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剖空间距离,例析问题解法

2020-10-20汪艳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想

汪艳

[摘  要] 空间距离问题是立体几何中的典型问题之一,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对空间距离的理解,以及空间几何观.  空间距离问题的类型较多,垂线段法、等体积法和空间向量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同时其方法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对空间距离问题加以探讨,并结合实例探究三种方法.

[关键词] 空间距离;垂线段;等体积法;向量法;思想

问题综述

空间距离是刻画空间中的点、线、面相对位置数量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量,也是立体几何部分重要的研究问题. 纵观历年高考,主要以求解点到点、点到线、点到面、线到线、线到面的距离为核心,空间距离的求解一般将其转化为计算线段长,问题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如何处理图形特点与相关概念的关联,即理解问题条件;二是如何对空间元素的距离进行转化,尤其是线面距离、异面直线距离;三是空间距离的求解方法较多,如何根据方法步骤来构建转化思路. 下面将对点到平面、线到平面的距离以及异面直线距离的解法举例探究.

方法概述

求解空间距离的方法有很多,对于点到平面、线到平面的距离的解法可以归为以下四种:①垂线段法,即直接作点或直线到平面的垂线段,问题转化为常规的线段长问题;②等体积法,根据立体几何中高的定义可知,高为顶点或上平面到底面的距离,而对于同一几何体,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构建体积模型;③向量法,该方法是建立在空间坐标系上的一种特殊方法,充分利用了向量射影长的距离内涵. 而对于异面直线距离问题,可以将其转化为点到平面或直线到平面之间的距离,在实际求解时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特点来合理选定方法,确保过程简捷,思路清晰,作答准确.

举例探究

点到平面、线到平面的距离是其中的难点问题,其方法在处理空间距离问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举例探究垂线段法、等体积法和向量法的解析技巧和解题思路的构建.

解法一:垂线段法

垂线段法即是从定义出发直接求距离的方法,相对于后续两种方法较为直接,从空间距离的问题本质来看,实则就是求空间元素之间的垂线段,因此若能直接作出垂线段,则可以采用此方法. 垂线段的作法有多种方式:①若过该点的直线同时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则该直线垂直于目标平面,就可以在该直线上截取垂线段;②也可以过直线作目标平面的垂直平面,可得两平面的交线,将其转化为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显然很容易获得垂线段.

例1:如图1所示,已知ABCD为矩形,PA⊥平面ABCD,点E为线段PD的中点,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证明:PB∥平面AEC;

(2)若AP长为1,AD长为■,且三棱锥P-ABD的体积为■,求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

分析:第(2)问求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分析可知只需要过点A作平面PBC的垂线段即可. 基本思路是确定垂直于平面PBC且过点A的平面,则过点A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则垂足到点A的距离就为所求的垂线段.

解:已知AP=1,AD=■,三棱锥P-ABD的体积可以表示为V=■PA·AB·AD,代入可得AB=■,根据勾股定理可得PB=■=■. 由于PA⊥平面ABCD,则PA⊥AD. 又知四边形ABCD为矩形,则AB⊥AD. 综上可知AD⊥平面PAB,又知AD∥BC,则BC⊥平面PAB. 又知BC平面PBC,故平面PAB⊥平面PBC,过点A作PB的垂线,垂足为点H,如图1所示,可证AH⊥平面PBC,则AH长就为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 将AH放在△PAB中,其中∠PAB=90°,由等面积可知PA·AB=PB·AH,则AH=■=■,即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为■.

解法二:等体积法

等体积法同样适用于空间距离求解,该方法与等面积法的构建思路是一致的,即从不同的视角来构建几何体的体积,利用体积相等来求解其中的线段长. 等体积法一般适用于规则几何体,且高为所求距离的值. 解析时首先转化视角确定几何体的底面,然后结合线段长来构建代数方程.

例2:如图3所示,正三棱柱ABC-A■B1C1的底面边长为8,对角线B1C的长为10,点D为AC的中点,试回答下列问题.

(1)求点B1到直线AC的距离;

(2)求直线AB1到平面C■BD的距离.

分析:(1)问求点到直线距离,图中所示几何体为特殊的正三棱柱,点D为AC的中点,有BD⊥AC,则DB1就为所求垂线段,后续将其放在三角形求解即可.

(2)设直线BC1与B1C交于点E,分析可知AB1∥DE,则AB1∥平面BDC1,所以AB1到平面BDC1的距离就等于点A到平面BDC1的距离,同时就等于点C到平面BDC1的距离,后续就可以在三棱锥C-BDC1中利用等体积法求解.

解析:(1)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因為点D为AC的中点,所以有BD⊥AC,连接B1D,由三垂线定理可知B1D⊥AC,则B1D就为所求距离. 在Rt△BB1D中,已知BB1=6,BD=4■,由勾股定理可得B1D=■=2■.

(2)设BC1与B1C交于点E,由于AB1∥DE,则AB1∥平面BDC1,所以A到平面BDC1的距离等于点C到平面BDC1的距离. 对于三棱锥C-BDC1,可将其视为以点C为顶点、平面BDC1为底面的三棱锥,则V■=■hS■(h表示点C到底面BDC1的距离),同时可将其视为以点C1为顶点,以平面BDC为底面的三棱锥,则V■=■·CC1·S■. 由等体积可知hS■=CC1·S■,则h=■,即直线AB1到平面C1BD的距离为■.

解法三:空间向量法

向量法是求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该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 求解时可以按照空间向量的分析步骤进行,即首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然后求出关键点的空间坐标,推导其中的线段向量,最后结合公式d=■ (其中点P为平面α内的一点,n为平面α的法向量)即可确定点A到平面α的距离.

例3:如图4所示,在多面体ABCDE中,平面ABD⊥平面ABC,已知AB⊥AC,AE⊥BD,DE∥AC,DE=■AC,且AD和BD的长均为1,试回答下列问题.

(1)求AB的长;

(2)若2≤AC≤4,求点E到平面BCD距离的最大值.

分析:(1)略;(2)在多面体ABCDE中,无法直接确定点E到平面BCD的垂线段,此时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来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由于AD=BD,则△ABD为等腰三角形,取BD的中点为O,平面ABD⊥平面ABC,OD⊥平面ABC,过点O作AC的平行线,与BC交于点Y. 以点O为空间坐标原点,分别以OB,OY,OD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如图5所示.

记AC=2a,则1≤a≤2,则A-■,0,0,B■,0,0, C-■,2a,0,D0,0,■,E0,-a,■,■=(-■,2a,0),■=-■,0,■. 可推算出平面BCD的法向量n=■,■,■. 又知■=(0,-a,0),则点E到平面BCD的距离可以表示为d=■=■. 其中1≤a≤2,分析可知当a=2时,d可取得最大值■,即点E到平面BCD距离的最大值为■.

解后思考

1. 回归教材基础,系统梳理方法

空间距离是高中数学的重点问题,也是数学教材探讨的重点内容. 对该问题的探究剖析需要回归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包括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深刻理解空间距离中垂线段构建的原理及思路. 空间距离问题的类型较为多样,方法也存在差异,学习时需要对其中的典型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可以采用对比归纳的方式,对方法的原理、特点、优劣、适用题型和构建思路进行整理,从而形成自我的解题策略. 例如上述呈现的三种方法适用题型有如下特点,其中垂线段法适用于容易作出垂线段的问题,等体积法适用于几何结构规则且垂线段为高的问题,空间向量法具有一般性. 对方法的梳理实则就是对问题特点的剖析,同时也是考题探究的必要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2. 探究方法思想,重视方法反思

空间距离问题属于三维问题,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上述方法是通过降维或转化的方式来简化问题. 如垂線段法和空间向量法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等体积法是将其转化为方程问题,其中隐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 开展方法探究需要重视反思方法本质,关注方法的指导思想,尤其是降维思想和转化思想,这两种思想是求解空间距离问题的关键,也是空间距离问题思路构建的内在原理. 另外,在方法反思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视角剖析,对于某些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求解,在反思过程中有必要开展一题多解,使学生深刻认识方法联系,多视角理解方法思想的内涵,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解题思维.

猜你喜欢

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递推思想及其应用
学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把握转化三要素 有效渗透转化思想
论杨时的“民本”思想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