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莫忽视“药物中暑”
2020-10-20
夏季,老年人要特别提防一种特殊的中暑,即“药物性中暑”。药物性中暑指的是一些常见的药物,会通过多种机制,比如产热增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排汗困难、外周血管收缩、下丘脑体温调节异常等,增加中暑的风险。
4类药物易引发中暑
降压药:夏季气温较高,血管扩张,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会比较低。尤其是利尿药(如呋塞米)使排尿和排汗增多,心排血量降低,机体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衡,比如缺钾,可能出现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慌等中暑症状。当然,也不能因为如此就自行减药或停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或药量。
感冒藥:在感冒药中有两类药物容易诱发中暑。一类是部分复方感冒药,含有伪麻黄碱等成分,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会使人体排汗减少、无法有效散热而中暑。另外一类是发烧时服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退烧药,这些药物在解热镇痛的同时,还会发汗,造成人体中钾的流失,出现四肢无力,严重的还有可能让人因为脱水而中暑。
胃药:如阿托品、颠茄等药物,能治疗胃痉挛引起的胃痛。这类药物属于胆碱受体阻断药,能够抑制腺体(包括汗腺)的分泌,从而使出汗减少,体内的热量无法释放,可导致高热甚至中暑。
精神类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药物,有干扰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服用这些药后,人体的体温不能保持恒定,而是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夏季服这类药易导致体温升高,甚至中暑。
除此之外,还包括抗组胺药、β受体阻滞剂、抗癫痫药等。服用此类药物时,尽量选择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生活或工作,要多喝水,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中暑风险。
家中最好有个温度计
由于对温度感知力差,老人最好避免在正午时分出门。另外,家中最好可以放一个温度计,随时了解房间内的温度,并据此来开关空调。子女要定期检查老人居住环境是否通风,空调、电扇等降温设施是否正常运作等。平时不要等到出现口渴、嘴唇干、尿液变黄等情况再喝水,夏季补水应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如果出汗较多时,可喝点淡盐水。
(摘自《医药卫生保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