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热搜的7700万空巢青年: 偶尔孤独,时常有趣

2020-10-20三秋树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0年10期

三秋树

空巢只是代表一个人住,我的人生依然人来人往。

“空巢青年”一词相对于“空巢老人”,泛指那些远离亲人且独居的青年人。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拥有空巢青年5800万,2018年这个数字扩大到7700万,并且还在持续增长中。

与空巢老人的被动独居不同,空巢青年更多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他们中每个人的状态不尽相同:有人享受独处之乐,有人独居而不单身,有人视其为人生中一段自由自在的过渡时光,有人则视其为这辈子的生活模式……走近他们,让我们看见了当代年轻人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

高房价下的精神刚需

“80后”吴建雄自称是资深空巢青年。大学毕业后,他就留在了北京,至今已拥有11年的独居生活经历。

刚留在北京的那段时间,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他是跟别人合租的。可是,作为一个从4岁起就有独立房间的独生子女,比起高额的房租,他更加忍受不了的是室友乱丢的鞋袜、三天两头在家里聚餐,甚至动用他的碗筷,以及从来不打扫公用卫生间的行为。于是,一年的实习期结束后,吴建雄便开始了独居生活。如今,他居住在通州一间单身公寓里,每天上下班要花3个多小时。

吴建雄曾经先后处过几个女朋友,也与其中两位同居过。可是,他很快发现,自己也不适合跟女朋友一起住,那种跟结婚无比相似的家务感令他很反感。他喜欢一个人想几点吃饭就几点吃饭,想偷懒时就把家造得跟猪窝一样,但想干净时,会觉都不睡地把家收拾得纤尘不染。

这些年,北京的房租一涨再涨,如今每月3500元的房租让吴建雄觉得有几分心疼与吃力,但他从未因此动过再与他人合租的念头。他宁愿压缩其他开支,也必须保持独居。对他而言,这是最起码的生活保障,是最必要的开支。

在独居的浩荡空巢青年大军中,像吴建雄这样的独生子女几乎占了半壁江山。他们自幼独享家庭的所有资源并习惯独处,是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一代,同时也是受网络影响最为广泛最为直接的一代,是中国第一代网络原住民。在网络可以满足一个人衣食住行、社交等全方位的需求時,他们成为最安于孤独,也最会享受孤独的那一部分人。

作为“父母进入自己房间都要敲门”的一代人,他们也是最有私人空间意识的一代。他们可以忍受把人挤成照片的地铁,可以忍受上下班3个小时的车程,但绝不能忍受没有一间可以安放自己所有私人时光的屋子。

“90后”深圳女孩叶琛,参加工作后就从爸妈家搬走了,一个人租房单过。像这样与父母同城,但依然独居的青年还有很多。对于他们而言,与父母在住所上的分离是独立的标志,“分而居之”意味着像一个大人那样去生活,也意味着“我的生活我做主”。

为此,他们不得不支付高昂的房租或房贷,可在金钱与自由之间,更愿意选择自由。就像叶琛向父母强调的那样:“我辛苦赚钱,就是为了拥有决定自己几点回家、穿什么衣服出门、周末可以睡到几点的自由。对于我来说,这样的自由才是无价的。”

对空巢青年的定义,约定俗成的理解是那些远离亲人、单身且独居生活的青年人。可是采访发现,这个群体中有些人并非单身,甚至有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对象。

工作在上海的郭可可和男朋友刘昊就是这样的空巢青年。两人感情甚笃,在谈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并已经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可。他们虽然偶尔同居,但并不住在一起。两人各自的房租都不低,朋友们屡次劝说,让他们从经济的角度来考量,是否合租同一个屋檐下。可是,两个人工作压力极大,尤其是刘昊几乎全年无休,每天回家的时间都是不固定的。他们不想两人同在一个屋檐下打扰对方的生活节奏,提前体验那种老夫老妻式的家庭生活。同城生活,各自租房而居,这样的空巢刷新了人们对这一代青年的认识。

而有人则是因为在体验到同居的烦恼之后,抱定了空巢一辈子的想法。提及曾经跟男友同居的3年,广州青年刘雯雯用不堪回首来形容。自己不仅是个免费的保姆,而且没有换来任何的感谢与尊重。于是她在分手后立刻自己租房“换来一片净土”,并表示,这辈子可能就这样独居下去了。

采访中还遇到几位已婚而独居的人,通常是爱人与孩子在老家,他们空巢在一线城市,毕竟一线城市有最好的资源和机会。

对于这一代青年人的空巢,很多父母特别不解:“就这么不差钱吗?”答案是:“差啊,非常差。”

那么,为什么不像前辈们那样合租呢?前辈们更愿意算经济账,而这一代人更讲求精神成本。对于这一代青年来说,房子是奢侈品,可能短时期内的财力都不可及。于是,租个独立的个人空间便成了他们踮起脚尖可以触及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刚需,是人生奋斗过程中给自己的一份与自由、独立、隐私有关的奖励。

用1%的寂寞换取99%的自由

关于空巢青年,人们的好奇通常围绕着关键词:孤单寂寞冷。可是,走进他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并非如此。

马郡在北京一家翻译公司工作,朝九晚五,有双休。对于她来说,8小时的工作时间是为了8小时以外的生活。马郡的业余生活大部分在看电影中度过,这是她受爸爸影响而养成的爱好。但跟爸爸用来消遣时光不同,马郡不仅看,还写影评,目前是好几家影评公众号的热门写手,且拥有将近10万的粉丝。

尽管父母觉得她一个女孩子漂在北京,当务之急是找个男朋友,可以相互照顾,但马郡不认为自己有这样的需要。在北京,她有两个闺蜜,是那种随叫随到的友情。她也有自己因为写影评而扩展出来的交际圈,大家经常在线下见面,讨论电影、人生,聊到嗨。“空巢只是一个人住,我的人生依然人来人往。”马郡说。

在传统的印象里,空巢青年的家尤其是男青年的家,应该跟大学里的男生宿舍有一拼吧。可是,广州空巢青年王玉宏的家却堪称单身青年的样板间。尽管只是一室一厅,但全部自己设计装修,家电由手机一键操控,而且屋子每天打扫得纤尘不染,那一套花费不菲的烘焙工具尤为引人注目。作为正宗IT男,王玉宏每完成一个超负荷的工作后,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家里做各式点心,然后拿给同事朋友,快递给远在湖南的父母。

在海漂青年方凯家随处可见一个人的经济—迷你洗衣机、小型冰箱、便捷衣柜,就连碗碟都只有一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每个脏器都得尽可能地节约空间,并且方便携带,因为租来的房子经常会有变故,随时都要做好搬家的准备。”在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里,方凯可以为买自己酷爱的网游装备花光几个月的积蓄,然后靠方便面就火腿肠果腹。一个人可以吃糠咽菜半年之久,然后请个年假去丽江待上一个星期,再一无所有地回来;一个人可以从城市的东边搬到西边,再从南搬到北,渐渐成了这个城市里的活地图。方凯坦言:“现实条件下,既然没有能力拖家带口,那么,把自己活好,就是最大的负责,我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面对“空虚寂寞冷”的追问,很多空巢青年表示几乎没有,偶尔会有也是生病的时候,以及像2020年春节这样的特殊情况与超长假期。但更多时候,那个“关起门来的时光,才是自己的时光”,因为这一代人几乎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说:“就算没有,一部手机也可以填满你所有的业余生活。”“虽然偶尔也会孤独,但有趣大概是孤独的一万倍。”

当然,市场也瞒准了空巢青年这一群体,捕捉到了这个市场体量万亿级别的“孤独经济”商机,空巢青年的生活也就变得更加便利。有被称为“单身狗救命恩人”的花式外卖,各大城市还纷纷推出“单身公寓”,很多餐厅设置单人卡座。海底捞曾经推出一项服务,如果你是自己一个人用餐,服务员会很贴心地在你对面放一个超大号的玩偶熊,给你一种有伴儿的感觉。在某宝上,还能找到叫起床、陪聊天等服务。

空巢青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伴侣—宠物。黎茗不认为自己是空巢的,因为她有她的狗Lily。白天她去上班,Lily就在家里等她,晚上陪她散步。她难过时,Lily就趴在她身上,用头拱她;她快乐时,Lily就叼着它的球要求黎茗陪它玩。Lily于黎茗就是家人的意义,无条件的忠诚、绝对的依赖,她说:“谁规定,人必须跟人在一起才叫生活?”

相关数据显示,养宠物的群体正在逐渐年轻化。2016年,“80后”是养宠物的主力人群,占比48%,“90后”占比仅有17%。而到了2018年,“90后”占比已经达到了43%。用1%的寂寞去换取99%的自由,是这一代空巢青年对生活的算法。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空巢青年人数持续增加,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南都周刊》曾对空巢青年下了新的定义:他们是一群年龄在20-39岁的年轻人,大学及以上学历,在一线城市有份中等收入的工作,住得起月租四五千房子的人。可以看出,这一代空巢青年主要集中在有文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准中产阶层。

“高学历、高收入、高压力、工作忙、有情趣、有期待”这样的词语正是这个群体的特征。他们是自我享乐的代表,为了享受生活而主动选择空巢;他们热衷消费,看淡储蓄,并且自我意识极强,对目前的单身生活也是感觉良好。

尽管如此,很多人仍觉得这样的选择不靠谱,未来没着落。就像芬兰的一份研究显示,空巢独居者抑郁的风险比普通人高80%,但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却有自己的结论。他认为:“在我国,这个比例没有那么高。相反,就我个人的研究发现,很多独居者内心承受力比普通人還要高。因为选择独居就我国现状来说,本身就十分需要勇气,需要十分自我,需要一个相对强大的内心。”

事实到底如何呢?通过走访,我们发现,这一代空巢青年对于人生很有规划。他们不只看到了眼前的房租,也早早就想到了未来的养老。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其中一个采访对象所说:“没有提前规划的青年,才有茫然无助的晚年。”

前文中提到的北漂青年吴建雄,作为不婚主义者,他已经决定未来回东北老家养老。为此,工作8年后,他用积蓄加上爸妈的资助,在东北老家的县城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他的发小儿、要好的同学和朋友都在那里,大家说好以后一起养老。

这个春节,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隔离在家,对于很多空巢青年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冲击。一些人表示隔离结束后,要去谈恋爱。当然,也有许多空巢青年并非独身主义者,他们只是选择在生命中,有这样一段属于一个人的时间与空间。

最常挂在这一代空巢青年嘴边的一句话来自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变迁中一代人对生活要求的差异。这是一群人的个性化选择,也是一个更包容更开放的时代催生的生活多样性。空巢青年,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也许会有千万种可能,但至少,他们努力活在当下,也在尽力为未来做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