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小组合作任务设计的策略
2020-10-20曾红欢
曾红欢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任务的躯动。合理精准的学习任务是驱使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和手段,而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以及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都有赖于任务的驱动。本文主要针对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任务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任务设计的策略。高效初中生物教学课堂,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初中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
【关键词】初中生物;小组合作;课堂教学
设计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组织管理不当,会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不商量、不讨论,要么学生自己埋头单干;要么少数学生投入了,其它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总之,小组成员缺少互动,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上述现象的出现,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缺乏任务意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任务,致使小组合作难以落实。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课前精心设计出有目标、有梯度、有合作和明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交流讨论等各种活动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任务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
课堂上的教学任务,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是期望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动手、表达等活动,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设计学习任务是有目的的,显然这个目的就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八年级上册《鱼》一课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是“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正确区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重视渔业资源,正确运用渔业资源,树立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观念。其中“概述鱼的主要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展示有关鱼的各种视频图片,让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探究观察鱼缸中的活鲫鱼,并围绕着鱼的外形,体表的特点以及鱼的呼吸和运动设计了以下任务:
①观察鲫鱼的外形,可见鲫鱼的体型呈___________型。触摸鲫鱼体表,发现体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鲫鱼在游动时,摆动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輕轻掀起鲫鱼的鳃盖,观察鳃呈___________色,可见鳃片由许多___________排列组成。当鱼口张开时,鳃盖后缘___________。滴红墨水在鱼的口前,发现红墨水从___________流出___________。
③观看鱼在水中活动的视频,小组讨论共同归纳鱼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学习任务都是老师围绕教学目标课前精心设计的。任务①是以情景引入,观察探究生活在水中活的鲫鱼,围绕着鱼适应水中生活这个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鱼外形呈流线型,亲自动手摸鱼的体表,感觉到黏滑,通过观察和触摸鱼,了解鱼的体型和体表的特点。任务②是围绕教学目标鱼生活在水中必需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即呼吸和游泳。任务③是通过探究活动后,学生把整节课的重点知识提炼,小组讨论归纳完成鱼类的主要特征。任务①、②主要是引学生对鱼外部形态以及呼吸等现象进行观察,为学生的完成学习目标指明了方向,通过观察和探究,让学生对鱼的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任务③作了充分的铺垫,学生在一步一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可见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熟悉的鱼,教师没有讲太多,只给出合适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每个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学习,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发言、表现活跃,最后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任务设计能与教学目标契合,重视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在有限的生物课堂上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二、任务设计要有梯度地呈现
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时,设计的任务也应该是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学习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况下,精心设计有梯度的适合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病毒》一课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一是说出病毒的种类;二是描述病毒的结构特点;三是归纳病毒的繁殖方式。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在认真阅读了课文第89-90页,然后看教师播放有关生活中病毒的种类,教师课前精心为学生设计以下几个学习任务:
① 写出下面病毒的种类(填字母)
A萝卜花叶病毒 B艾滋病病毒 C烟草花叶病毒 D口蹄疫病毒 E大肠杆菌噬菌体 F诺如病毒 G禽流感病毒
植物病毒___________,动物病毒___________,细菌病毒(噬菌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小组讨论,以上病毒分类的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请观察下图所示的、形态不同的三种病毒。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观看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活细胞的视频,归纳病毒繁殖方式。病毒只能生活在_______中。靠自己的_________中的_________,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
教师设计这四个学习任务是简单到复杂的梯度呈现给学生。例如任务①,写出病毒的种类,这个知识简单一些,学生凭生活经验就可以完成,而写出病毒的分类依据就稍微复杂一些,要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后才能理解这个知识点,所以放在后面来学习。 这样有梯度地由浅入深地设计学习任务,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层次实际,这是有梯度的呈现学习任务。关于病毒的结构,教师也是设计图文结合的学习任务,教师设计了三种形状的病毒结构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杆状、球状,或者是蝌蚪状的三种形状的病毒,它们都是由蛋白质组成外壳,内部都是遗传物质,让学生认真观察后作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病毒结构的认识。任务设计引用了图片观察,知识点由浅到深,简单到复杂地梯度呈现,让学生归纳出病毒的结构特点。那么病毒又是怎么繁殖后代的呢?教师由此设计了第④个任务,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是这个梯度的高位点。学生在前面学习几个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活细胞的视频,使学生加深理解病毒不能独立生活,一定要寄生在寄主的活体细胞中,利用寄主的营养,复制寄主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制造出新病毒,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了病毒繁殖方式特点。教师采用梯度式来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由外到内观察病毒的结构进而理解了病毒的繁殖方式特点。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地呈现,多个任务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学习任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任务设计要体现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是为了驱动小组合作而设计的,因此任务设计不是面向每一个独立的学生,而是面向小组,任务需要合作各部分结构,阐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单位”。为了才能顺利完成,也就是要体现合作性,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一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三是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为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必须让每位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中。例如,《植物细胞》一课中,本课在《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通过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归纳植物细胞的让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有利于合作交流,教師设计了以下的学习任务。例如,小组合作观察植物细胞实验。
①两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先取镜,安装和对光;另一个同学按书本要求做一个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采用10×目镜,4×物镜。
② 轮流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装片并画出植物细胞结构图。
③ 小组讨论细胞的结构由哪部分组成?先由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组长整理小组意见进行汇报。
教师采用以上小组合作的方法,师生可以更融洽轻松,教学效果也更理想。比如,在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和观察植物细胞时,老师在巡查中可以给动手能力强、操作规范的学生担当“小老师”的角色,教师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了解全班学生的实验操作掌握情况,辅导学力不足或有疑问的学生,也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与此同时,指导其他学生,纠正错误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成功。教师在对学生学情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就变得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做到学生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同时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探究、去思考,让学生把握课堂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布置了任务后抽出时间适当的指导、点拨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做到自诊自治,同时放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不是学习任务的执行者而是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四、任务设计要明确而具体
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要简单明确,即指向要明确和具体,要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上要做的不是倾听教师的大量讲解或是大量的文字阅读,而是按照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借助以图表为背景,运用精炼的语言、文字将任务简明扼要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确教师的意图,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七年级《开花和结果》一课中,其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课的三部分内容:即“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那么,怎样设计本课具体可操作性的学习任务呢?有的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让每个学生上课时自带一支百合花,要求从外到内解剖这朵花,然后让每一个小组长汇报花的各部分结构名称,课堂气氛看似热闹,然而课堂上却有的学生在闻花,有的在撕扯或玩弄花,有的男生甚至把花送给女生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教师在课前没有设计好任务单,没有让每个学生明确地独自完成简单和可操作的具体学习任务,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有机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花,但学生很少会细心地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本节课可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花的结构进行观察,从而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教师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先让学生观看各种花的视频,然后给每位同学发一朵羊蹄甲的花(也可以用其它的花代替),让学生观察花的各部分并说其出名称,然后用摄子由外到内取出各部分贴在教师设计的任务单的表格上,并用透明胶贴到下表中对应的位置上。如下表:
教师将本课的学习任务以表格的形式例出来呈现,通过任务单发给学生,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一目了然,这个学习任务的指向性和可操作非常清晰,就显得简单、明确和具体。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体验,很快就能认识了花的各部分结构。这节课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啰嗦和文字的提醒,而是采用用视频、图片及表格明确具体的任务单形式呈现,就将开花和结果的关系的学习难点分解了。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开展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教师应该重视学习任务设计,让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有效地探究科学知识,并掌握科学的有关概念和规律,更加合理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这样的生物课堂教学更加科学高效。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任务的躯动,合理精准的任务是驱使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策略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杨计明.生物学教与学(初中)[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杨计明.问题导学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刘恩山.中学生物教与学[OL].https://wenku.baidu.com/view/3cd3b21f770bf78a642954d9.html.
[5]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6]蔡楠荣,郑金洲.课堂掌控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百度文库.小组合作学习材料汇编 [OL].https://wenku.baidu.com/view/9d764d6c25c52cc58bd6be14.html.
[8]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阳光学业评价[M].广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