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党的政治建设的演进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2020-10-20夏伦平

广告大观 2020年5期
关键词:党的政治建设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夏伦平

摘要:理论逻辑是党的政治建设乃至现代化政治治理的合法性之所在,亦是政治话语表达权威性的重要支撑,理论逻辑遵循“过程—事件”中偶然性的理论缘起、必然性的理论核心要义提炼、应然性的理论内涵延展和自然性的理论价值建构。

关键词:党的政治建设;演进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关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不断巩固党与群众血肉联系、构筑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纽带。

一、党的政治建设的演进逻辑

共产党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其与其他政党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自身的革命性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历经无数次的革命实践中已经证明党的政治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根本保证。事实上,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的演进亦是其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自然深化过程。

(一)初步积淀期(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马克思政党理论为党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无数共产党人探索党的建设、探索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现实路径提供前期经验。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没有专门论述他关于政党理论的主张,但在如《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法兰西内战》等诸多文献中均阐述了他的政党思想。马克思的政党理论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①党的建设的基本立场。政党成立最先需要回答的是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一点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之中已经将之表述清楚,马克思认为党的建设应具有的基本立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建设体现人民性。“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无产阶级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绝大多数人指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宣言》中通过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明确了人民的构成,并且立足于唯物史观,深刻阐述了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是价值的主体,这集中地体现了人民主体的思想。[3]二是建设具有革命性的政党。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政党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其在《宣言》第一章中就揭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阶级斗争,他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共产党的革命性是社会主义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②党的思想建设。马克思突出强调廉洁节约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并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中对“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5]给予高度评价。廉洁自律意识是共产党员基本的政治品格;③党的组织建设。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其有着广大的来自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党员,因此,就需要有一套严密而又科学的组织体系用以规范党员行为。马克思早在《国际共产主义同盟章程》和《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中就表达过,即按照民主制和集中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党的组织建设。面对众多的无产阶级党员,依靠大多人开展革命的方式就要实行民主选举。“所有盟员一律平等”“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④党的政治建设。马克思创立共产党伊始就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其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党的政治建设作出系统性论述。《宣言》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其中包含着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鲜明的人民立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政治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7]进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政治要求是共产党人没有个人利益,敢当先锋,有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有伟大的政治胸怀。共产党人讲政治主张,不是坐而论道,而是注重实践,积极行动,“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8]当然,《宣言》中还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原则、纪律、策略等均作出相关阐述。

(二)经验探索期(1949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的政治理念,引领党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严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唯靠极集中的组织,铁的纪律(即采用军队的纪律)”凸显其政治性。1922 年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其中提到“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都是我们党在建党初期讲政治的最初体现。1929 年,针对当时红军内存在的将“军事与政治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和倾向,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予以严肃批评与纠正,强调红军的职能就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只有以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党内同志的政治水平”,进而实现“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这个职能才能发挥好。后来,毛泽东又強调,吸纳新党员时,同样要把“政治观念没有错误”作为重要条件之一。显然,这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初期将政治建设落到实处的体现。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面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新形势,毛泽东又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无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命题:“我们的干部不但能治党,而且能治国,要懂得向全中国与全世界人民讲话,并为他们做事,要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与政治家的风度”。接着,毛泽东在 1939年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无产阶级政党,它就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在纪念抗大成立3周年时,他还明确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确定为抗大的教育方针。在毛泽东看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紧密相连,“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随后,中国共产党于 20 世纪 40 年代广泛开展的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高度统一,使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全面提高,进而为取得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要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作用才能利于形成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发展的实际指出,党的领导离不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必须要把中央、地方和基层三级党委的有效领导统一起来。如果不能坚持这几种领导的有机统一,也就无法形成党的坚强领导核心。早在 1942 年 9 月,我们党就强调:党“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1945 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更突出强调共产党申明政治主张的重要性:“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都是异常清楚、异常确定和毫不含糊的。”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特别重视政治工作在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认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如此。在毛泽东看来,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都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尤其要发挥“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作用。1955 年 3 月 31 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评价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强调了领导干部要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性,他说:“所有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地委书记以及中央各部门的负责同志,都要奋发有为努力,在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的基础上,使自己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一方面要搞好政治思想工作,一方面要搞好经济工作。”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改进经济工作领导方式的初步尝试。1962年 1 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综观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所走过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总体上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的原则,形成了“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的理论优势,为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全国执政、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引领作用。

(三)体系形成期(1978年到201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坚持讲政治的优良传统,所形成的“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的原则要求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改革开放初期,政治建设更加强调维护中央权威。邓小平反复强调讲政治,“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坚持党性、根绝派性”。此后,党中央又提出民主集中制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也是最重要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1979 年 1 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我这里所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随后,他又进一步强调: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的思想,鲜明提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必须要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也就是说,搞现代化建设,在牢牢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任务绝不动摇的同时,一定要认识到“经济发展需要有坚强的政治保证和充分的政治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如既往地强调“讲政治”的必要性。早在 1997 年,胡锦涛在全国机关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做的《做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表率》的讲话中就指出:“学习是基础,政治是大局,正气是保证。”胡锦涛同志在 2012 年 3 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扎实开展‘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只有不断地“严肃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

(四)战略机遇期(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讲政治”,形成鲜明的政治导向,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强调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和践行“两个维护”的同时,针对性地提出政治灵魂问题,战略性地提出政治能力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问题,丰富了政治建设的时代内涵。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了政治建设在新时代执政党建设中的独特职责,使其从党的传统建设中独立出来并在党的建设总布局中居于首位,同时赋予纪律建设以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方针的指导下,切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有效“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同时还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使其始终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才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018 年 6 月 29 日,在建党 97 周年前夕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永恒课题”。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政治建设放在执政党建设的突出位置,“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党内政治生态根本好转,不斷增强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这说明,全党只有不断深化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认识,才能不断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019 年 1 月 31日,中共中央又公布《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分别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强化组织实施”六个方面作出规定、提出要求。同年 7 月16 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重要文章。这都说明,新时代执政党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把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定和落实的全过程”,为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强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是党的政治建设乃至现代化政治治理的合法性之所在,亦是政治话语表达权威性的重要支撑,理论逻辑遵循“过程—事件”中偶然性的理论缘起、必然性的理论核心要义提炼、应然性的理论内涵延展和自然性的理论价值建构。

(一)理论缘起: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

政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先驱者理论主义化、合法化的重要来源。同时,政治属性回答的是“为了谁”的问题,构成政党的第一属性,决定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以及党的行动纲领和施政策略,且成为衡量一个政党先进性乃至生命力的直接参考标准。由此可见,建立在一定社会形态发展基础上的政党,始终将政治属性作为保持其生命力的前置条件。以“过程——事件”为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缘起,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遭受严重剥削、普通民众生存境况堪忧、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背景之下,以马恩为代表的先进革命者站在群众立场,通过《共产党宣言》、《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逐渐绘制出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而《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的理论先驱,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政治纲领和政治追求,并成为世界共产党自身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理论缘起。事实上,自《共产党宣言》开始,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将政治建设作为政党提升凝聚力、保持战斗力、维护生命力的重要路径,亦是共产党产生斗争精神、斗争本领的理论之源。

(二)要义提炼: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与政治自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并始终以培养党员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事实上,政党政治与政治学理论既有联系,亦有区别。政党政治的逻辑起点一般延承于政治理论,而对其执政规律的经验总结则与政治学理论相互印证,并构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然其区别在于,政党政治从理论视域看更趋向于先验性和耦合性,即政党作为特定群体的集合,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实践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思想与行为的高度耦合及一致,换而言之,政党政治以纯洁党员思想作为其理论要义之所在,由此,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要义自然是提高党员思想行动的耦合一致性,并通过政治品格的外化和政治自觉的内省完成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有效载体,政治品格既是党员形象的一种自我塑造,也是党组织魅力的传播介质,还是党的政治理念、执政道路、执政状态乃至执政效果的直接呈现,并承担着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投射。而政治自觉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内生型动力之所在,其虽没有固定的参考标准、量化项目,但却关系着党的政治建设的效果。如果说人民性是党安生立命的根本,那么,建立在政治品格和政治自觉基础上的政治性则是党永葆活力的要义。

(三)内涵诠释:科学性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论证

党的政治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丰富与延展,且以党的建设为构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维度,共产党作为马列主义理论的行动主体,需探索并完成从实践、理想与信仰的三维一体化裂变。在此演变过程中,党的政治建设产生于社会主义理论,并通过剥离、强化、完善、提炼后再次嵌入其理论之中,进而成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内化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论证条件。可见,科学性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前置条件,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信度与效度,而信度与效度正是形成理论内涵的两个根本要素,且成为理论科学性的逻辑推演的一般范式。由此,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表征为互构、互融、互建式的内涵耦合——逻辑构嵌——科学论证。综上可知,党的政治建设实质诠释为政党政治性与主义科学性的融合统一,二者共同演绎了社会主义科学性的内涵与逻辑,并以科学立论的方式推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互动性、永恒性、持续性。

(四)价值建构: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主体观既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并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生机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主体利益已与党的建设共生共荣、不可分割,且人民性作为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执政效果的最终检验场域,亦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评判标准,而党的政治建设则进一步强化党同人民群众命运相连、体系相容、价值相生的共同体理念。同时,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新时代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体现了使命与价值、政党与社会、人民性与政治性的高度统一,并通过政治建设的嵌入完成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品格的建构。可见,党的政治建设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的优越性、明确了党的性质与宗旨、不断强化人民主体利益的政治站位,巩固党同人民的命运共生和价值共治有机体。

三、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逻辑

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并推动实践的丰富与发展,而实践过程又进一步促进理论的完善和提升,完成认识的“二次飞跃”,实现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借鉴、相互建构,进而不断印证社会主义的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亦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尤其注重通过实践指引来探寻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道路。

(一)党的政治建设以树旗帜、把方向为引领

黨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其从根本上规定了党的属性和性质,涵盖了原则、底线、站位、理想等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观,并成为每位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是对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指引。而2019年1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则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作出界定,其也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中第一次对党的政治建设专门出台指导意见,可见,党的政治建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重要主题。事实上,有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扫清体制机制的障碍,保证中央令行禁止,以提高集体行动的迅速性和有效性,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在整个治理的运行体系中,始终考验着的是党的凝聚力、团结力。换而言之,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是实现治理现代化、促进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政治性作为政党集体行动的指南和旗帜,正是党的凝聚力、团结力的根本性因素,并伴随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牺牲奉献的信仰起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最基本的是要党员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党的政治建设以察问题、精治理为举措

坚持问题导向是政党保持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事实上,政党正是在不断解决各类问题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走向成熟,从而保持政党执政的长期性和永恒性。而所解决的问题,既有外部发展问题,也有政党自身建设的困境,但更多的是来自政党自我建设,尤其以腐败问题和特权思想为典型。简而言之,问题导向是影响政党走向成熟、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因素,而真正威胁其生命的即是来自政党本身的自我固化而引发的一些列效应。而化解危机的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尤其是正视党内问题,勇于、敢于、善于进行自我革命。党的政治建设正是根治腐败问题和特权思想的有效途径,并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能力提高”为重要抓手,提升党员队伍纯洁性和战斗力,进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事实上,革命性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鲜明立场,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征,而问题导向与精细治理均是治党管党的一种方式和程序,其中,问题导向侧重于应对党建风险和管党治党的考验,精细治理则是通过对其运行中所呈现的风险的精细化、系统性治理来实现党内制度的规范性和操作性。由此可见,党的政治建设以自我革命为主轴,并问题导向和精细治理两个维度,通过风险治理以检验、改革党内规章制度,从而保证党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党的政治建设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旗帜鲜明讲政治
党的政治建设内涵探析
中国共产党科学运行党内政治生活的成功范例
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维度与空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