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国际传播人才素质的提高

2020-10-20刘智嘉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

刘智嘉

摘要: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世界对中国充满好奇,然而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其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极不相称,国际话语体系中长期以来的“西强东弱”格局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多为“他塑”而非“自塑”,中国时常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负面被夸大”的被动局面。本文简要总结了2008年中国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来的整体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于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进而分析国际传播人才提高自我素质的几个方法和途径,为中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一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传播能力;传播人才;话语体系;国际舆论场

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目前所面临的局面

国际传播能力可以理解为依靠大众传播进行跨越国界信息传播的能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序幕可以追溯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让中国吸引了世界更多的目光。中国经济为何能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综合国力为何能稳步提升?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满了好奇和探知欲,中国需要让世界了解,更需要让世界理解。“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价值基本相同的社会群体对世界的解释和叙事,反映出一定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争取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中国真实的信息、理念、理论、精神、形象等触达海外受众,让其理解甚至赞同和接受,从而为中国和平崛起以及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赢得发展空间。

互联网时代,全球传媒业正在发生巨变,传统主流媒体不仅要面对个性化、多样化、碎片化和社交化的传播态势,还要应对新媒体颠覆性的变革与受众转移,以及多元复杂的社会舆论、无序的民众舆论表达和海量庞杂的信息,更要面对业已成为世界舆论焦点的中国与依旧“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之间的巨大落差等局面,同时还需清醒地面对一个事实:传统主流媒体在国内外舆论场中不仅缺品牌影响力,更缺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的新方式和新手段。这一切,也给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时代的新要求。

国际传播人才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国际传播人才作为跨文化交流人才,需要尊重传播规律、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样性,但更重要的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中,要始终牢记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争取国际话语权”,强化爱国意识,始终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传递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身处国际舆论场中,国际传播人才难以避免会遭遇与西方话语体系之间进行政治范式之争、民主制度之争、政党制度之争、成功标准之争、国家性质之争、价值顺序之争、和平崛起之争等正面交锋。在这种情形下,从事国际传播的媒体人应该既了解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又了解世界事务,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熟悉西方话语体系中各种概念标准,从历史、现状、法律、情理、正反面地提出论据,这样才不会丧失制度自信和话语主权。

此外,如今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主流媒体都加强了国际新闻评论的力度,注重培养国际新闻评论人才。为此,从事国际传播的媒体人也可结合自身特点,有意识增强评论意识和评论能力,不只单纯地停留在现象和故事叙说中,而是主动进行议程设置,能够对中国立场和态度进行具有思想性与说服力的解读。

国际传播人才需要充分了解目标受众,善于“借嘴说话”进行有效传播。对目标受众要有清晰的画像——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受教育程度、收听收看习惯等,将受众的属性、行为与期待的数据转化联结起来,才可以满足其诉求,设计、生产出有效的内容产品,此外更要善于“借嘴说话”,通过外国友人的角度和观点传递中国思想、中国理念。以北京广播电视台外语广播为例,其国际传播旗舰节目《感受北京Touch  Beijing》的目標受众为在京生活的外国人,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多为使馆官员、国际企业员工、专家学者等,因此在内容的设置上除了北京本地时政要闻和社会热点之外,主持人还会配合中国的国家重大主题宣传和主场外交活动,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APEC峰会、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全国两会等,邀请中国政府长城友谊奖获得者、外交官、智库专家、国际组织驻华代表、企业家等重量级外籍嘉宾展开高端访谈,解读时事热点,“借嘴说话”,从他们的角度观察中国发展变化、展示中国发展成就,从而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

北京广播电视台外语广播的另一档重要节目《悦生活FM  Lifestyle》则是资讯服务类节目,涉及美食、艺术、旅游、时尚、健康、运动等领域,反映北京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提供实用生活资讯。这一节目的主持人对目标受众的画像是都市白领和在京外国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但共同特点是对北京都市生活和文化时尚充满热爱和探索欲。为此,该节目的主持人将节目形态锁定为现场体验,节目音响丰富,辅以主持人绘声绘色的解说,使听众在“听之有声”的同时,仿佛“观之有物”“闻之有香”“食之有味”“触之有形”。同时主持人大量采访了在京生活工作的外国友人——留学生、创业者、职业经理人、餐厅大厨、健身教练、设计师、艺术家、自媒体博主等,讲述他们在北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且利用其海外传播平台和影响力形成链式传播。此外,主持人还根据受众特点,打造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网站等融媒体传播矩阵,举行目标受众感兴趣的线下品牌活动,最终塑造出北京生机蓬勃、开放包容、丰富多元的国际都市形象,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语言是对外交流的工具,在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特别是在短兵相接的国际舆论交锋中,国际传播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语言能力”,不仅能够自由表达,更能够根据不同传播渠道和不同语境,讲究语言艺术,以柔克刚、化繁为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得对方能够“听得明白”“听得进去”“乐于接受”,以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例如,面对海外网友对于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的质疑,官方回应往往义正辞严,而@China  SCIO(以国新办命名的社交媒体)的回复则十分巧妙,一句“哥们,你来过中国吗?”,幽默、亲切又不失中国立场,实现了硬信息的软着陆,达到了“入脑、入耳、入心”的传播效果。

此外,讲故事是舆论传播的通行方法,也是社会沟通的有效办法,故事是“世界语”,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形象常常是“他塑”而非“自塑”,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形象存在比较强烈的“反差”。解决这种反差可以通过“讲故事”这种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坚持不懈地全面、客观、立体地自塑中国形象。那么,国际传播人才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一是要找准目标受众的关切点,例如其感兴趣的是中国的理论思想、哲学智慧、国家治理,还是秀美风光、中华美食、中医中药,抑或是非遗传承、现代生活、奇闻趣事?无论哪个方面都可以挖掘出丰富的故事素材。二是要研究讲故事的方法,语言如何做到生动形象?道理如何做到深入浅出?寓意如何做到巧妙深刻?讲故事的时候始终要尊重听者,考虑文化差异,求同存异,善用人类共通之情感,善用对方文化中类似的比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例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第一人”,他常常在各种场合讲中外听得懂、听得清、有共鸣、有实效的好故事,诠释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中国制度的内在合力,彰显了中国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巴黎演讲时,他和法国朋友重温拿破仑的名言“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了解今日中国展望未来“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促进东西方了解。

总之,要把自己打造成为“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就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心态,用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信念,用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努力去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结语

近些年来,中国对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硬件建设和覆盖;各主流新闻媒体也纷纷扩展海外传播渠道,开设海外社交媒体账户,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大量国际传播人才并加强国际新闻评论力度;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国家主场外交、智库、论坛、展会、影视走出去等各種方式主动设置议题,争取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来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然而,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它需要方方面面的衔接和配合以及持续不断的努力。国际传播领域的媒体人应该看到这些努力所带来的可喜变化,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国际传播能力,心怀祖国,放眼世界,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奉献一份光与热!

参考文献:

[1]马晓龙.《社交媒体时代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分析——以〈人民日报〉Facebook账户为例》.人民网,2019年12月27日15:17

[2]李继东.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如何打破“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局面?》

[3]高晓虹.赵希婧《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对外传播》.2019年第01期

[4]程曼丽.《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回顾与展望》(2009-2017).《新闻与写作》2017年08期

[5]殷陆君.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讲好中国故事,共塑中国形象》.人民网-新闻战线2018年09月25日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
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及创新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