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美术直播教学策略
2020-10-20徐孙燕
为了响应上级部门“停课不停学”的文件精神,疫情期间,我们结合了学生在家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低段孩子的特点,“以生为本”制订了学生线上学习的课程。美术新课标中指出:在社会文化情境中,小学美术还承栽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操,认识不同美术形式的特征、多样性并对社会做出独特贡献。
1.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由于线上教学的特点,我们在授课中的讨论组织、问题设计、素材呈现、节奏把控、时间方案等都可能需要一些相应的调整。我们可以尽力多预留一些前期备课时间,对原有的课堂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案进行梳理,结合线上教学工具的运用方式,对细节处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调试,从而实现更为细致、更为充分的课程准备。
我们可能面临着比讲授式课程更大的技术挑战,因此更应当尽早上手学习、操练,并且可以邀请亲友、教师同事、助教团队等帮助进行各种操作实验和线上模拟,尽可能在开课之前做好充足准备,在正式授课中为同学们提供足够流畅的学习体验。
2.录制有趣生动微课
提前录制好每次教学的微视频以及相关资料。根据新课标中的理念,此次美术课程根据现在的社会大环境(“新冠疫情”),结合绘画与手工,一二年级制定系列以防疫为主题的美术线上学习活动。如:《叔叔阿姨真忙》和《奖章的设计》书本知识和时情相关联,致敬一线的防疫工作者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让孩子参与“抗疫”之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特殊的方式为为一线的工作者加油,为武汉加油,为祖国加油,传递正能量。
鼓励学生参与微课录制。一个教师的能量有限,而一群学生的能量无限。在我看来每一学生就是一个教育资源库,他们擅长的技艺和懂得的知识,并不逊色于教师。将这些骨干邀请到网课的录制中来,不仅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获得帮助同学的成就感,同时还可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录制”,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发挥“同伴效应”激发和点燃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我和学生都获得了快乐成长体验!
3.增加課堂的互动性
3.1课堂节奏把握
在互动讨论式课程中,课堂节奏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在讨论中对学生发言的回应、深挖、追问,以及引导学生发言的长度、深度和往返节奏来实现的。而当课程转为进行线上教学时,在节奏把控上会遇到更大难度。比如,在线上环境中,当面教学和讨论时的“连续提问、步步深究” “找到气口、及时打断” “呼A回B、呼B应A”等方式都更加难以便捷地应用,从而为课堂节奏的把握带来挑战。
3.2鼓励学生发言
互动讨论式课程经常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一些不习惯或不擅长于公共表达的同学,在课堂讨论中可能感到羞涩和紧张,因而主动参与、主动发言的程度可能不如其他一些更为活跃的同学。但是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这些同学可能通过其它渠道,做出同样有价值的课堂贡献,可以让一些同学获得更多的准备时间,并更容易克服口头发言时的紧张感,从而在课堂讨论中参与得更多、更活跃。
不时地表扬和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绘画心得,增加他们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3以投票、弹幕、投稿等形式,代替部分的口头讨论互动
钉钉工具提供了多种的课堂交互方式。虽然这些交互方式可能不如现场讨论那样节奏紧凑、丰富度高,但是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加以运用,仍然可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互动讨论体验。举例来说,一些评价式、表态式的讨论问题(比如:“你支持还是反对主人公做这个决定”“如果是你,可能选择以下哪种方式应对这个情况”),可以运用 “投票”功能来组织参与;一些简短的回应性问题,可以通过“发言板”功能进行讨论。
3.4增强同学之间的社群
在互动讨论式课程中,学生通过在课堂现场的讨论练习等“亲密接触”,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学习社群感(sense of community)。而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班上的其他同学经常被简化成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头像,缺乏了课堂上那样亲切生动的身影形象,也更难产生彼此之间的联结感。有没有可能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也为同学们创造一些更为鲜活的身影形象,增进大家的社群感?一种可能的方式,是鼓励同学制作自己的“个人卡片”(例如包括姓名、班级、照片、兴趣爱好、最希望其他同学知道的一点趣事,等等)。在最初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配合每一位同学在课堂过程中的发言和参与,在钉钉课堂或者微信班级群中进行推送,使得其他同学能“既听其言、亦识其人”,产生更多的亲切感和联结感。
另一种增强社群感的可能方式,是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外(包括课前和课后)的问候和互动。例如,笔者在以往线下教学的过程中,会用每次课前的几分钟,和在座的同学们就校园学习生活的一些近况进行轻松的谈话聊天。虽然都是简单的聊天或者问候,但是可以让同学们感到教师的真诚关心,以及同学之间的共同话题性,在潜移默化中增进课堂上的社群感。在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钉钉班级群、或者语音联线的机会,对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问候和关心,也鼓励学生之间彼此关心和鼓励,增强课程的社群感,创造更为温情、也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作者简介:徐孙燕 1993年2月 浙江省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 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