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民歌的音调特色与演唱实践

2020-10-20刘慧

艺术大观 2020年18期

刘慧

摘 要:湖北是荆楚文化中心,人杰地灵,人文璀璨,其传统音乐文化灿烂辉煌,湖北民歌更是一朵奇葩。研究湖北民歌的音调特色及演唱实践,对传承和弘扬湖北民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湖北民歌;音调特色;演唱实践

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8-000-02

湖北九省通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临吴越、南邻湘赣、西通巴蜀、北进中原,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使湖北的传统音乐具有明显的融合特色。研究湖北民歌,对保护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促进湖北音乐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北民歌概述

民歌是人民群众的“五自”歌曲:自己创作、创作自己、自己表演、自己欣赏、自己传播,民歌是直接倾诉情感,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之一,也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体现了人民的高度智慧与艺术创造才能。

湖北民歌以其地名区分,可分为鄂东南区、鄂东北区、鄂中南区、鄂西南区和鄂西北区的民歌,这些民歌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从音调而言,各个地区的民歌都有由各种音阶构成的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但各地的调式色彩却不一致,初听者听其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风味,有的带有上江山乡风味、有的带有北方秦音风味、有的带有两湖水乡风味等。[1]

二、湖北民歌的音调分析

“音”是音乐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掌握湖北民歌的音调规律,对提高湖北民歌演唱实践能力极为重要。对湖北民歌的音调分析,主要包括用音习惯、音列种类、腔格观念和样式、旋法表现、节奏特点、调式思维等。

(一)用音习惯

湖北民歌在音调上体现出一种朴素的音平等观念。分析众多湖北民歌可发现,各音之间的独立性非常强,主要表现在各音处于平等地位、主音概念不强、音观念强于音列观念三个方面。

各音处于平等地位是指对旋律骨干音的选择是平等的,这也是最能体现湖北民歌音调朴素观的。民歌音调旋律组织中的旋律骨干音进行组合,就会产生一个核心——腔,一般而言,对旋律骨干音的选择不同,所形成的“腔”也就不一樣。湖北地区的传统民间歌曲对各音都有作为旋律骨干音的观念,所以在旋律骨干音的选择上是十分平等的。

一般而言,乐曲的终止音就是音列、调式的主音,但湖北民歌却不同。有人曾对湖北民歌进行过终止音的情况统计,根据统计发现,湖北民歌的终止音的各调式主音的排列情况是:徵调式、宫调式、羽调式、商调式和角调式。而其他调式音列非主音终止的情况则是:Re、Do、La、Sol、Mi。统计表明,主音概念在湖北民歌中的概念并不怎么强,这实际上也是音平等观念的反映。

在传统的五声调式中,音的倾向性其实是不强的,这是由于五声调式缺少半音和三整音音程的关系,但实际上还有一个问题也需重视,就是组成五声调式的各音,其实都能独立地建立起以自己为主音的调式音列。从湖北民歌的音调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创作者的音观念较强,在同一调式的音列中,在其他音上终止的民歌数目也不在少数。

(二)音列种类

音列是音乐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湖北民歌音调的音列种类较多,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从宏观方面而言,主要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音域不超过八度的音列,各音呈自然状态排列,称为“自然型音列”;一类是音域超过一个八度,需要进行音转位来分析的音列,称为“移位型音列”。在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的1380首民歌中,除开无音列、只有歌词的26首及转调19首和两种终止音2首外,其他的基本都属于自然型音列(占大部分)和移位型音列范畴。

(三)腔格观念和样式

腔格指的是“以形成民间歌曲音调中的旋律骨干音相互之间的音程关系为基础,是民间歌曲音调旋律骨干音所构成的某种形式”。腔格的形成,有赖于人们对音的认识以及音程关系的确定。由一个音构成的民歌,只有节奏分析的意义;由两个音构成的民歌音调,只为人们提供了民歌音调的传承证据;而由三个音构成的具有腔格的民歌音调,才是民歌创造与传承的真正起点。湖北民歌的如[Do、Mi、Sol]与[Mi、Sol、Do][Sol、Do、Mi],[La、Do、Mi]与[Mi、La、Do],[Sol、Do、Re]与[Do、Re、Sol]等,它们在各自的编曲中所起的作用、色彩、特性和意韵等都明显的非常不同。

(四)旋法表现

湖北民歌的旋法表现有五个方面:一是简洁。具体表现为用音非常少,以三音列、四音列和五音列为主。二是级进。这是湖北民歌音调旋法的主要倾向,旋律骨干音的腔格多由四度、五度音程构成,这就为音调旋律以二度、三度级进奠定了基本基调。三是音域狭窄。从音列种类分析可知,不超过一个八度的自然型音列占据绝对优势,虽然在演唱实践中可能会超出谱面的记录,但这只能说明音区的高低,不能改变音调旋律行进中所表现出来的音域宽窄。四是高起低走。这是湖北民歌音调旋法的旋律线条特征。由于湖北民歌的主导音列是[Sol、La、Do、Re、Mi],但同时又不超过一个八度,所以开头往往起音高,经过二度、三度级进后便开始往低的终止音下行。五是语调(方言声调)制约性大。语调对湖北民歌音调的影响有四:用当地方言声调来念韵白所产生的“语调的旋律”;用方言声调来演唱双声叠韵句所产生的“韵调的旋律”;用约定俗成的旋律骨干音来演唱所产生的“腔的旋律”以及用音调性强、表现力强、词曲较固定的“曲牌”来演唱的“调子的旋律”。其中“语调的旋律”最基础,“韵调的旋律”最具特色,“腔的旋律”影响最大、风格最多,“调子的旋律”则最为成熟、完善和表现力最强。

(五)节奏特点

节奏是音调旋律的框架,是单位时间中发音点的组织形式。单位时间中发音点的长短,形成节奏的快慢、强弱;发音点的疏密,形成节奏的松紧、顿挫,故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节奏类型。

湖北民歌有四种节奏类型:均分型,即单位时间中发音点的长短、疏密以同一时值进行;顺分型,即单位时间中发音点的时值先长后短、先疏后密;逆分型,即单位时间中发音点的时值先短后长、先密后疏;切分型,即单位时间中发音点的时值长短、疏密错落相交更替进行。民歌源于人的生产活动,所以其生产活动的节奏也是音调节奏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号子、田歌、采茶歌等。[2]

(六)调式思维

调式是音乐中各音音高关系的组织基础和表现手段之一。湖北民歌的调式思维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以腔格为核心,调式的特性和色彩在繁复众多的音列结构组合和节奏搭配中表现出来。

湖北民歌的旋律骨干音的平等选择带来了腔格的多样丰富,同时也影响了调式特性和色彩的变化。湖北各地的行腔习惯不同,其调式往往也不同。如著名的湖北民歌《龙船调》,这是一首终止音为徵[Sol]调式的民歌,受编创者的行腔习惯,以[La、Do、Re]为旋律骨干音进行编创行腔,歌曲中徵[Sol]调式出现了10次(5次为经过音),而羽[La]、商[Re]两音也非常突出,一直反复,给听者留下了这首徵[Sol]调式的民歌含有羽[La]、商[Re]两音的特性和色彩的鲜明印象。

三、湖北民歌的演唱实践

《龙船调》湖北武陵地区的一首灯歌,通过富有情趣的情节和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塑造了一个娇羞过河的土家妹子和热情待人的渡船艄公形象,极受群众喜爱。这首民歌极具鄂西南及武陵山区的传统民歌的特色:以四音列[Sol、La、Do、Re]作为五声音阶的基础,以旋律骨干音[La、Do、Re]和[Sol、La、Do]創腔编曲,歌曲主词形成的语调式旋律形态和衬词形成的腔式旋律形态形成鲜明对比,整首歌旋律流畅,节奏明快,表现了鄂西南地区的音乐风格。演唱这首民歌时,要注意把握其行腔特色,注意其所具有的山歌风格,第一、二乐句节奏自由舒展时要注意调整速度、节奏。衬词部分音调密集,要注意保持弹性,气氛轻快欢乐,气息一定不要上浮。用方言演唱时在咬字上特别注意歌词中的“正”“是”“稍”等是平舌音,韵白部分也要用方言来说,可根据演唱者角色的不同做出相应的动作或情绪处理,如女孩的“羞涩”、艄公的“热情”等,同时也可融入自己的演唱特色和表演来提高歌曲的艺术表现了。[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掌握湖北民歌的音调特色,不仅是学习和演唱湖北民歌的重要内容,更是理解优秀中华文化和荆楚文化的途径,在深入了解背后文化的同时,演唱者也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将其表现出来并传递给观众,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应是新时代每一位音乐人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匡民.湖北民歌的地方音调简介——湖北民歌音调的地方特色问题探索[J].音乐研究,1980(03):87-93.

[2]刘维正.湖北民歌特性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03):48-60.

[3]刘小瑢.湖北民歌《龙船调》音乐结构分析[J].黄河之声,2019(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