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德育探析
2020-10-20刘丽婷
刘丽婷
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人无德不立”,对于小学生来说,许多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始,从行为习惯入手,贴近儿童的生活,在生活中获得道德教育。笔者认为,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把班主任工作中,化抽象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故事汇”“兴趣活动”,使小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使小学生在故事中明理,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
一、在常规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且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中占有极重的分量。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融洽和谐的互动学习环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
在带一个四年级的班级时,班上的学生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每当学生间产生矛盾的時候,总是会把自己说成受害者,把错误推给别人。笔者给他们讲了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他们,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像晏子那样,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想到欣赏雪景,也能想着劳苦的人民受着冻。如果大家在遇到同学间的矛盾的时候,多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别人的话,这样班级就会更加和谐。学生喜欢听故事,这样的德育比说教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让学生能在故事中懂得道理,从而重新审视自己。
除此之外,在学习完《装在信封里的太阳》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将诚实守信的精神内化成自己的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与朋友之间相处的事例,以及彼此之间的诚信故事,从而在良好的课堂互动当中巧妙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德。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当中体会到轻松愉快。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德育信息,并对今后的为人处事产生深深的思考。
二、在言传身教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德育当然离不开教师,教师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记得刚接手一个五年级的班级时,学生思想比较叛逆,也较早熟。一次,在上课的时候,班上学生有些吵,为了整顿班风,笔者停下课来,给学生讲道理,说着说着,有学生跟笔者说:“老师,班长在传纸条。”笔者走下讲台,把她和另外两位同学的纸条拿起来一看,那里写着:刘老师整天在讲台上叽叽呱呱不知道讲什么,烦死了,讨厌死她了。当时,笔者的脸气得通红,因为传纸条的都是班干部,在笔者正想发脾气的时候,笔者看到传纸条的学生这时早已经把头低下去,脸也通红,正等待“宣判”。看到这样的情景,笔者停住了,什么也没有说,而是迅速把该要强调的事情说完,就继续上课了。下课后,笔者让他们到办公室来,他们满以为笔者会大发雷霆,笔者却当着他们的面,把纸条撕掉了,并对他们说:“这件事情老师不追究了,我从前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把这件事情忘了吧,老师也忘掉了,相信你们今后能改掉传纸条的不好习惯,好吗?”说完话,他们都带着不可置信的眼神走开了。早读课前,笔者和往常一样到办公室做准备工作,两位女生缓缓走上来,递给笔者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对不起,我不应该传纸条的,更不应该说讨厌你,你都是为我们好。”笔者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学生们“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的道理。除此之外,每次地上有废纸时,笔者都弯腰捡起来,让他们看看老师是怎样爱护环境卫生的;有时下课,故意把教本丢在教室里,让学生帮着去拿,然后说声“谢谢”,使他们学会礼貌用语;每天老师要穿戴整洁,剪好指甲,让他们知道从小就要讲究个人卫生,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产生很好的模仿效应,为培养唯美是学、唯先是学的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家校合力,渗透德育
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人除了教师就是家长,那么家庭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学校要积极转变家长的道德教育理念,宣传道德教育的作用,使家长切实认识到只有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密切家校关系,形成德育合力。
比如说,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与家长志愿者一起参加活动,在“元宵节”到来的时候,笔者组织班上学生和部分家长志愿者一同制作“汤圆”,学生们和家长志愿者一起,揉糯米粉,包汤圆馅。这使学生们知道制作的艰辛,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父母为了自己能吃上一口可口的饭菜是多么的不容易。学生们纷纷讨论,今后要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