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转型背景下音乐学专业声乐学习新模式探究

2020-10-20张琪黄晓萍

艺术大观 2020年18期
关键词:声乐学习音乐学转型发展

张琪 黄晓萍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到来,文艺人才备受社会各界的青睐,但要求却越来越高。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各界培养、输送高素质、多技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文艺演出人才和文艺师资力量的重任。当前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在模式和方法上现状如何,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才更有利于转型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声乐人才,本文将对音乐学专业声乐学习模式应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 转型发展;声乐学习;音乐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8-00-03

一、高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然性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加速发展,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加快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而培育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完成这一核心任务的重要标志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形和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要走上社会,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很多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形却不容乐观,造成此种结果的缘由主要是很多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不相匹配,有些甚至出现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现象。由此,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地方高校全面增强和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转型。

作为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而言,也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只有积极融入转型发展中,以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基层文艺工作者等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核心,接受社会的评价与考验。在教学中,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才能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处于不败之地,这是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转型发展之路。

二、传统学习模式是声乐学习模式转型的基础

为了顺应学校定位目标的转型,音乐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声乐课,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也必须同时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改进、创新,以加快提高学生声乐演唱和表演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尽快适应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高校声乐课程简述

高校声乐课是音乐学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训练、声乐舞台实践三大部分,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歌唱的基本姿势、歌唱呼吸、歌唱发声、歌唱共鸣、歌唱的吐字咬字、歌唱情感、歌唱的作品分析与演唱风格的把握,同时,还要根据歌唱者的声音特点和综合音乐水平的不同选择学习美声、民族、通俗等不同风格作品的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

(二)提高声乐演唱技能是声乐学习模式转型的基础

在高校音乐学专业多年以来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声乐教学模式中,学生声乐学習都是实行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新内容,学生被动接受,课后练习老师讲授的知识的学习模式进行,这种模式对于刚进学校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并切合实际的学习模式,毕竟声乐基础理论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首先必须掌握的知识,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也只有通过老师的理论讲述与实操训练才能获得。各类书刊上的声乐理论知识及文字、图片、声像资料虽然很多,但表达方式形形色色,对声音概念、对各类技术含量的描述也各不相同,也都很难表达歌唱技能技巧的准确内涵,加之声乐学习者各自的声音条件、对文字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对极为抽象的声音概念的识别能力等存在极大的差别,初学者本人无法判断发声方法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必须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实施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优秀的声乐老师有丰富的教学与演唱经验,能够及时识别和纠正错误的歌唱发声,而初学者也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歌唱发声而走入歌唱歧途的,一旦错误的歌唱方法成了习惯,将会影响歌唱者的歌唱前景。因此,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的声乐学习模式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适合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老师严谨的课堂教学,引导走入正确的声乐演唱之路,迅速提高演唱水平,打下坚实的声乐演唱基础,才能有效实现通过转型新的学习模式,迅速扩大和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

三、高校转型背景下音乐学专业声乐学习新模式

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的声乐教学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快速的学会正确的歌唱方法,但学习模式过于单一,千张一面。同时,很多高校声乐课过度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述和声乐演唱难度的追求,忽视了社会对声乐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舍本求末,脱离现实。如果大学本科四年的声乐学习一直维持这种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就会失去很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的机会,这种传统的声乐学习模式与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太适合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这时声乐教师应该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创新转型新的学习模式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之更快地掌握声乐演唱技能。

(一)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声乐学习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课上讲解、课下练习”教学模式转变为“课下自学、课上练习”的教学模式,调整课堂内外的学习内容和练习时间。

1.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音的抽象化为直观

歌唱中的声音概念是较为抽象的,声乐学习者对正确的发声技巧和发声器官的有效运动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中学生对于老师的课堂讲解的理解也是有限和抽象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化抽象、空洞的概念为具体、直观,弥补了大多数学生往往凭借主观感觉来感知学习,而造成学生对唱法把握不准确的不足,有效促进学生歌唱能力的提升。例如:利用录音录像设备,选择多位名师的多种唱法对照录音录像进行模仿学习,再将自己演唱的录音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在不断地揣摩学习中取得进步;还可以运用音乐软件中的声波曲线帮助了解各种唱法的特点,利用声波曲线图形,化声音的无形为有形,将许多不可感知的优劣唱法用曲线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选择正确的声波曲线进行正确的声音练习,使声乐学习简单化;也可以运用幻灯片或者制作动画,将正确与错误的发音器官在发声过程中的动态、气流变化等难以观察到的运动状态直观化、细致化,使声乐学习中复杂的问题、难度大的问题简单化,重点的问题鲜明化。因此,把抽象的声音概念变为直观的线条或图形,进行有的放矢的对比练习,让声乐学习更为简单明朗和生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提升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升声乐学习效果。这些优势大大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方法单一的缺点。

2.将传统声乐学习模式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融合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声乐教师对学生演唱技术正确与否的判断与把握、对错误方法的纠正、教师的绘声绘色、教师的机智、教师授课的灵活多变等优势,是现代多媒体技术无法具备的。传统声乐学习中的器乐伴奏、教师示范、声乐作品指导等都是有效的声乐学习手段,这些传统的学习模式都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且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器乐伴奏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声乐表演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把握声乐表演的节奏,使学生能较好地投入声乐表演之中;教师的示范表演能让学生的声乐学习直观便利,学生可以实时实地接受示范引导,学生的错误之处能够得到很好而及时的纠正。在此基础上再融入一些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声乐学习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进行民族唱法学习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需要学习的各民族优秀民歌,让学生先感受民歌和民族唱法魅力;在讲解新知识之前,让学生提前观看“慕课”“微课”并提出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演唱要求,适时地进行示范演唱和技术指导,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方法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少走弯路,加快提高演唱技能;再如,把传统声乐学习中经常使用的器乐伴奏变为多媒体音乐制作而成的音乐伴奏,培养学生适应多种类型的伴奏音乐的演唱和表演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也是高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1]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平台进行声乐学习

1.深入基层教学实践提升综合能力

为了顺应学校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转型,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深入地方各基层进行锻炼,在实践中加速提高各种音乐技能。如:深入到各地方中小学进行实践教学,教学生唱歌、讲授乐理知识、音乐鉴赏,组织学生创编节目、排练节目、组织音乐知识和技能竞赛等;响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将“戏曲进校园”“传统民歌进校园”的活动深入到最基层学校,也是音乐学专业学生首要的任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参与到各地方基层组织或单位辅助排练节目、教唱歌曲、教授音乐知识、或组织其他音乐活动等,这不仅服务了地方经济,还能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2]

2.搭建各种综合平台提高声乐演唱技能

声乐学习还可以利用校内外场地组建一些“音乐角”平台,组成音乐小组在适合的时间进行练唱和创编节目,也可以发展一些梯田广场“音乐角”、樟树下“音乐角”等等,进行学期音乐会的实践展示。可以将期末考試变成一场依据歌唱风格或歌唱类别组成的音乐专场汇报,这样可以从更大意义上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能力。除了学期音乐会外,还可以增加关于纪念意义的音乐实践,如青年节、大学生运动纪念日、各类庆典主题音乐节等等。学校也可以推出“学分制社团”给学生创造演练机会,提升学生的演唱技能,充分带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大大丰富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业余生活。

种种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声乐演唱技能的提高,又培养了学生对各种活动的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多种场合的表演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与人交往的社会活动能力等等。这也正是高校转型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三)加强舞台演唱实践是提升声乐演唱能力的有效途径

1.舞台演唱实践对声乐学习的优势

舞台演唱与课堂中的演唱在心理状态上存在着差异,在课堂中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熟悉的老师面前演唱没有顾忌,一旦登上舞台心态失去平衡,不由自主地会紧张,使声音僵硬,课堂上学的知识仿佛一下子都消失了。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在本科一年级时我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声乐学习上,在课堂与琴房中穿梭,期末声乐考试时我自认为准备充足了,然而到了台上看到那么多老师,心里突然紧张起来,声音就不能自控了,总是在考试时较之平常大打折扣。进入三年级学习阶段后,老师曾多次给我提供舞台演出机会,自己也经常外出寻找各种机会进行舞台实践,已经有过多次舞台演唱经验之后,后期的考试或演出时心态平和了许多,考试成绩或演出效果也更加理想。因此作为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系统的学习声乐理论知识和科学的发声方法,还要走出课堂,开阔视野,到实践中去锻炼、摸索与思考,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才能锻炼出基础音乐教育所必需的多种实用能力。[3]

2.舞台实践能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舞台实践形式很多,如举办音乐会、声乐比赛、各种主题演出、剧目排练等等,这些都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磨炼其意志,在“真刀真抢”中锻炼全方位的演唱能力和多方面的修养,提高驾驭与掌控舞台的能力。初登舞台的学生,在舞台上的步伐、笑容、眼神等都无法做到自如,偶尔还会有突发情况,比如伴奏卡顿、突然忘词、台下的混乱等等,对于这些往往都会不知所措,但经过多次锻炼,有了经验之后就能渐渐应对自如。宋祖英已是家喻户晓的歌唱家,她丰富的舞台表现力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却在广州的一场音乐会演唱《大地飞歌》时突然词了,她淡淡笑而继续演唱,也同样出色地完成了歌曲的演唱,台下响起持久而又热烈的掌声。由此可见,作为高校转型背景下的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们,我们要在课堂学习之余,多多参加舞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自身多种能力,从而能够从容自如的驾驭与掌控演唱的舞台,也有利于在毕业之际能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大舞台。[4]

四、结束语

面对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在高校转型发展大背景下,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学习模式也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将传统学习模式与现代科技、与当地经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成为声乐学习的必然趋势。高校学生的声乐学习模式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借助科学前卫的学习模式、观念与方法以及重要的手段,为声乐学习服务,努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俪雅.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音乐,2005(02):181-184.

[2]高萍萍.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14):224-225.

[3]郭丹.网络数字化多媒体声乐教学研究与实践[J].软件导刊,2006(08):37-39.

[4]温静.试析声乐演唱教学中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J].当代音乐,2017(11):61-62.

猜你喜欢

声乐学习音乐学转型发展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声乐学习中“高原现象”的应对策略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