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建设方案的研究
2020-10-20侯晓音王笑然
侯晓音 王笑然
【摘要】基于校城融合的城轨培训基地意在建立“政、企、校”三方共建、共用、共享的实训基地,实现城轨培训基地最大利用率,满足“政、企、校”三方共需的培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校城融合;培训基地;建设
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是指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面向“政、企、校”三方,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基础之上的实训基地。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服务于开设轨道交通专业的学校教学,并且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学习,实现资源共享,成为校企合作的平台、产教融合的基地和服务群众的窗口。
一、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建设需求
(一)政府需求
吉林省交通厅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担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的监管职能。预计到2050年,长春市将形成由7条线路组成的放射式线网,运营里程达256.9km,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运营里程日益增加,运营事故频发,行业主管部门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因此亟需拥有专业技能的团队,创建实验研究基地。
(二)企业需求
当前,仅少数几家地铁运营公司具有较成熟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例如上海地铁、广州地铁,他们在国内培训中占居领先位置。吉林省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是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现处于起步阶段,暂无较全面的培训设备及培训体系。未来吉林市轨道交通将投入建设,新员工入职前需要岗前培训。因此,吉林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迫切需要需要专业的教学团队和专业实训场地来支持企业的培训。
(三)院校需求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院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原铁路职业院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培训系统成熟,但缺乏城市轨道交通培训设备;非铁路职业院校,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个别专业,也面临缺乏培训设备的情况。因此,开设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院校迫切需要专门的技术团队、完善的专业的培训基地,完成对教师、学生的培训。
二、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建设原则
根据交通运输部和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岗位职责要求、设备使用规范、检修维护标准,建设基于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培训基地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建成集服務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训基地。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涵盖车辆、机电、通号、供电、工程、运营六个专业岗位群技能培训。
三、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现已具备专业的师资队伍、充实的课程资源、完整的专业培养方案。
近年来,专业的师资为轨道交通企业开展了新员工岗前专业技术培训,为杭州地铁开展城轨工程、城轨供配电技术订单班学员的培养。专业教学的课件中包含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等数字资源,现有校级精品课程4门,在建精品在线开放课4门,将继续开展专业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库建设。
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按照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岗位需求调研、查找专业教学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五个步骤制定了城轨车辆技术、城轨机电技术、城轨通信信号技术、城轨供配电技术、城轨工程技术、城轨运营管理6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可为政府提供行业管理体系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维护标准、从业人员准入资质考核、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试运营评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等行业管理资源;可为企业提供员工岗前培训、岗位专业能力提升、开发岗位培训教材,提供技术创新平台;可为院校提供专业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实训、职业技能考核、举办国家级、省级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技能大赛。由此实现校城融合的三方共享。
四、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建设与研究
(一)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教学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二)避免国家资源重复投入。避免校、企初期建设、日常维护和后续升级的重复投入。
(三)强化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以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作为纽带,校企共同合作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做到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四)提高企业合作热情。企业专家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加强技能型人才的输出,企业更好的履行和实践社会责任,共同投入,互利互惠。
(五)减少区域性专业人才流失。毕业生提前融入企业,企业根据学生特点分配岗位,避免人岗不适引起的人才外流。
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建立开放、共享的培训基地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避免实验室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建设,将为本地域“政府、企业、院校”协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何宗錡.新时代推进校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J].内江科技,2020,41(3):121-122.
[2]王娜,王莹,李丹丹.吉林市校城融合发展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9):27-28.
[3]索凯峰,喻頔,陈杰.校城融合背景下城市型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选择——以江汉大学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8):133-135.
[4]王清远,唐毅谦,叶安胜,等.“区域应用、开放协同、校城融合”三位一体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4):42-45.
[5]杨明娜,但婕,刘晓.校城融合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6(8):5-6.
基金项目: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基于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建设与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