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10-20王晓庆
王晓庆
【摘要】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文化教育愈发受到社会的關注,当前我国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虽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调查入手,总结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和解决对策以推动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并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而文化教育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国家印发的《2020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要点》文件中,明确提出逐步扩大对公民文化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完善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努力推动我国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实现社会经济科学的再发展,体现了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育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教学环境,器材更新及优化和聘用更加优等的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成本,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学费仍成为其完成学业的负担,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心理健康发展,因而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家庭困难生资助政策体系,以家庭缓解困难学生的上学压力。但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资助体系中隐藏的问题也在日益显露。
1 当前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1.1 资助方式多元化
为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资助体系,如国家奖助学金制度,以一定的资助款项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努力学习,激励他们不断奋发向上,进一步实现社会人才的需求目标;同时设立勤工俭学,贫困补助等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最大限度的补助,避免贫困生因经济问题而出现失学现象;也有绿色通道、勤工俭学等方式来保障贫困生们能够正常入学、上学。
1.2资助方式阶梯化。
高校在发放资助贷款时根据受资助者的自身情况合理划分贫困等级,通过资助等级的划分有针对性地让每一笔资助款项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同时,在学生办理助学贷款时也要求所贷款项,不能超过所在学校的学费,防止学生恶意贷款,造成资源浪费。
1.3资助体系人性化
高校在国家资助政策宣传方面不遗余力,积极的扩大宣传范围和宣传力度,尽可能的做到学生全覆盖,同时主动公布详细申请流程,为贫困生的申请提供指导。在贫困生流程办理过程中安排专业工作人员协助学生办理银行卡和激活等事宜,大大减少了受资助学生手续办理的麻烦,提高的资助服务的人性化。
2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2.1评定过程缺乏严谨性
大学生来自不同城市、地区,彼此之间缺乏了解。例如在大学新生的困难生认定过程中,学生按照申请流程自行提出书面申请和证明文件,再由班级评议小组进行认定并报与上级部门审批的,仅依靠调查日常消费记录和片面的证明材料来认定贫困资助对象,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家庭状况和贫困程度。而且存在一些缺乏德育品质的学生,采用拉票和虚假证明等手段来获得认定资格,使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享受不到国家政策的补贴,与国家的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初衷和目的背道而驰。
2.2资助经费使用缺乏监管
国家设立助学金目的在于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缓解在校经济困难,减轻家庭负担,但是当前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经济、物质等诱惑,且尚未正式踏出社会,所以在使用资助经费时,可能缺乏足够的自控力和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容易形成胡消费、乱挥霍的现象。同时,由于国家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有组织的监管措施,没有形成固定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模式,所以不能全面掌握学生对经费的使用情况,更加有效的落实资助政策的作用。
2.3资助覆盖范围有待提高
当前国家资助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只能有效的帮助一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缓解生活和学习压力,并不能真正做到全覆盖的资助,因而也会造成资助落实的区域化现象,例如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地区的生源学生对于资助的需求远低于经济水平较为困难地区,同时,由于经济困难学生基数较大,资助实施的过程中也会顾此失彼,所以单从资助覆盖范围上来说,距离全面帮助和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还有一定的差距。
3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建立规范的评定机制
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凸显出贫困生认定在国家资助中起着重中之重的作用,在评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定,客观、公平、公正的进行资格的审核和评定。同时还要不断的完善评定机制,建立完整的资助体系。除此之外,在贫困生资助名单结束公布时,高校应做好信息保密工作,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还应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淡化贫富差距观念,降低受助者的自卑感,并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2保障资助效果有效性
为保障国家资助经费能够完整、足额的汇入受助学生的账户中,各高校都应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公开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等补助金额、领取流程,并采用多种认证的方式防止补助金额的截留、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同时,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一定的国家奖助学金监管制度,有效的规范和监督受助学生对资助经费的使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经费,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3.3吸收社会力量拓展资助渠道
我国地域辽阔,因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尤其是经济薄弱地区的困难学生基数大,资助金额有限,导致资助效果不理想。我国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合理调配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各地区文化事业的共同进步。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向社会开通募资渠道,为家庭特别困难无法入学的大学生筹集资金,有效利用社会剩余资源扶持和帮助贫困生,保障其能够顺利毕业。同时,促进现有的社会资助规范化、公有化,尝试签约受助毕业生返岗工作等方式,既帮助贫困生缓解压力,还能解决其就业问题。更好推动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和落实。
参考文献:
[1]张淑珍,张新海.中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2):63+65.
[2]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Z].2008-03-28.http://www.gov.cn/zhuanti/2015-06/13/content_2878971.htm
[3]谭红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