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建构

2020-10-20邱艳芬

卷宗 2020年20期
关键词:建构主体价值

基金项目:皖西卫生职业学院质量工程项目思想专项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与价值归引”(项目编号:YJZLGC209013)研究成果。

文化与价值的嵌入、耦合及互构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效果,价值建构既以文化为积淀,又是教育行动的必然结果,而其建构的逻辑脉络包括内涵、形式、主旨和功能。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建构的路径

1.1 形式建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综合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网络文化糟粕亦侵蚀该类群体,而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多元性思想潮流正在逐步浸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故而,思想阵地的争夺已然成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的必由之路,而国家所形成的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涵的各类文化载体应当主动融入高校思想宣传阵地,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阅览的内容和惯习,注重校内价值输出的方向。一方面要增强高校文化硬实力,即增加对校园文化硬件的建设,包括文化展示墙、电子展示屏、思想交流室等均可作为平台,选取内容丰富、价值有效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供高校师生共同学习;另一方面要增补高校文化软实力。事实上,高校对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但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可操作性的结合则有一定短板,尤其要提升对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作品的科学选定呈现。此外,高校所举办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堂等思想交流平台需要进一步规范,包括程序性规范和制度性规范的建设,通过规范性来提高教育阵地的功能和价值,而事实上,规范性与包容性并不冲突,思想交流与价值正义也并不矛盾,二者均构成了教育体系的科学化。

1.2 主旨建构: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宣教原则

价值建构的过程亦是学生发现自我、建构世界观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学生,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价值建构的主体。事实上,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三者虽然在主体者思想上有着一定的融合,但仍未能改变其属于不同层级的特征,难易程度亦有所区别。文化认同伴随学生主体的社会参与而逐渐形成并相对固化,政治认同以学生后天思想成熟为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异变性,而价值认同则介于固化和异变之间,价值判断成为主体行动的典型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之下则需完成主体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的有机整合,且在脱域治理下实现主体间性的价值正确和行动正确。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建构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操作化方式便在于主体间性与“过程——事件”的嵌入与衔接,进而实现价值认同。其运作逻辑在于,高校不断整合教学资源,通过“过程——事件”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培育,深植学生文化修养,并以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引导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实现其从文化自觉向政治自觉的演化,进而完成自我主体意识的建构和理性回归。总之,只有青年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且在主体间性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理性及价值的回归之后,才能有效化解青年集体的行动困境。

1.3 功能建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嵌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校园层面,而是要与社会进行有机互构,使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在参与社会治理中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典型示范者,从而发挥其群体的社会功能与行动价值。事实上,学校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治理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要随着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而实现其价值的社会化跨越,并以大学生行动自觉社会化的方式逐渐内嵌社会系统,且与社会治理体系相容、相生、相互影响。故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社会化是其价值之趋,而要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其功能与价值的有机统一,需完成必要的演进程序。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回应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积极融入社会,并提炼思政理论的方法论内涵,以加强理论的指导性、操作性;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建立学科理论品格与学生个人修养的共生性机制,虽然其机制关涉内涵较为广泛,但至少涉及如,辩证论与求是观、规律论与科学观、价值论与行动观等理论与修养的融合形式,需要进一步拓宽其内涵、打通融合渠道;最后,价值建构的过程既是大学生个人从自省、自信到自觉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还是政治参与的集体行动有效性的过程,可见,大学、社会、政府需要建立一定的沟通衔接机制,要建设以政府治理为主要推动力,以社会协同治理为平台,以高校参与为基础的现代化政治教育环境,系统、多维、全面、共同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探讨

教育、稳定、发展三者关系一直较为密切,甚至具有共生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职能定位,又牵涉到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还涉及国家发展大局,故而,其始终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視域。事实上,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子是文化和价值,本文在阐述文化与价值的内涵、关系与功能的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探讨以下几点内容:

其一,文化自觉与价值建构的演进关系。文化与价值是思想教育和引导不可回避的两个方面,一般而言,文化与价值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二者都是人类复杂意识的呈现、且具有共生性,但二者共有的特点在于其相对固化,而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二者又表现为一定的逻辑递进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系统论证“政治正确”,而文化是建立“政治正确”基础,文化经过培育、渲染、认同到自觉的过程正是“政治正确”论证的过程,与此,文化自觉是政治与文化融合后“政治正确”的实践性行动。而价值建构则在于进一步丰富“政治正确”的实践性和影响力,其通过内涵、形式、主旨、功能的程序来有机衔接并应然契合,构筑起教育与实践、意识与行动、大学与社会的立体化引导机制。

其二,理论品格与个人修养的共生机制。从政治理论的历史脉络而言,政治学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政治教育来源于政治理论,而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还是西方政治思想都蕴含着哲学思维和理性光辉。事实上,正是“哲”与“理”的天然联系促使思想政治在教育过程中建立起学科理论品格与学生个人修养的共生机制,进而实现大学生方法论与价值观的“互证”正确和科学耦合。大学生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逐渐掌握参与社会治理的方法论与科学的价值观,而所谓的理论品格涵盖了方法论中的矛盾论、规律论、价值论等,其与大学生个人修养的对应性表现为求是的态度、科学的观念、行动的立场等。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理论品格与个人修养共生性链接机制的重要环节,而此功能亦决定了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其三,政治教育与政治参与的社会化过度。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政治参与效果。因此,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对高校政治教育的内容、价值和思想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也要明晰所授的大学生群体最终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治理,故而,政治不能独立于社会,政治教育的目的亦在于引导公民有效实施政治参与。可见,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以教材为囹圄,而要引导大学生通过积极融入社会、关注时政等方式培养其理性思维能力,以为其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资源禀赋支撑。某种程度而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对大学教育理念和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制定更高标准,甚至直接促进政治学研究视野从理论性向应用性的转变,其又反向促进大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和养成,进而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真正化解政治参与过程中的集体行动困境。

作者简介

邱艳芬(1989-),女,安徽淮北人,硕士研究生,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建构主体价值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