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置好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
2020-10-20佘春霞
佘春霞
【摘要】 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提问,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启发锻炼学生的思维。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把握好几个原则设置好问题,推动课堂进程,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关键词】 设置问题 启发思维 主问牵引 精准提问 巧妙变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5-089-01
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提问,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启发锻炼学生的思维。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设置好问题,推动课堂进程,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那么如何提好问题呢?笔者以为,想要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宜少不宜多主问牵引
语文课堂教学为启发学生思维,必须设置问题。但是如果问题过多过琐碎,那么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起到相应的作用,反而一连串的问题会将学生的思维打断。为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最好设置一个问题贯穿整个文本。学生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习,时刻是围绕这个问题在思考,这样的思维才是时刻在得到启发。
我再教学台湾作家龙应台先生的散文《十七岁》时,就以提问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内容涉及:母子相处之情,母亲的情感,孩子的态度,事件的归纳,优美的环境描写,相处的哲学……这些都值得细细推敲。教学目标我设置两点:1.体会母子间微妙的相处方式。2.学会赏析优美的黄静描写语句,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重难点则是“体会母亲含而未发的情感”。综合以上我在充分解读文本后,我就设计一个主问题:谁是小孩?通过这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将这些所有的信息串起来。
基于这个问题的提出,前面先设计了一个浅显的小问题:母子对话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小孩。
那么文中,谁是小孩?显而易见,学生都能找到“华飞认为母亲是小孩”。基于这个问题,让学生归纳完事件后,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体会当时华飞的心理。
紧接着,探讨“母亲是否也把华飞当小孩了”。学生也能从中去找到“送伞事件”、“环境描写表达心情”等内容赏析。
最后再来探讨:谁才是真正的小孩。学生都能提到:“华飞就还是个不成熟的人,就是小孩。”“我们现在是小孩,华飞的心理和我们现在是一样的。”……明确“华飞只是在装大人”。而母亲呢,愿意在亲密的孩子面前表现出“小孩”“幼稚”的行为,她才是真正成熟的人。
这样,我设计的教学重点“真正理解母亲含而不发的深情”就得到突破了。
二、宜宽不宜窄精准提问
语文是一门课程内容十分丰富的课程。课堂呈现的内容也是多维度多角度的,要传递给学生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性,更有人文性。所以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能过于有局限性,应设置为一个宽泛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
《我的叔叔于勒》是经典课文。这篇课文,因为经典,所以有很多的优秀教学案例。
这次我采用的“长文短教”的方式。我截取了文章的四个片段,分别是“盼于勒”“生活拮据”“见于勒”“躲于勒”。
每一片段都按照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赏析理解。通过片段的赏析及背景知识的了解,学生明白了作者讽刺的就是那时人与人之间金钱为上的利益关系。
一般教学,理解了本文的主旨基本就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是在我看来,这似乎还是肤浅了点。所以我继续追问:“你如何看待人物这样的行为?”
问完,再给学生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启发,你一言我一言就说开了:
“因为他们生活拮据。”
“于勒年轻的时候就花钱大手大脚的。他之前可能也真的赚了点钱,可是他如今这么落魄,说明他还是不懂得珍惜。所以要躲他。“
“因为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务员,而家里两个姐姐都还没嫁人,如果把于勒接回来那么负担就更大了。两个姐姐就更嫁不出去了。权衡之下,骨肉亲情,也许就只能牺牲于勒了。”
“于勒现在虽然没钱生活落魄,但他好歹能自食其力,而且他也没想着回到哥哥家。所以也不用强人所难。”
……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思维之广度和深度让人折服。
《新课标》也提到了在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中的情境内涵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开放性的宽泛问题才能给学生提供自我体验的舞台。
三、宜巧不宜拙巧妙变通
语文课文内容涵盖面很广,涉及人文也涉及自然科学。有一些讲述自然学科的课文就显得深奥莫测,学生读起来有难度就兴趣索然。如果在这时提问没有一点投巧,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不到调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两篇科普性说明文。一提到科普文,学生很头痛,尤其是理科思维欠佳的女生。其中《被压扁的沙子》,乍一看題目,完全令人想不到内容还是和恐龙有关,且关于课文内沙子的形态变化决定着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一部分的推理,很多孩子也理解不透。另外还有《河中石兽》中老河兵分析石兽应该在上流的理由“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这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也很吃力。很多学生面对这么费脑的理解是直接举白旗的,思维是停滞的,更不要说得到锻炼了。所以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时就不能直白地问:“谁能来解释下这个原理的过程呢?”不如灵巧将问题一变——“谁能将这一过程用示意图展示出来呢?”这么一问,学生在本、纸上可以边理解边画出简易图,降低了直接讲述的难度。将抽象的原理化为形象的图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有所学,最终还是要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思考。语文课程承担熏陶学生文化,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职责,我们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设置好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维中对语文有所深思,思考过后进一步热爱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