝试将各种珍贵原料掺合于墨中。如晁贯之《墨经》记载,三国时期魏国韦诞(仲将)制墨是用珍珠一两、麝香半两捣细后,合烟料下铁臼中捣三万杵。北魏贾思勰制墨含有珍珠、麝香、梣木鸡白。《冀公墨法》记载冀公制墨时,用“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搜作挺(墨锭),烟火上熏之一夜”,再“人紫草末”或“秦皮末”。名家名墨开始有品牌效应,韦诞墨的“点如漆”,刘宋张永墨的“色如点漆”都为当代及后世津津乐道。见诸文献记载的制墨家及其制墨逸事多起来,说明制墨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在制墨艺人们的努力下,墨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三国孙吴前期高荣墓出土的圆柱形墨,径35厘米,长95厘米。东晋吴应墓出土的不规则形墨,宽4到6厘米,长123厘米。江苏镇江丹徒县岀土的六朝时椭圆柱形松烟墨,残长3厘米,宽42厘米,厚19厘米,纯黑如漆等都证明,此时普遍采用以模制墨工艺,墨的体积较秦汉眀显增大,墨表留有明显的模印痕,如高荣墓的墨上有叶脉纹、梁孜墓的墨有几何纹。值得注意的是此间少有砚与研石相伴出土,砚盒或砚台没有、也不预留放研石的空间,而多增加了墨池的设计。从砚型的变化可推测,这一时期的墨已可直接在砚上沾水研磨成墨汁使用了。
参考文献:
[1] 孙迎.庆书香墨韵的文房清供[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4)
[2] 刘文哲著.中国古代文房清供鉴赏一赏心移趣[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0
[3] 张荣著中国文房四宝全集:文房清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7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