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关键因素
2020-10-20袁媛
袁媛
摘要:本文探讨了内控制度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是通过规范内部控制机制,以“协调”作为双元控制主体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以“约束+激励”作为引导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外因,从而提高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关键词:内控制度;关键因素;制度探讨
1、内控制度的关键因素
1.1.控制环境(Controlenvironment)
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内容。
它包括组织人员的诚实、伦理价值和能力;管理层哲学和经营模式;管理层分配权限和责任、组织、发展员工的方式;企业决策层提供的关注和方向。控制环境影响员工的管理意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
1.2. 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企业确认和分析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相关风险,是形成管理何种风险的依据。它随经济、行业、监管和经营条件而不断变化,需建立一套机制来辨认和处理相应的风险。
1.3. 控制活动(controlactivities)
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是帮助执行管理指令的政策和程序。它贯穿整个组织、各种层次和功能,包括各种活动如批准、授权、证实、调整、经营绩效评价、资产保护和职责分离等。
1.4. 信息和交流(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
信息与交流,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信息系统产生各种报告,包括经营、财务、守规等方面,使得对经营的控制成为可能。处理的信息包括内部生成的数据,也包括可用于经营决策的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和外部报告。所有人员都要理解自己在控制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相互的关系;必须认真对待控制赋予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必须同外部团体如客户、供货商、监管机构和股东进行有效的沟通。
1.5. 监控(monitoring)
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监控在经营过程中进行,通过对正常的管理和控制活动以及员工执行职责过程中的活动进行监控,来评价系统运作的质量。不同评价的范围和步骤取决于风险的评估和执行中的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对于内部控制的缺陷要及时向上级报告,严重的问题要报告到管理层高层和董事。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其客观的成份越多,科学性就越强。内部控制建设也应当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制定出能针对企业自身特点的内控制度来,而不可能千篇一律。
2.1 规范内部控制机制
实施内部控制,首先需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明确各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权衡。
1.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财务总监首先通过对单位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领导和控制,掌握会计系统的运行,对于单位重大的交易、资产变动等拥有审批权;其次通过主持定期及非定期的单位内部审计,及时发现企业经营和会计方面已经发生的或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個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产、供、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上级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
3. 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把内部控制工作做好。
2.2 以“协调”作为双元控制主体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以“约束+激励”作为引导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
1.在双元控制主体的企业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双方“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企业所有者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决定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才能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
2“.约束+激励”是引导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实现企业双元控制主体“协调”的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办法。
3.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予以充分重视,审计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
2.3 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外因
从内部控制发展的情况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及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定和通知,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进程。
3结束语
内部控制的加强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国家应该给企业塑造一种重视、开发和研究内部控制的宏观环境。外界也可以给企业管理者以适当的压力和动力,让其自觉提高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 亢利红;浅析企业内控设计与内控管理[J].经济师.2020-06.
[2] 贾丽丽;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探析[J].财会学习.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