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重在课堂

2020-10-20魏凯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5期
关键词:切入点

魏凯

摘 要:本文旨在结合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从主题确立、切入过渡、体验感受等方面,说明历史课堂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无论哪一种教学改革,必须从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展开。

关键词:目标设定;主题确立;切入点;设置情境

历史教学重在课堂,历史要实现其学科价值,必先赢得学生。而有限的课时、超强的跨度决定了要赢得学生必先赢得课堂。课堂教学设计尤为重要。下面结合一节教学设计谈一下。

一、目标设定,主题确立

设定目标无需太多,毕竟一节课时间有限。如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般教案目标如此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远航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知识与能力: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概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写一篇游记,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很显然,上面设定的目标是必要的,但目标繁琐,让人无所适从。真正操作起来,很难避免顾此失彼。其实,三维目标无法分割,犹如人之血肉。一切目标的达成与实现,源自史实本身,自然而然,绝非刻意为之。经过分析,我最终确立了本课的主题:国力。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倭寇、欧洲殖民者入侵,明朝中后期。明朝的对外关系围绕国力强弱而变化:郑和下西洋,突出其强;倭寇、欧洲殖民者入侵,凸显其弱,一强一弱,三维目标动态生成。

二、切入与过渡,切入点即爆破点

一个好的切入,往往能凸显主线,易于突破重点。以《明朝的对外关系》为例,本课着重讲述了三件大事: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如何让三个事件连贯成一个整体,上下贯通一气,而不是突兀地切入,这是个难题。

很显然,“郑和下西洋”需要一个切入点;“戚继光抗倭”需要一个过渡。我试着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方式演变上切入(即:丝绸之路→海路)结果发现耗时太多且对本文重点突破作用不大。于是,调整为视频切入,直击主题:郑和下西洋。用时一分左右,宏大的场面、神秘的船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辅以视频中的语言设问:“‘郑和要率领他的船队穿越海洋而驶向彼岸,去完成一个神圣的使命,郑和与他的船队要去哪?他要完成的这个使命又是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本找到答案。”这样切入点题,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阅读、学习教材。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入侵”间的过渡最能体现这点。“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入侵”是盛与衰的对比,水火不相容,必须有个必要的铺垫。我尝试着这样处理:先铺陈渲染郑和下西洋之盛,并随之作一设想;然后语气一转引出海禁,遗憾、慨叹,切入正题。

过渡语如下——“我们可以这样设想: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中国已打通了与亚洲和非洲的贸易通道。而我们知道:不久,欧洲的航海家们也开始了远航,亚非欧三大洲通过海洋已紧密地连成了一个整体,人类正在进入大航海时代。当时就有人断言: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请问同学们:当时的世界,谁更有实力拥有海洋?当然是中国。中国的造船业在宋代就已经居世界首位。中国发达的造船业、发达的制瓷业、发达的丝织业以及繁荣的商业,再加上这么庞大的一个国际市场,想想看,中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至少是一个超级大国。可惜的是,随着明成祖与郑和的先后去逝,明朝的后代皇帝终于被守旧的儒家大臣们说服,实行了海禁。就是不许中国人通过海路与世界来往,中国向世界关闭了国门。那支曾经纵横四海给大明朝带来无限荣耀的超级舰队,中国刚刚起步的航海事业,连同一个超级大国的美好梦想一同烟消云散。明成祖与郑和用时二十八年,耗费了巨大国力开创的二十多条海上航线连同一个庞大的海外市场,拱手让给了后起的欧洲国家。郑和下西洋,竟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事,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倘若郑和泉下有知,不知心情会怎样?唐代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或许是对郑和心情的最好描述吧。之后的明朝,陆续闯入了一些不速之客,其中就有来自日本的倭寇。无可否认,情感的宣泄会占用一些时间,甚至会延缓整节课的进程,但隐匿于历史事件本身的情感倘若不能及时激活,历史又怎能实现其人文功能呢?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追问人之为人,而适宜适时的情感激发所引起的共鸣,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课堂效应吗?

三、方式与方法

首先说设置情境,体验感受式。如在《明朝的对外关系》中,鄭和下西洋的史实课本讲述得够具体了,可这样设计:首先给学生时间准备,然后展示:比比看谁说得信息多。在把握得差不多的时候,通过视频《郑和下西洋》重温历史,加深感受。还可以把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制成动态课件,和学生一起沿着郑和的足迹,重下西洋,去感受这段航海传奇。这样在研究教材的时候,就可以让知识自由重组。所获得的,是一种纵横捭阖、古今穿梭的酣畅与痛快。

结束语:

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教授,最大的乐趣在于发现、在于探究。当古今中外、书里书外相互贯通的时候,你会发觉,最需要的其实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可以让思想自由交流、碰撞与悦纳的平台。在其上,思维可以自由开合,或聚或散,或收或放。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提升吧。

参考文献:

[1]高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

[2]李建雷: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成才之路;2008年13期.

[3]侯江源.初中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6).

猜你喜欢

切入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如何选好话题作文的切入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应展现独特的教学魅力
教育技术应以人为本的论证与思考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利用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研究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建国以来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变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