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中高年级小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2020-10-20顾雪华
顾雪华
摘 要:文章以提高鉴赏能力为中心,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赏析过程为切入点,以意象为审美体验的目标,从教授的起点和过程入手,剖析培养鉴赏能力的过程以及传统美术教育中对此类能力培养的缺失,尝试为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提供一条全新的审美之路。
关键词:美术鉴赏;山水画;审美过程;美术教学
注:本文系张家港市2019-2020年微型课题(201922080)研究成果。
美术鉴赏能力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表现。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美术鉴赏能力时,就可以从不同层面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别样的情趣,进而才算真正地发现美、感受美,甚至是表达美。对美的体验和感知,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的愉悦,通过感受这种愉悦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产生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而这种愉悦的视觉感受在经由系统的教学和指导后会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并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自我提升并形成完善的人格。由此看来,通过形成系统完善的审美体系,提升鉴赏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观察”的逻辑和脉络是当代小学教学提升的一条必由之路,同时也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和重要的补充。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对孤立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通常是不能直观地发现作品中所蕴含的风格和特点的。因此,如果想要快速甄别出作品的风格特点并确实感受到包含在其中的美,就必须找到与此类题材相同但风格上完全不同的反面例证来对比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快速识别的目的。在这一要求之下,我们试举一例:西方的巴比松画派是活跃于19世纪中叶的一批法国风景画家,而这其中以柯罗最为著名,当我们以同样是风景画的黄公望的浅绛山水与之相比较之时,便会发现虽然同是画山画水画树画石,我们能够从柯罗的画中感受到强烈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西方19世纪的这种绘画更注重现实世界当中的色彩和光影,以及在这二者影响之下所表现出的形体。这似乎更趋向于我们眼前所见之真实。因而其对于注重形式、笔墨、意境和意象的中国绘画来说,无疑是具有参照意义的。通过将此类绘画与传统的中国山水画进行比较,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识别出中国山水画中最具备代表性的特征,即注重形式、笔墨以及意境。而当我们再次将这种以自然主义为依托的作品和中国山水画进行比较的时候,那些被忽略的色彩倾向和冷暖变化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进一步的思考——我们的民族绘画中究竟加强了什么?我们究竟选择了什么?
形成系统的美术鉴赏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的文学作品(诗词),并结合中国历史的朝代变迁来为这一问题进行解读。中国绘画通过笔墨之变化、行笔之快慢,以及勾、皴、点、染、擦等诸般用笔方式的变化来抒发和表达,以构图之疏密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借物抒情,将眼前之景同隐没在胸中之景两相结合,“书写”在宣纸和绢布之上的。将眼前有限之景物放大成为无限之意象,在笔尖的水墨晕染中达到主客消解、物我两忘的境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物我两忘,其实本身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高深的人生境界,而是一种十分具体的观察和感受的美术鉴赏能力。它有着具体而明确的方法和依据。当我们的教学进行到了这一步时,学生就能够逐步体会到中国传统绘画抛却主客二体的两分法而将主客合一的审美意趣,并进一步感受到由此带来的意境之美。王阳明说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①这一点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之中,是一直被我们所遗忘的。
美术鉴赏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来说不能只是一种对于眼前之图像的一种浅尝辄止的观看。当我们向学生展示了这种审美的过程之后,必然会对学生的审美思维形成深远的影响,学生可以以更多的视角体会曾经只能直观(主客二分的方法)欣赏的艺术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单单指绘画,更指向了诗词、戏曲、园林等等一系列的以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为基准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学生会逐渐发现,欣赏中国的艺术都必须基于这一鉴赏原则,否则我们始终是在审美的外围原地踏步。而当具备了这一能力时,原则上来说,学生就能够变化角度,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去审视眼前的美术鉴赏对象,逐步踏入理想的彼岸,进而去感受那种超然于现实物象之外的理想之美。虽然,在这一过程之中,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学生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到每一幅作品或者是每一个意象背后的精妙之所在,但是当他们懂得了这种观看和欣赏的方法之后,他们自然就找到了我国民族艺术之所以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法门。从微观层面上看,这会对学生培养和形成抽象思维有所帮助;从宏观层面说,这也是下一代人能够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粹,欣赏民族艺术,继承华夏文明的起点。
学生从朴素的观看方式入手,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逐步深入思考,进而获得全新的欣赏维度,通过这样一种被我们所遗失的鉴赏美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再次领略到华夏艺术的独特之魅力。带着这样一种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审美方式去对任何一种艺术作品甚至是学科知识进行审视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具备一种超越于以往的人文视角。须知我们所做的,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更高阶的美术鉴赏能力,一种更系统的审美逻辑。学生能够通过感受美和体会美进一步完成更深层次的人格和道德上的完善和塑造。
我们借用这种主客合一的认识方式,让学生深入到中国艺术的精髓之中、诗书之中去把握和体悟具象艺术真正所要达到的那个彼岸,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之中形成超越了现实之美、眼前之美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注释:
①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友人指岩中花树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參考文献:
[1]李小青.慧能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2]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下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4]尹吉男.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
张家港中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