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共情的机制及其社会作用
2020-10-20朱亚楠黄雪晴王延松
朱亚楠 黄雪晴 王延松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在人们的生活的根植深入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拥有智能手机和耳机的个人到大型现场演出——音乐是最私密、最孤独、最公开、最集体的各种体验的源泉。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音乐的交际能力、情感能力及其他作为社会纽带和从属关系媒介的潜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共情就是社会化的标志,它可以引导人们对不同事物产生共情。而共情的产生可以满足人们社会性生活生存的需要,它是社会发展中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文章讨论研究了音乐如何引发个体产生共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改变社会的力量。
关键词:音乐;共情;机制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6-0-02
一、音乐共情的机制
(一)神经科学层面的解释
镜像系统是在神经层面上理解主体间互动和同一性的一种方式,与音乐直接相关。镜像神经元(或通常称为镜像系统)是大脑运动区域中的神经元,当一个人顺从地遵守这些神经元通常负责控制的某种行为时,这些神经元就会变得活跃。由于镜像神经元的机制作用,人们在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时,会产生与他人相同或者类似的情感体验。这些神经元的发现是偶然的,它们来自猕猴运动皮层的直接电生理记录,虽然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动物研究,但有关人体镜像系统的证据越来越有说服力。镜像系统最初被描述为与视觉观察有关(猴子观察另一个个体触摸物体),但随后的研究也揭示了听觉镜像神经元的运作——一个对音乐具有明显意义的事情。Molnar-Szakacs 和 Overy 认为,人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可能为音乐的情感传染提供了一种神经机制,听者会对音乐中的听觉和动作特征进行一种预先意识的“运动模拟”,类似于声音和运动情感表达,以及产生这种声音的有意的动作。
神經科学中关于共情研究的第二个领域,是关注神经激素在人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内源性阿片系统(EOS)的范畴。许多研究调查了协调的身体活动可能导致EOS激活,从而导致社会联系和共情。Tarr 发现,与部分同步或非同步运动相比,随着音乐同步的舞蹈动作会增加社会联系的衡量标准,这也证明了EOS在调节这种效果方面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EOS的激活需要很强的活动, 因此提出了这样一个机制与所谓的被动听音乐的相关程度的问题。Kreutz的一项研究表明,与同时期的社交交谈相比,合唱会导致主观幸福感的增加,唾液样本中的催产素水平也会更高,这为在没有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情况下神经激素反应提供了证据。
(二)行为科学层面的解释
在行为层面,有大量的文献试图从感知-动作耦合(perception-action coupling)的根源来理解共情,并揭示了模仿和同步在调解人际关系,尤其是音乐方面的重要性。在大量文献的综述中,Chartrand和Dalton 提出在社会生活中模仿的重要性主张,从姿势和面部模仿到声音和语法模仿(人们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口音和句子结构)——既是现有社会纽带和附属关系的表现,也同样意味着可以建立这种社会纽带。正如Heyes所指出的那样,这种模仿行为可能是自动的、不可抑制的,因此构成了人类社会互动这一至关重要领域的基本基础。类似的,一些作者(如Valdesolo和DeSteno )已经证明了同步的力量,可以诱导利他行为和同情行为,这种同步在许多情况下有助于将人们的行为相互吸引到对方身上。长期以来,音乐一直与社会协调工作和庆祝活动等等联系在一起,在这些活动中,音乐有节奏地赋予模仿和互补的特性和机会(如许多本土音乐文化中的“呼唤和回应”特征),并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二、音乐共情的社会作用
音乐可能通过一种移情过程唤起听者的情感反应,这个过程包括富有想象力的换位思考。Scherer 和 Zentner 提出“对表演者所感受到的情感也可能存在一种共情,这种情感可能通过潜在的‘观念在我们的想象中被解释,这种观念被认为是对情绪状态的负责(例如,作曲家对他的祖国的渴望,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另一些人则把想象的视角看得更远,认为听众可能把音乐体验成一个关于他们听到的居住在音乐环境中的虚拟人的故事。经验调查显示,集中听音乐往往能唤起视觉或叙事意象,这可以加强音乐的情感效果。
在现场表演的背景下,观众很明显有机会与表演者产生共鸣,爵士乐和流行音乐的历史上充满了标志性的表演者,他们一直是强有力的移情认同的对象。古典音乐有属于古典的有名表演者,他们也能让观众产生共鸣。事实上,有人认为音乐能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虚拟人”。由于情感的音乐表达与人声和情绪的运动表达非常相似,涉及相似的声音和手势线索, 有人提出,听众对音乐的反应可能与他们对同类的情感状态的反应相同。然而,音乐表现一个虚拟人的能力似乎超越了声音和手势的信号,这些信号类似于声音和情绪表达。研究提供了一个例子,研究人们在悲伤时听悲伤音乐的原因。这些研究发现,一些听众可以体验到音乐本身为他们正在经历的情感提供共情和理解,作为共情朋友的替代品。[1]
1984年,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由于食物短缺造成人民挨饿的消息震惊了Michael Jackson和Lionel Brockman Richie。他俩为了帮助这些地区和人民而共同作了一首歌曲:《We Are The World》。这首歌曲的发表获得了很大的反响,歌曲筹集的善款被用于非洲的建设与美国本土的贫困问题。在这些捐款的帮助下,非洲众多产业渐渐好转起来,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洲这些贫困的国家地区与人民,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人道主义。这是音乐引导人们产生共情而改变社会的非常好的例子。
音乐似乎能够代表一个有共情的虚拟的人,至少对一些人来说是这样的,他们可以和这个虚拟的人产生共鸣。音乐既是一种与他人互动的媒介(他们可能或多或少会产生共情),也是一个探索一系列幻想的或真实的情绪情感的主观性环境。
三、结束语
人与人在相处的过程中都会相互影响相互“传染”,这种传染是情感的互通与情感共鸣的过程。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沉浸入别人的故事中,理解他人的情绪波动,体验他人的情感状态。早年间,共情使人类之间可以相互理解与相互帮助,进而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现代社会中,共情同样促进着人类的发展,这对人们的生活与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一个单一的窗口可以看到“人类是什么样的”,但是音乐似乎提供了丰富,多样化和全球分布的视角,它让人们在不同的范围内,例如公共和私人、计算的和临时的、瞬间的和持续的等等不同情况下而有很大不同的体验。音乐是一种强大的文化空间,为参与者提供了非凡的可能性,它在某些方面是对人类所参与的其他全球文化成就(语言、宗教、视觉文化、手工艺等)的补充。因此由于音乐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它常引导人们产生共情。社会生活中,我们常用音乐来作为鼓舞人们和感染人们的方式,目的就在于让人们产生共情,从而达到一些正能量的目的。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望,对美好情感的共同坚持,这些简单且深刻的共同情感构成了共情传播的世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和平”等宝贵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共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体现。我们应该保留与发扬这些人类共有的情感,抓住并重视共情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的社会约束力,以及它所能产生的力量都让我们人类社会变得更加亲密,更加具有人情味。
参考文献:
[1]周红五.同理心:师生交往的基本能力和修养[J].人民教育,2010(2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