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傻大闹宝莱坞》教育主题分析

2020-10-20朱建丽

广告大观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育问题反思

朱建丽

摘要:在当今这样一个商业片横行的时代,《三傻大闹宝莱坞》能将电影拍得既富有喜剧性,有带有教育性,实在难得。本文通过对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体现的教育主题进行分析和评论,重点分析各个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教育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以期对现代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三傻大闹宝莱坞》;教育问题;原因;反思

一、影片概述

《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故事从两个好朋友对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回忆:讲述十年前兰彻顶替别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的故事。这是一所名为皇家工程学院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的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校长“病毒”的入学教育演讲就给大家压下了残酷的竞争压力。在这样一个优胜劣汰社会的竞争法则即是永远第一。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聪明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他用热情和真诚,获得了法涵和拉俱的纯真友谊,皮亚的爱情。最后他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具有400项专利,日本人求之不得)。最后,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自办的学校里用自己的方式教书,做回了真正的自己。“三人帮”中兰彻和拉加梦想成为工程师,法罕却想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家。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证明了兰彻的那句名言:“追求卓越,成功就会追求于你。”

二、《三傻大闹宝莱坞》体现的教育现象

(一)兰彻——“放养”式教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他的样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独立思考,勇敢表达,敢于提出质疑,且充满魅力。但实际生活中的家长却很难培养出这个效果,因为没有给孩子自己探索的空间,给孩子自己负责任的机会。有时家长一味放养孩子提倡天性教育,孩子犯错后,父母却抗下一切后果,孩子眼里的世界没有责任,没有思考,只有我说了算。天性教育提倡的是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教育,是信任,是耐心,是接纳,但又有多少人做饭呢?归其原因,也就是我们育塔汇所做的事,帮着这些缺乏教育理念,不会正确运用教育方式的父母,让他们可以正确教育出优秀孩子。

(二)法罕——传统教育

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望子成龙。他们在生活中不关注孩子的需求,永远认为儿子是没有决策能力的,自己会为孩子设计好人生的路,用着感动自己的方式向孩子表达着爱,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更多的在照顾父母的情绪,背负了一个家庭的梦想,家人之间没有办法建立有效平等的沟通。所以也没有办法让父亲一下子接受孩子做一个野外摄影师这样的工作。最后我们看到与家人化解矛盾解开心扉。但前提是他自己在高压之下依旧在热爱摄影,去拍去学,这种热爱是对自己的理解,能得到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也是他自己的付出。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家人的不支持,所以有了自我放弃的借口。把一切责任推给环境,所有问题永远是自己的问题。机会只就给那些准备好的人。

(三)查尔图——应试教育

他内心充满自卑,害怕否定,虽然影片没有提及他的家庭,但从他对学习的厌恶中可以感受到,从小他的家庭一定关注的是成绩而非他,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学习只是他的的工具,获得价值感,获得认可的工具,同时也是折磨他青春的噩梦。最后他总唱起学习无用的歌谣就是在报复学习为他带来的苦难。应试教育固然可以让知识改变命运,但附属品也会让人憎恨知识。

(四)喬伊——被压死的骆驼

像乔伊一样的人太多了,我国清华北大自杀率也很高,他爱他的父母,社会的压力,文化的压力让他没有办法面对父母的失望,没有办法面对自己的过失。原声家庭中带来的完美主义倾向最终化为愧疚,使他走上了极端。这是教育的悲剧,这是家庭的悲剧,这是全人类的悲剧。

(五)栾邱——社会最底层

我们没有理由责怪他信神,没有理由责怪他不自信,每当镜头转在他家,都是黑白的,穷人的世界不配有颜色,何谈尊严?自小他感受到的就是对命运的无力,对生命的无奈,他太害怕失败了,因为他输不起。有重病的父亲,有待嫁的姐姐。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有机会参加面试,而真正让他成功的,还有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接纳自我的那种体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体验向死而生的过程,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没能那么好运。他的命运告诉我们,无论家庭环境是多么不如意,我们的人生都没有被确定,都可以改变,在我们无助的时候乞求神明,不如拍拍自己的心,告诉自己,我可以接受一切结果,因为那将使我更强大。一个强大的灵魂会照亮一群灵魂。改变就在当下,人生有无限可能。

(六)教授——成长与年纪无关

每个人都会做自己经历的囚徒,无论学历高低,无论年长与否。跳出思维的怪圈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总害怕在关系中有冲突出现而打破平衡,因此安抚价值观冲突比思考它背后的本质更重要。教授没有质疑过自己的行为吗?一定有,我想正因为质疑过,所以更没办法接受,如果接受了就代表他逼死了儿子,接受了就代表他不配这根太空笔,与兰彻斗智斗勇的4年中,冲突,矛盾,成长,在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时他才彻彻底底明白了,理解了他老师的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终于可以在最后放下输赢,而接纳犯错的自己,可以放手那根太空笔的同时也放下了心中的我执,把实事求是探索知识精神传递下去,把接纳与希望传递下去。

三、印度教育——中国教育的明镜

(一)中国与印度教育背景比对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来,中国一直殷切的希望教育能够改革体制。其中,素质教育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主要是要培养真正的人才,具创造性、思想性、可塑性,而不是像“消音器”那样只会死记硬背一些机器的定义来来博取老师的赞赏,投机取巧。在读被兰彻和法涵们修改了的稿子是也任然按部就班的背诵下去,严重的讽刺了校长的填鸭式教育,令人哭笑不得。

由于中国与印度都是人口大国,一样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基础薄弱,而且教育很难得采取西方式的教育体制,于是就面临着填鸭式教育,考高分,考好分,进名校,找如意工作等等,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像拉俱一样为学业自杀的人比比皆是。在中国也随处可见,接受的教育只是晓之以文,不知其理。

(二)反击填鸭式教育——兰彻式英雄

被无形枷锁铐牢的拉加,害怕胆怯父母而不敢去追求自己理想的法涵以及典型的书呆子——查图尔都是深受填鸭式教育的毒害,而影片中不谙世俗的大傻子兰彻却是反击填鸭式教育的英雄人物。他从小就不按常理出牌,穿一件校服就能进教室上课而不交学费的孩子,到后来精彩绝伦地对machine 一词的解释使无论是在场哑口无语的校长“病毒”,还是那些受着填鸭式思想教育的同学,都无不充分的体现了兰彻在非传统教育下的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他提倡兴趣学习,提倡教育改革,在他后来成功后所办的自立学校中充分地展现给了这一点。而且最让人觉得可笑的是他们多年以后相遇,一个是成功者,一个是填鸭式教育的失败者,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地对比。

四、对传统教育制度的反思与拷问

(一)外因——贫寒的经济条件

影片中拉加的家境贫寒,家里人的所有期盼就是希望拉俱能够考上好的名牌的大学,辛苦勤奋,努力学习,最终能够得到好的成绩,进一步能在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的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得到一份优越的工作来改善贫寒的家庭。父亲重病在床,因为无钱治病而一直瘫痪在床,年龄过大的姐姐嫁不出去只因为买不起一点像样的嫁妆,作为顶梁柱的妈妈隐忍贫寒,这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的寄托全在拉加肩上。这是导致传统教育制度根深蒂固的外在原因之一。

(二)内因——社会的传统教育意识的形成

在皇家工程学院这样一所名牌大学里,办学与教育的理念就是一种填鸭式教育,这很大程度上与印度的社会阶层理念有很大关系。这些无形的枷锁使得拉杜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异常害怕面对未来,将未来寄托于神的保佑,相信一切顺利。然而现实却往往不是这样,校长“病毒”将拉加挂科并开除学校严重打击了担着巨大担子的拉加,以至于最后选择自杀了事。片中法罕这个人物形象,则代表着另一批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为了改变家族的命运,他们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按着自己铺设的道路前行。不给子女任何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子女的梦想、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仅不支持,还严厉打击。但孝顺的法罕为了不伤害父母的心以及没有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勇气,将自己的理想深埋心底。

五、结论

不仅仅是中国、印度,很多地区的人们都将读书与功利结合起来,这种思想是由传统思想和 当前局势共同影响的。然而电影最后,三位男主人公,最终改变了“病毒”的教学方式,兰彻也终于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法罕成为一名摄影师,拉杜也获得了自己理想的工作。似乎是对未来教育事业的一种美好憧憬。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创造力的人才需求增大,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书呆子”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了,素质教育必然会取代应试教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 陈锋.《励志的凝视与命运的虚拟:〈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主题变奏》[J].影视艺术前沿,2011年第五期总队143期.

[2] 陈习林.论应试教育的根源及发展走向….新西部(下半月),2007(4):74—75.

[3] 万文涛.应试教育产生根源的博弈论解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11):22-24.

[4] 劉生全.“应试教育”的追 思[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3):l4—19,79.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问题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班主任的对策分析
民族器乐合奏课与综合大学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