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读《小男孩》,和着泪与悲

2020-10-20王红梅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生活费篇文章小男孩

王红梅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二十多年,经历过语文教材的多次改版,在这么多的教本里,有一篇课文,我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先做一个特别的工作:悄悄地调查好学生的家庭组成情况,并事先做好相关学生的沟通与心理辅导,之后才敢上讲台。这篇让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心翼翼的文章,就是原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小男孩》。第一次教读这篇文章时的特殊经历,让我以后每每教到这篇文章,总心中隐隐作痛,弥散无限的忧伤。

《小男孩》是当代作家魏志远写的一篇小说。文中九岁的小男孩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大量的细节叙写了小男孩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讨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所依靠、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小男孩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小说以第三人称记流水账似的记录着一切:小男孩被妈妈逼着出门、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看到一个受妈妈宠爱的小女孩、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妈妈谈话,数着站牌下车,进小巷,凭着记忆找楼号,上楼,敲门,没找到爸爸折回楼下大声喊“爸爸”无人应答,冒雨往回走......不加渲染的跟踪叙述,将作者的同情藏得很深,但直击着读者的心房。

这个小男孩,真是太可怜了。爸爸连每月生活费都不给他,更别说亲情的慰藉、探视与陪伴。妈妈呢?她把小孩子当成出气筒,把自己婚姻的不幸和生活艰辛的怨怒撒向了小男孩,致使才九岁大的孩子凭着依稀的记忆,独自一人坐五站电车去前夫家讨要生活费。在那个飘着雨的夜晚,虽然孩子在楼道下大声喊“爸爸”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小男孩最终并没有找到爸爸要到生活费,他“抹着脸上的雨水往回走”,想起出门前妈妈那句“没要到钱,你就别回来”,这个善良敏感的孩子,最终露宿街头,成了有爸有妈的一个“孤儿”,成了父母婚姻的牺牲品。

第一次教读这篇文章,是在一个深秋的下午,第七节课了。窗外寒风萧萧瑟瑟,雨丝疏疏冷冷,这样的天气与小说的悲戚情境很是相合。我用录音机播放了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伴随低低的音乐,我导入新课,依照小说阅读的基本步骤,逐一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与环境描写。然后,我挑出其中最能反映小男孩悲苦境遇、悲戚心境的句段,声情并茂的范读,以期学生们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这些真实而典型的细节,来领悟小说不动声色的叙述所迸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我低沉忧郁的语调里,教室里安静极了,孩子们都低头看着书本,认真地听着。我得意于自己的示范,更动情地朗读着。突然,我听到了一个低低的擤鼻的声音,不对,是抽泣,低低的、不能自抑的抽泣!这是我不曾想到的效果,毕竟孩子们已是九年级的学生。我迅速的循着声音找寻。晓铭,一个男孩!全班只有他正把书本竖起,以挡住自己的脸,也挡住我的视线。

我的心陡然沉痛起来,晓铭,我是知道的,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与小男孩相同的经历勾起了他的伤心事。晓铭家境清苦,父母感情不和,打闹了很长一段时间而离婚。离婚之后,母亲远走他乡,他随父亲生活,与母亲生生分离。因为身处偏远农村,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他的爷爷奶奶固执地认为,儿媳坚持离婚就是放弃了孩子,就决不能让孩子与母亲再有任何瓜葛,尤其听闻孩子母亲在他乡生活条件渐渐好转并再次嫁人之后,老人家更是对儿媳痛骂不已,非常抗拒孩子母亲与孩子的接触,每每听闻他的母亲回乡,担心孩子母亲偷偷跑到学校看望孩子,两个老人家甚至编造孩子生病的谎言,把孩子硬留在家里,不准上学、不准出门,想尽一切办法隔绝孩子与母亲的联系,并在孩子面前诋毁孩子母亲的作风。个性粗暴的父亲,更时常对晓铭施以借酒浇愁的打骂。晓铭日渐沉默、日渐封闭,在他的周记里,我读到过他的失落与消沉,深深地被抛弃感,对温暖亲情的渴望和对家庭破碎的痛恨交织。

看着他掩在书本后耸动的双肩,听到他压抑的不可自控的哭泣,感性的我,到底没能抑住自己滑落的泪水,怀着悲悯、怀着歉疚,我匆匆结束了课堂。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我为自己上课之前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学情,给予他交流与安慰而心伤不已。

下课以后就是放学,我观察到,他伏在桌上很久才起身回家。他的自尊与倔强,让我不敢上前。我怀着歉疚,站在窗前,望着他拽起书包,清瘦孤独的背影走进瑟瑟的冷雨里......

自此之后,对于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我更多了一份关注、一份悲悯。尽力沟通,小心呵护,期待他们多一些明媚、多一些阳光。

时隔多年,现在的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已经不再收录《小男孩》这篇文章,但“小男孩”的孤苦与晓铭课堂上那低低的、不能自抑的抽泣,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里,促使我在语文教学之余,多花一些精力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上,尽自己的所能推进学校的家校联合教育。

数十年扎根农村,眼见农村离婚率逐渐攀升,现在,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与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小男孩”式的讨要不到生活费就只能露宿街头的孤苦悲戚已经很少见了,但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离异双方忙于生计、劳于奔波,着力于满足孩子物质生活需求,忽视孩子思想道德引领和情感需求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

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无论因为何种不幸,多希望我们的家长朋友能够记得,破碎的婚姻里,总有一颗破碎的孩子的心;婚姻如果到了不得不解体的时刻,还请竭尽全力呵护好孩子敏感的内心。

难忘那不忍卒读的《小男孩》!期待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猜你喜欢

生活费篇文章小男孩
扶起小男孩
发愁
小男孩
@大学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费?
实话
谁救了比丘国里的小男孩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团圆篇
Ten Little Indian Boys十个印第安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