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正式学习”在教师语言培训中的应用

2020-10-20苑书文王俊海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5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应用

苑书文 王俊海

摘 要:随着互联网普及和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小学的教师语言培训体系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互联网+”教育技术让为教师“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教师可以混合学习、跨界学习和网络社群学习。实施教师语言培训的“非正式学习”策略,除了建立“问题—研修—实践—总结”培训模式,教师个体要营造自我约束提升个人环境,教师群体应建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工作环境,社会角度需要构建“非正式学习”文化生态环境。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教师语言培训;应用

教师语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职业语言,较之于其他职业语言,教师语言的鲜明特征是既遵循语言规律,又适应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符合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素养,因此,教师语言培训也是师能培训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师语言培训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高教师语言培训的有效性,就成为迫切需要探究和回答的时代课题。

一、“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及其对教师语言培训的价值

“非正式学习”是与“正式学习”相对而言的,相较正式学习,教师的“非正式学习”以自我为维度,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和生活中实现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拥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它包括同侪观察、课堂观察、交流讨论、咨询前人或专家、教学反思、博客日记、阅读报纸和在线学习。1

首先,“非正式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正式学习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不同,“非正式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及其他智能设备连接互联网,搜索自己想要获取语言教学的信息。在搜索、查询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完成了一个自发的语言学习培训过程,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知识及技能。

其次,“非正式学习”的发展更依赖于教师的自主性和自律能力。在正式学习中,学习者通常由教育者管理和监督,学习过程是在一定的压力和引导下进行和完成的。然而,“非正式学习”的发展完全依赖于学习者教师的主观意志,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影响着“非正式学习”的进程。“学高为师”的教师身份认同和职业道德要求,促使教师群体的语言培训学习的自律性、主动性强烈。

再次,“非正式学习”具有情境性特点。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娱乐密切相关,“非正式学习”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情境空间。在特定的语境空间中,如,家庭观看文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教师会自然借鉴和吸收该主持人董卿的语言风格,会有意识地掌控和调节课堂气氛,同时优化自己语文课堂诗歌教学方式。“非正式学习”情境下,教师更容易通过情境空间的作用获得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相互进步。

此外,“非正式学习”具有社会性和协作性。在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接触到的知识多种多样,获取方式也是千差万别。学习者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与合作中获得了知识和资源。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建立新的知识积累和扩展,完成“非正式学习”。如教师充分有效利用课下的自由时间,通过个人自主阅读、课堂观察、网络学习及个人反思活动,以及涵盖了教师人际交流互动中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如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工作场合,或者网络即时通讯的,教师们在倾听和反思中进步、成长,在项目任务合作互动中解决语言教学问题。[2]

通过“非正式学习”,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是启蒙阶段的小学教育,老师的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往往会激发和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做人原则。

二、“非正式学习”视野下教师语言培訓的现实问题

(一)培训内容不能切合教师需求

目前的教师语言培训存在着重“学”轻“术”的倾向,培训内容侧重于学理的阐释,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的操作训练往往存在着明显不足,培训目的、培训措施及培训效果并不能实现有机统一,再加上时间短、任务重,导致培训机构付出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后,作为培训对象的广大教师并没有明显的收获感,教师的语言素质和能力并未明显提升,如县域农村很多中老年教师普通话不规范,教学中经常使用或夹杂方言。英语口语也是带有地域方言,影响教学效果。

(二)培训方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独特的学习培训需求,而单向传递的传统集中授课培训,模拟训练,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形式,都不能有效满足教师真正的语言技能培训需求;以理论介绍为主的培训内容脱离了教师的实际教学要求,不能真正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3

(三)语言培训效果不理想

重视国培省培等高级别培训,但真正结合一线教育教学实际的校本培训却流于形式,甚至遭到忽视;短期仓促培训,加之人员分散,地点遥远,缺乏后续跟踪服务支持系统,培训后期效果和执行情况堪忧。其他如重复培训,无法完成个性化高效培训等等。

三、智能科技为教师语言培训提供了“非正式学习”的诸多便利

(一)“互联网+”给教师“非正式学习”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4

网络技术,教育App,信息化技术相互融合发展,促使人们的学习发生了以下变化:

混合学习,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即传统的线下学习和依托信息技术的在线学习融合贯通。如中国教育电视台,将课堂搬到空中电视信号传输,同时又建立了官方网站,在新浪微博中实时发布名师的教学视频,教师可以多渠道收听收看学习。

跨界学习,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是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和在线e-learning的结合,包括了面对面教学、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社会文化的多维整合学习。如此培养了教师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多视角、多层次、跨领域思考,进而培育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网络社群学习,“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催生了一大批教育学习软件,也应运而生了大量教育学习网站。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建立群组,聊天交流,讨论等迅速实现。备份、同步及回放功能,让学习变得随心随意,不用担心笔记、资源的丢失或遗忘。

(二)融媒体技术为教师“非正式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网路技术融合,实现一个项目,多种形式、手段和方法呈现。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拥有官方网站、官方客户端、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以及短视频抖音快手账号。媒体宣传推广方式方法具有多重选择。如中央电视台在融媒体时代除在电视终端“高清+4K/8K+AI”播出,也同步网站运行直播点播回放,手机用户可以在其客户端收看。

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教师不仅可以灵活自由地选择不同的媒体形式学习,而且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权威性、趣味性,也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学科专业和领域的教师们的学习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碎片化的自由时间里,随时随地进行教师语言的学习和训练。语言习得的自主性、个性化,都在融媒体时代里得到充分体现。

四、“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教师语言培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非正式学习”条件下的教师语言培训高效模式

借助互联网技术,融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以现实教学问题为导向,科学高效开展教学研修指导,在明确了问题和解决方法后,在课堂开展实践,课后教研讨论中及时总结反思,即“问题—研修—实践—总结”培训模式。5

课后,语言培训要引导教师形成学习成果,撰写语言培训的相关论文,制作优质的教学课件、微课,创作有思想深度的微信教育文章、美篇作品等。教师语言培训的效果要落实到中小学课堂,并从学生的发展效果来验证。6校园语言类活动,如推广普通话,校园广播电台节目制作播出,演讲活动,辩论大赛,小品、相声、课本剧表演,以常规性活动和比赛,师生共同参与下,推动学校学习文化形成,打造精品经典节目,变成校园文化传承。

(二)教师个体:营造自我约束提升个人环境

在岗中青年教师,他们具有了学习的自我控制、学习行为的自律,这体现为学习的自治性,其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他们开展自我导向学习,在“非正式学习”中培养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包括有计划的学习(个人或集体合作)能力,基本的学习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使用学习媒体和学习经验的能力。7

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每晚 23:29-0:21“百节名师风采课”及10:13-10:53的“东方名家-教学示范公开课”,“停课不停学”直播课堂,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中高考专题复习,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一师一课”部级“优课”展示网站,这些优质课程,都是广大教师“非正式学习”语言培训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

(三)教师群体:营造“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工作环境8

工作在校园环境的教师群体,教师、管理层领导、班主任、辅导员、教研组成员,他们共同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学科备课组、教研组,区域性教育集团,都是学习共同体形式。他们拥有亲密同伴关系,构建了共同的学习观;相互喜爱友善共同提高的和谐氛围,让大家有了心理归属感;资源的共享和参与的主动性也使教师“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情感和行动充满活力和创新力,教师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学习效果也是明显的。

教师的“非正式学习”共同体共享机制的建立,需要以教师作为学习的中心,提供语言学习资源和支持指导,满足成员的学习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知识积累,实现教师语言学习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确保知识资源的共享,调动教师共享资源的积极性,提高共同体的知识资源储备;同时以开放和平等为保证,形成和谐、民主、平等而热烈的学习关系和分享氛围,这样才能让教师“非正式学习”共同体健康发展,不断成长壮大。

建立教师自发学习小组,可以是读书交流、社区教学团、语文教学研究小组等形式。为了提升教师语言培训效果,需要思考和策划该自发学习小组的组织架构、成员吸纳、小组发展、资金管理及如何与其他学习小组合作协调等问题。9如何提高普通话,朗诵、吟诵水平提升,演讲辩论的能力培养,尤其是教师自身素养,对学生是榜样和引导。方言普通话只能让学生苦笑或被嘲笑。自发语言学习小组,可以让这些问题在合作中得到解决。要鼓励学员,而非打击他们,管理中涉及到心理沟通和语言交流技巧,前辈或者领导的语言艺术也会给其他年轻老师以启发。

(四)社会:构建“非正式学习”文化的生态环境

拥有文化支撑的学习才是富有生命力和价值的学习,因此必须建立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积极的合作与信任的教师文化氛围促进了教师的自我优化和“非正式学习”效率的提高。

观念上,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有机整合,改变被动的、外加的功利化语言培训学习,突出教师语言学习自主性、多元性特点,让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制度上,显性与隐性制度文化互补,培养教师的专业情感、信念和精神,培养学习型、创新型教师;最后,学校物质文化和学习文化要完美融合,在硬件设施上不仅要为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更应该融合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注重教学的生命文化、学习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独特展示和传承。10

总之,“互联网+”教育条件下的教师语言培训,契合了教师群体“非正式学习”的特点,依托从国家到地方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非正式学习”从个体到共同体发展,构建“非正式学习”文化,建設学习型社会,最终提升每个教师的专业和教学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晓平. 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 姜建瓴,周成海. 教师“非正式学习”:意义、形式及其促进策略[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

[3] 张茂聪. 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矛盾冲突及体系构建[J]. 当代教育科学. 2012.

[4] 杨登伟,杨晓平.“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新方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

[5] 徐广安. 问题—研修—实践—总结——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种成功模式[J]. 中国成人教育. 2003.

[6] 胡玉娇.在线教师培训的实践与创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

[7] [8] 邢蕾. 成人“非正式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 刘子恒. “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 杨晓平,刘义兵. 论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的建设[J]. 教师教育研究,2013.

作者简介:

苑书文,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王俊海,河北省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职语文教学与研究

★ 注:此文为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生语言文字表达技能培训策略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XJJG039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应用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交互式博物馆学习单的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