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干预防治颈椎病的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2020-10-20齐馨怡

文存阅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运动干预发病机制颈椎病

摘要:颈椎病是指因为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从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在颈椎病的治疗当中,恢复患者颈椎正常功能、改善颈椎病理改变极为重要,而采取药物手段治疗难以达到此目的。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颈椎病的具体病因,然后探讨运动疗法的具体类型和使用方法,希望能为颈椎病的防治提供一些理论经验。

关键词:运动干预;颈椎病;发病机制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出现退行性病变,病变累及颈椎临近组织,继发椎间关节出现退行性变,从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所以颈椎病又叫做颈椎综合征、颈肩综合征等等。现如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颈椎病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据相关资料统计,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中,颈椎病的发病率为51%[1],并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发展。近年来,随着临床中对于颈椎病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明,颈椎病和颈椎周围软组织病变以及肌肉损伤关系密切,对于此类情况,采取运动疗法治疗往往能够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所以,本文主要就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具体原理进行综述。

一、颈椎病的具体病因

(一)颈椎退行性病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钙含量逐渐下降,尤其是骨骼中的钙流失严重,从而导致骨质疏松。颈椎骨十分小巧,但是其所负担的头颅重量却很大,另一方面,由于颈椎的运动范围较大,所以其在力学上属于不稳定的骨骼结构,如果出现静力性结构的改变,则会造成颈椎病的发生。颈椎间盘出现退行性病变后,椎间盘逐渐变薄,在这其中有转化生长因素和白介素的参与,其会引起颈椎部位出现炎症反应,长此以往便导致椎间盘退变。颈椎间盘变薄后,颈椎正常活动能力受限,关节突因力的作用出现软骨软化、骨质增生等疾病,并且关节滑膜也发生肿胀、肥厚病变,颈椎病由此产生。

(二)慢性疲劳

颈椎病的发生和人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有相关研究证明,继发性高血压和颈椎病之间有高度相关性,当颈部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肌肉始终处于收缩状态,容易产生疲劳感,并且会影响血液循环通畅度[2]。颈椎周围有大量重叠的肌肉,这些肌肉共同作用以维护颈椎静态平衡。但是因为这些肌肉大多十分短小,肌腱组织不够肥厚,从而导致其耐力较差,肌力较小,容易出现疲劳。颈椎部位出现慢性疼痛时,则表示颈椎周围的肌肉开始萎缩,肌肉体积减小,同时力量和柔韧性也有所降低。在此基础上,肌肉细胞的代谢功能降低,钙离子吸收情况差,如果肌肉持续处于收缩状态,那么氧气供给不足则会导致肌肉缺血。

(三)运动创伤

如果颈部受到外部暴力的重击,导致颈椎过度弯曲后,颈椎骨难以承受外部力量而出现断裂、软组织损伤、椎间盘损害等情况,这些情况也有可能导致颈椎病发生。运动员的出现颈部创伤的几率较高,很多运动项目都会导致急性外伤的发生,比如体操、跳水、足球、篮球等等。所以,运动员发生颈椎病的几率更高。据相关资料显示,女足运动员颈椎病的发病率为70.8%。如果颈椎内的髓核出现损伤且没有及时处理,则会导致患者直接死亡。

二、运动疗法

(一)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关节的活动范围,其训练方法包括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两种。其中主动训练是指通过收缩关节肌肉以达到关节通过运动弧的效果,而被动关节训练则是指通过外力让关节运动来达到运动弧的训练方法。如果颈椎关节内外组织出现黏连性病变,则会影响颈椎关节的活动范围,并促使疼痛产生。而关节过度僵硬又会导致关节活动压迫神经,加重疼痛感。而通过适当的训练能够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并改善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从而消除局部炎症病灶,提高关节软骨的营养水平,加快其代谢能力。

(二)肌力训练

对颈部的肌肉进行训练,可以锻炼颈部韧带功能,并增强颈肩背肌肉的肌力,从而保证颈椎的稳定性,提高頸椎活动范围,改善颈椎关节功能。颈椎肌肉训练的方式不同,主要包括等长、等速和等张训练三种。

(三)本体感觉训练

颈椎病的病理进展中,颈椎部周围的本体感受器也会由于病情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导致颈椎关节稳定性失调,颈椎病周而复始[3]。及时修复本体感受器能够帮助提高颈椎关节的运动能力,从而重建关节稳定性,并且能够保护关节、肌肉以及韧带组织。从实际上来看,通过激发颈椎肌肉关节本体感受器的活动来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十分有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活人体内的部分生理变化,从而自动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从神经系统上来看,本体感觉力学感受器的特性不同,其主要依赖特殊的适宜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神经系统后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结束语

颈椎病发病后,患者颈椎关节的活动能力受到损害,并出现颈肩部疼痛,肌力下降等症状。通过运动疗法能够增强患者颈椎关节的运动幅度,从而不断加强肌肉力量,并恢复本体的感觉。采取主动的抗阻肌力训练和被动牵引能够良好的治疗颈椎病。现如今,临床中通过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大部分都只注重其治疗效果,对于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停留在理论阶段,从而导致运动疗法盲目性的使用。所以说,必须要从根本上考虑颈椎病的发病原因,结合多学科知识来探讨运动疗法的具体可行性,才能够提高颈椎病的实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峥嵘.八段锦和静力性抗阻训练对大学生亚健康态颈部不适的干预效果研究[D].东南大学,2018.

[2]叶燕虹.针刺配合肩部理筋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3]熊爱民.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多中心临床评价及退变兔颈椎间盘的生物力学测试与手法干预效果[D].浙江中医学院,2003.

作者简介:

齐馨怡(1992.9-),女,汉族,吉林四平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延边大学体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理论及实践。

猜你喜欢

运动干预发病机制颈椎病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探讨运动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mTOR在运动干预高脂膳食大鼠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钛项圈治颈椎病有科学依据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