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渗透“非线性”的教学理念
2020-10-20谢倩妃
谢倩妃
【摘要】如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成了数学教学的关键。而林少杰老师的“非线性”教学理念、操作原则,在教会学生思考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非线性”教学理念;应用;思维能力
林少杰老师的“非线性”教学理念具有开放性、自组织性、不可逆性和循环性等特征。它最大的特点是:主张整合教学内容,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重分层指导,充分重视课堂活动和多种学习方式的组合运用,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学习了林少杰老师的“非线性”教学理念我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课前预习(独自领悟,合作发潜)
在学习材料以整体3/4局部3/4整体的方式呈现的“非线性”状态下,学生的感悟才会形成,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效益。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翻译,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怎样读数学。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问题情景”,采取实验操作,问题探索,以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驱使他们在好奇心的诱发下进入探索境界。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读书时会抓住要点,学生的思维带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大大的节约了课堂讲授时间,增加了学生思考和练习的时间,充分提高了课堂效率。
预习在课堂学习中把握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更重要的是这种自学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得到了加强,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成”。
二、新旧融合(先试后学,先学后教)
过去上课前5-10分钟主要用于复习检查和纠正作业,人为地设置了新旧知识的界限,既耽误时间又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学习能力。现在在传授知识时,我往往采取问题探索,尝试练习等多种形式把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由旧到新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在讲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中圆周角的最后一课(86页例题2)时,事先设计了一组前后联系密切的练习题。
1.已知:在圆0中,直径AB=10cm,.AC=6cm.求BC.
2.已知:在圆0中,CD平分圆周角∠ACB,交圆0于点D,求证:?AD=BD。
3.已知:在△ADB中,∠D=90,AD=BD.AB=10cm,求AD、BD的长。
出示例题:已知:在圆0中,直径AB=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圆0于D,求BC、AD、BD的长。
通过前三个练习的解答既可加深对前节定理的理解与应用,而且综合起来正好组成本节例题,这样对看似复杂的例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讲授的时间累计不超过15分钟,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作思考,内省、练习和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所有习题几乎全在课内完成,课堂上学会了,教师不用布置课外作业。利用“先试后学,先学后教”这种方式,既关注教学事件的“歧化”又关注教学关系的“循环”。虽然教师课前下的工夫多,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难易适度。最重要的是,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能得到充分锻炼,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鼓励尝试(课内批改,个别提点)
几何题往往一题有多种思路,在讲解时由于害怕学生不会而耽误时间,总是加以提示,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方向去做题,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长此下去,也使他们丧失了向难题挑战的勇气。学习了“非线性”教学理念后,不但改变了我的教学观念,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由过去的“一言堂”变成了“多言堂”。
例如习题:如图点D、E在BC上,∠B=∠C,∠l=∠2.求证:AD=AE。
同学们经过独自思考,各抒已见,有的利用了(ASA)定理证全等,有的利用等角对等边,有的证明两次三角形全等,有的说要过A点作BC的垂线,有的说要作BC边上的中线,有的说要作∠BAC的角平分线(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等。我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写,做好后就举手,让我批改,然后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出不同的证明过程。通过对他们的想法进行交流,同学们既可以取长补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又可以开拓思维,使教学过程发挥最大的效益,关注教学过程的“交流”,通過课内批改,个别提点,注重分层指导,不仅能更好的把每个学生的错误想法及时纠正,而且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四、以题复习(精设主干,精选训练)
以前单元复习总是把知识点一个一个个罗列出来,当把整章书的概念、定理复述一遍后,一堂复习课就差不多结束了,这样的复习既浪费了时间又收不到效果。学习了“非线性”教学理念后,认识到知识的掌握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掌握。现在改变了策略,精选例题训练,学生在做完题目后就已达到复习的作用,还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复习课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
如图,在梯形纸片ABCD中,AD//BC,AD>CD,将纸片沿过点D的直线折叠,使点C落在AD上的点C'处,折痕DE交BC于点E,连结C'E。
(1)求证:四边形CDC'E是菱形;
(2)若BC=CD+AD,试判断四边形ABED的形状,并加以证明。
学生已经学习了整章书的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等。这章书有很多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通过做这道题目,学生必需要清楚梯形的性质,还有菱形的判定,然后用条件证明四边CDC'E是菱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要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菱形的判定,又要与矩形、正方形的判定区别开来,老师抓住知识的主干线进行引导和精讲评。其实,完成这道题就已经把这章书的主要知识都复习遍了。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的过程,既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启动和发展,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林少杰.数学教学内容的非线性结构[J].教育导刊,2002(08).
[2]林少杰.数学技能训练系统的构建及课内技能训练策略[J].中学数学研究,2002?(07).
[3]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丁石孙,张祖费.数学与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