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研究
2020-10-20安太花
安太花
摘 要:對于德育教育而言,其是开展学校教育的基础与核心,直接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良好的品德对于小学生成长以及教育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教师长时间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综合来看现阶段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可以发现整体效果不甚理想,下面本文就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教育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于小学生人格完善、品德提升均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小学应当重视德育教育的主要原因。通过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小学生可以明辨是非、分辨善恶、懂得感恩等,均可促进小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一、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就德育工作而言,其是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根本与前提,小学生人格和品德的培养要高于知识教学。小学阶段是每个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将伴随终身,于学生未来成长和成才均产生直接影响。小学班主任有培养小学生良好德育品质与人格的责任与义务,而且其具有职业与职位的双重优势。首先,各阶段学生对教师都存在一种由衷的敬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非常高的地位,所以教师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其次,班主任负责协调统筹班级内部各项教育活动,旨在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其具有将德育教育渗透至任何一项班级教育活动的机会,为有效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综上,小学班主任开展有效德育教育直接影响小学生个体发展与进步,而且关乎教学效率与质量,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此外,班主任具有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绝对优势,是保证德育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有利条件。
二、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小学生步入小学开始班主任就作为其心目中的偶像所存在,其对班主任有信任、尊敬、崇尚等多种感情,由此可见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就小学生而言,其心灵好比一汪池水般干净、清澈,好比一轮圆月般纯洁、无暇,周围人与环境均对其人格与品德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小学生因为对班主任有十分浓厚的感情,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性格特征,所以会模仿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换言之,班主任的日常活动均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人格与品德,因此其应当发挥自身积极的榜样作用,严以律己的同时悄无声息的影响学生,使其可养成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品德。
(二)多种形式、寓教于乐
对于德育教育活动而言,其不同于知识教育,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内容和形式,所以班主任需要善于抓住一切积极的德育教育资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征开展多形式的德育教育,最大限度发挥班主任工作的优势。
如班主任可在每周一次的班级集体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依据每周学生的表现和时下社会发展动态提炼班级活动的主题,确保德育教育内容的实时性。国庆节期间小学生课后都在津津乐道的讨论国庆大阅兵的事情,教师则可将“阅兵”作为本周集体活动的主体,以比拼的形式让小学生自选与“国庆阅兵”有关的内容参赛,可以单打独斗也可以成群结队,教师与其它学生负责评比,最后获胜的个人或者队伍可获得一项特权、奖励。班主任利用比赛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利用团队比赛形式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最后以“国庆阅兵”内容的有效深化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等。
(三)走出校园、丰富实践
小学生因为年龄与阅历的关系其心智尚未发展成熟,所以其人格与品德均十分容易受到人或者事的影响。因此,为了时刻巩固小学生正面、积极的人格与品格,教师需要在适当的范围内就其社会认知水平进行提升,强化小学生辨是非、明道理的能力,一定程度降低不良情绪、不良事件等对其人格和品德的影响。
如教师可利用周六日时间带领小学生去野外踏青开展春游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小学生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明确植物与人类相同均有生命,我们应当做到对生命的尊重,不踏草、不折花。亦或者教师组织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敬老院看忘孤寡老人,陪老爷爷下象棋、给老奶奶讲故事等,使得小学生可养成尊老的良好品德。
三、结束语
“三岁看老”是我国的一句俗语,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仍旧可明确幼年阶段对每个人产生的终身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于完善心智水平、认知水平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其养成的品格、品德等会对其整个人生产生较大影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所以说,小学班主任应当认识到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对小学生成长及成才的重要意义。本文简单论述了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希望可为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韩英华. 探讨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 好家长.
[2]赵益莹. 小学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J]. 新课程(小学)2017(9).
[3]周丽娟. 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分析[J]. 都市家教月刊(3):16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